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集学术研究、展览陈列、展示宣传等专业服务于一体的文化场所,近年来,美术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时代环境下更加明确了自身的定位,各地美术馆不断突破自身限制,扩大影响范围,将美的内容传递给社会各界。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也成为美术馆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催化剂。
政策引导 新馆开放
构建美术馆事业新格局
文化和旅游部一直高度重视美术馆专业化建设,通过举办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等一系列项目活动,以政策保障和专业指导的有力支撑,推动全国美术馆健康发展。今年8月,《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和《2021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名单》出炉。12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20—2021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工作的通知,相关工作也将陆续展开。
此外,文化和旅游部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展览汇聚中国美术馆及各地美术馆的一批馆藏精品,包含许多经典名作。此外,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推出的一批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成就、重大事件、英模人物的优秀现实题材美术作品也在展览上集中亮相。
在庆祝建党百年这一重大节点上,全国各地美术馆纷纷策划推出庆祝建党百年的主题展览,以及相关红色展览,使得“红色”成为美术馆的主色调之一。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广东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诸多美术馆纷纷联合美院、画院等创研机构推出了多个主题展览。其中,中华艺术宫的“木石精神——赖少其艺术文献展”“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江山如此多娇馆藏陈列展”等,刘海粟美术馆的“百年见证——刘海粟与上海美专教育改革研究展”、程十发美术馆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展”、深圳美术馆的“文化名人大营救——深圳美术馆馆藏丁聪《东江百日杂忆》组画暨专题美术作品展”、浙江美术馆的“红船女儿——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特展”等,都以独特的策划理念,积极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激励和启迪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积极向上、奋发作为。
当前,美术馆已经成为每个城市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设施,其专业性和知名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乃至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今年,国内有一批新的美术馆开馆,为美术馆事业的版图开疆拓土,注入了新的力量。如上海浦东美术馆、四川成都市美术馆新馆、山东青岛西海美术馆、天津海河美术馆、广州画院美术馆等。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美术馆十分注重建筑本身的美感,一经建成就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
上海浦东美术馆外景
浦东美术馆从远处看,由白色石材与玻璃组合而成的“立体方盒”沉静地融合在陆家嘴的广袤大地上,接引着东方明珠与上海国际会展中心等重要地标和滨江步道。由远及近,人们才慢慢地察觉,这座“白底上的白方块”犹如一尊傲立于黄浦江畔的城市雕塑,使公众接受艺术与建筑的双重洗礼。西海美术馆临海而建,其建筑幕墙运用玻璃与阳极氧化铝板反射海面的光影,整体弯曲延绵的形状在绿植包围下仿佛一条拥有独特滨海文化气质的纽带,通向城市的方向。成都市美术馆新馆分为A馆和B馆,两馆隔湖相望,其中A馆也称天府美术馆,建筑造型远望如徐徐展开的巨大花瓣,亭亭玉立于湖面。B馆也称当代艺术馆,设计灵感来自杜甫名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屋顶设计成两翼徐徐下降的山形,并且铺设了上万平米的草坪,天气好的时候可以从这里看到远处的雪山。建筑本身同时巧妙遮挡住了背后的三环路,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公园视野。这些美术馆一经建成,就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成都市天府美术馆外景
成都市美术馆新馆外景
科技化 沉浸式
美术馆数字化之路全面展开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着美术馆的发展,预约限流成为各美术馆不得不为之的措施之一。面对这一现状,上网上线成为博物馆、美术馆与观众维持联系的首选途径,今年,线上展览、线上教育、对话策展人、社交媒体互动等线上项目层出不穷。可以肯定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已然改变了美术馆对数字世界的看法,凸显了现有问题,并加速了已经开始的数字化变革。
在尝试数字化的过程中,较为普遍的方式是线上展览——利用VR等新技术将美术馆的展陈空间搬到互联网上;很多美术馆开始尝试利用馆藏资源服务社区,与社区或学校联合推出数字化教育资源;一些美术馆利用抖音、快手、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对其馆藏、展览进行宣传推广,保持与受众的联系……这其中,有一些项目因创意“出圈”,受到国内外受众的喜爱和讨论。如中国美术馆不断推出在线数字展览、云展览、云课堂,2021年10月,中国美术馆正式入驻B站,也引发了关注。
有统计显示,绝大多数博物馆、美术馆所展示的藏品只占到馆藏的十分之一,大量藏品由于种种原因长时间无法与公众见面。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博物馆、美术馆能够与专业的互联网团队进行合作,制定更加清晰、详细的数字化战略,“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美术馆”不仅能够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现当代艺术和它们背后的故事走近大众,而且将会重塑世界博物馆、美术馆版图。
值得一提的是,新奇的、参与感强和互动性高的沉浸式艺术体验正在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形态,被广泛运用于商业广场、艺术空间、酒店等场景中。不少美术馆也利用新的科技手段,让展览呈现出更加迎合观众的审美形式。如暑假期间,北京今日美术馆的“一个世界”儿童沉浸式互动科技展成为家长孩子们的网红打卡地。浙江美术馆的“星驰潮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特展”采用了科技手段,策划沉浸式展厅,使得展览颇具吸引力。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表示,未来,数字化美术馆将会超越实体美术馆的发展,这是必然趋势。“就像现在买纸媒图书的人越来越少,但传统的纸质书形态却不会被消解。同样,不要以为今天的数字化美术馆会把过去经典的东西消解。它不会消解,而是有新的美术馆形态出现,运用新的方式迎接挑战。”张子康说。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也认为,今天美术馆的展览应该是多元、多维度、立体式的展览。“时代不同了,美术馆吸引的公众的年龄层次也应该多元。作为综合美术馆,展览一定要好看、手段要多,但是这只是形式上的要求,并不是说呈现形式维度多,就一定是好展览。我们要坚守作品、展览的艺术性。”应金飞说。
跨界融合 共建共享
拓展美术馆发展新空间
如果说与科技的融合,让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天地,让美术馆的展览形式更丰富,那么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结合,与其他机构的共建共享,则让美术馆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也给了美术馆人新的思索:作为艺术空间的美术馆,是否还能提供更多文化滋养的内容?
为了覆盖更多受众,美术馆用各种方式突破自身局限,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吸引观众的参与。在“情动——第七届江汉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中,武汉美术馆策划了“低温焚烧&自由舞动”和“作为容器的身体”等活动,吸引了很多观众的观赏和参与。武汉美术馆还于5月携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在武汉美术馆中庭成功举办了一场名为“疗愈的艺术”的公共活动,试图通过艺术疗愈为病患带来更多的温暖和治愈力量。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跨界尝试。由中华艺术宫、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和上海轻音乐团共同举办的《中华艺术宫之夜:壮丽诗篇 赞歌飞扬——庆祝建党百年歌咏晚会》演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精彩节目得到了热心观众的赞誉。
美术馆除了向人们展示美、传递美,还能做什么?美术馆人不断思考这一问题,并由此进行了很多尝试,以拓展自身的社会功能,为人们带去心灵的慰藉。如武汉美术馆的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言语之外——艺术与疗愈”,就将观众引入艺术疗愈这一学科领域,并结合公教活动为观众提供多种可能的情绪出口。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展的“疗愈艺术”主题展以“情绪地图:共享疗愈艺术工作坊”“故事商店”“豆本工作坊”3项活动为切入点,试图通过艺术走入每个人的内心世界。西安美术馆一直在探索自闭症儿童艺术教育的多种可行性,为“星星的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的港湾。该馆持续3年的公共教育活动“冲决藩篱·星星世界”公共教育(实验艺术)研究项目,则是将艺术活动作为一种沟通媒介,以平等尊重的同理心为纽带,来实现“表达性艺术治疗”在自闭症群体康复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为了以社会美育推动校园美育,部分美术馆还实施“走出去”策略,与高校共建美育基地。如浙江美术馆与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共同发起了“百校百师”美术教师支持计划。启动仪式上,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助力建立高水平美育资源方阵,搭建公共文化施才平台。中国美术馆与史家教育集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北京市多所教育机构共建美育基地,以期在美育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希望在人才培养、文化艺术传播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碰撞出更多美的火花。
日前,2021成都双年展“未然共思:美术馆馆长峰会”在成都美术馆A区(成都市天府美术馆)举行。近30家美术馆及艺术机构负责人以线上、线下双重模式为全球从事及热爱当代艺术展览和作品的专业机构与观众,提供了一次可供借鉴、反思与分享的文化活动,探索了馆藏与研究、展览与观众间的重要性和关联性,以及美术馆如何促进文化艺术生态健康发展,承担知识生产、审美培育与文化传承的使命,为增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搭建对话平台。美术馆到底能带给观众什么?反思当下,展望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美术馆行业的新局面。
智取威虎山(皮影)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百年印迹——黑龙江省美术馆藏中国现当代经典版画作品展”展览现场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展览现场
“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展厅
“彼时·此时——2020中央美术学院线上毕业季”虚拟展厅
作者:李百灵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1年12月26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