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化和旅游行业发展科技需求和应用场景,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进而推动行业技术集成应用创新,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发展行进到了哪一步?本报选取了列入《2021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出库名单》的“华夏古乐——音乐文物复原展演”的数字化应用与传播、基于混合现实的历史文化名城交互式旅游体验技术研究——以潮州古城为例、优秀传统剧目线上线下融合展演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等项目,展现其新技术应用的创意、细节,以及项目在激发创新活力,有效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间资源整合与有机联动,构建开放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方面的积极作用。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中华古音乐插上“云”翅膀
霍 锟 李靓雯 鲁 鑫
华夏古乐团演出现场 河南省博物院文化信息中心供图
贾湖骨笛悠扬的声音穿过新石器时代茫茫原野在手机里的“云端古乐厅”开始奏乐……这一声声穿越历史的美妙乐章,正是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创新传播方式和技术的新呈现。
近一段时间,来过华夏古乐厅的观众发现,河南博物院的特色品牌公众文化服务项目“华夏古乐——音乐文物复原展演”有了较大变化。逼真的场景与真人演奏相结合,让观众穿越至古代:时而仿佛坐在庄严肃穆的大殿之上,沉浸在恢宏大气的先秦礼乐中;时而跨越时空与山海,体验一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可谓文化与科技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些全息沉浸式舞台美术视觉素材制作,主要运用了全息纱幕影像、LED多媒体屏幕等数字化技术。大量考古、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通过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拍摄制作、艺术加工,转化为舞台化的数字视觉素材,现场观众在欣赏古代音乐演奏、乐舞表演的同时,感受不同时代的考古、文物器物、历史场景等,使学术、艺术有机结合。
“利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古代音乐插上‘云’翅膀,扶摇云端,成为‘活’的基因、‘动’的文脉。以舞台化展演为主体的转化成果,将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古代音乐遗产,创造性地转化为可听、可赏、可体验的舞台艺术作品。”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负责人说:“我们力求获得公众认可,以一声声典雅的历史回响滋养公众的文化自信。”
在科技赋能的助力下,河南博物院还十分重视宣传推广传播。在传统的舞台化展演模式的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拍摄制作、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等技术手段,对现有的研究及复原展演成果进行数字化传播,搭建起古代音乐文化互联网传播特色优势平台“云端古乐厅”。“云端古乐厅”以河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为主要传播媒介,链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助力传播。
2021年,河南博物院分别以复原古乐器演绎《清平乐》、古乐版《一起做好事》、古乐版《夜空中最亮的星》、华夏古乐新年音乐会等话题引爆互联网,多次登上微博热搜,累计阅读量超3亿次。河南博物院新媒体矩阵“云端古乐厅”陆续编发文章近20篇,重点推荐华夏古乐团经典乐曲视频、音频,累计阅读量10余万人次。
2021年5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1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拟入库名单公示》中,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河南博物院组织申报的“华夏古乐——音乐文物复原展演的数字化应用与传播”成功入选。
河南博物院一直以来非常注重音乐文物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成立于2000年,是河南博物院专业从事古代音乐文化遗产综合性研究、复原展演的机构。20余年来,针对音乐文物、古乐谱文献、历代服饰等进行系统研究和舞台化的复原重构,是让文物“活”起来,推动传统音乐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实践。曾多次代表中国赴美国、泰国、韩国、土耳其、柬埔寨等国家访问演出,成为展示传播中华古代音乐文化的国家文化名片。
河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正在以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为契机,整合古代音乐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的实践资源,致力于打造中华古代音乐文化遗产线上和线下展演相结合的融合创新性项目。
广东省潮州古城:混合现实技术呈现更多文化价值
张建友
游客带着MR眼镜在潮州古城进行旅游体验 郭湘闽 摄
1月10日,北京市游客张明来到历史悠久的广东省潮州古城牌坊街上,拿出一副造型新颖的眼镜戴上,眼前出现了一个虚拟与现实叠合的世界:三只充满萌趣的小猫突然出现,张明只需在空中点击相应的按键,就可以选择其中一只担任自己的虚拟导游。他借助这副神奇的MR眼镜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潮州游览。
这副眼镜是“基于混合现实的历史文化名城交互式旅游体验技术研究——以潮州古城为例”课题的研发成果。该课题是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郭湘闽主持。郭湘闽说:“当前数字技术已然成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动能,各景区力图用数字技术让公众更为方便地接触到景区的内部景象和展示内容,给游客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总体看来,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无论是旅游还是文化,能够激发游客兴趣的体验模式仍然有较大发掘空间。以拥有文物古迹7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1处,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潮州古城为例,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功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目前以潮州古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蕴藏在众多古迹背后的文化价值还需更充分地展现,还存在文化内容的呈现多为大段文字与静态模型,不够形象且维度单一;现有方式较少考虑游客如何与展品互动,导致游客的自主性与参与度较低,对文化内涵了解相对较浅;景点介绍多为教育性的官方口吻,无法满足游客的社交需求等问题。
据课题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课题引入沉浸式技术中的混合现实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混合现实技术是一种将虚拟影像叠加在现实环境之中,实现虚拟与现实联动的技术(MR),具有直观性佳、交互度高以及趣味性强等特点。
据了解,在呈现方式上,混合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影像叠加在现实展品旁进行直观呈现;在交互方式上,可以在游览中自动弹出景点模型等虚拟信息,游客可以对其缩放旋转,实现360度无死角观察;在内容设计上,它依托游戏引擎Unity平台开发,有丰富的趣味性互动资源可供调用。
值得一提的是,游客可以利用MR眼镜的手势、AR自动识别等多种交互形式,点击潮州古城模型、视频语音以及路标指引等交互内容。游客能根据自身游览时间和游览兴趣,定制最佳游览路线与呈现内容,使得游客能直观地对比学习,对历史名城能有更全面的了解。
游戏化优势更是明显,设计潮州特色动漫IP,采用游戏化方式整合各个景点,并植入多人互动的社交功能。游客游览过程中加入“古建拆解”“拼图收集”以及“古装体验”等多人游戏,多人协作完成任务后可获得积分,最终可兑换基于动漫IP的文创产品。这使得游客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可深入了解历史名城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可解决数字古城建设中直观性差、参与度低、趣味性弱的问题。“开元寺”顶部以潮汕特有的嵌瓷工艺装饰,然而位置过高,游客并不能仔细欣赏。通过该技术,游客可以将其拉近观看,并与实际展品对比,从不同侧面加深理解。
混合现实技术能有序显示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强化游客对景点纵向的时间演变认识。潮州广济楼首建于明朝,清代改建为祠堂,民国期间将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2004年政府重修为明朝的结构形式。然而游客能看到的只是现在的建筑形象,利用混合现实技术,可以呈现建筑各个时期的外貌,使游客可以更好地理解该景点的历史演变。
混合现实技术还可以用视频、动画讲解等形式还原动态的文化内容。潮州牌坊按内容分为功名、职官、驰封三类,且每一个背后都有特定的历史故事。该技术将自主创作的动漫IP化身为三维数字导游,用活泼的动画呈现易被游客错过的古城风景。
“混合现实技术的创新点在于能够追踪用户的移动和视线,进而生成适当的全息影像,通过光线投射到使用者的眼中。它还利用视频、动画、个性化导览、游戏化体验、情境化呈现等多种功能,让游客将目光聚焦事物从而留下深刻印象。通过潮州实践,这一技术成熟后,将面向全国推广。”郭湘闽表示。
青海演艺集团:科技元素增强线上演播效果
李荣坤
演员只需化好装、穿着练功服在蓝箱中录制,就可以产生演出的效果,服装还可以随时调换,未来将大量采用这种无穿戴动作捕捉技术进行线上录制演播。青海演艺集团供图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对于演艺行业来说,线上演播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不仅有效降低了线下演出剧场租赁、舞美制作、车辆运输等成本,线上演播还为线下演艺市场的拓展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辐射并带动演出市场,为改革中的专业艺术院团增加创收,对文化和旅游演艺产业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青海省演艺集团公司(简称“青海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大鹏表示,从2020年至今,仅新华联童梦乐园就与集团公司杂技团完成驻场演出940余场。火热的线上演播还引起了国外演出行业的关注,已有演出商与杂技团接洽下一步线下演出合作事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疫情发生后,青海演艺集团迅速反应,于2020年4月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辟了线上剧院平台,通过线上演播呈现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截至2021年12月25日,线上剧院共完成110场演播活动,点击量近210万次。2021年,青海演艺集团申报的《优秀传统剧目线上线下融合展演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自2021年6月至12月底,已播出46期,观众达22.6万人次,提前5个月完成了演播计划。青海演艺集团利用艺术种类齐全的资源优势,根据各业务团排练演出的实际情况,在线上剧院及时直播和录播了抗疫作品、“名家传艺”建党百年“相约云端,共庆华诞”等系列作品反响热烈。为了确保线上剧院顺利播出,青海演艺集团还设置专门的网络安全员做好线上剧院后台的监测和维护,建立了网络安全台账,定期排查。
“早在2019年,我们就有了向线上推送剧目的计划,囿于技术等多种原因,项目推动缓慢,突如其来的疫情加速了线上项目的实施落地。事实证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可以走得更深远,随着5G时代的到来,必定让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造更多惊喜。”张大鹏充满信心。
“2020年,线上演播浏览人数确实很多,但通过对后台数据的分析发现,视频播放只限于前5分钟。线上演播的特点就是,观众的终端是电脑或手机,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打扰而中断观演。为此,青海演艺集团尝试了各种办法丰富演播内容、增强观赏性、提高观众点击量。”张大鹏表示。以集团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为例,为了适应线上演播,把两个小时的剧目剪辑压缩成半个小时的短剧,大大增加了观演人次,一经播出就达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该剧再次受到了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和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高度关注;为了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借鉴网剧开发弹幕,让观众一边看一边聊,满足观众的交流愿望,在观剧中产生共鸣;演播结束后,开设“做客直播间”,让剧中的演员和观众在线上交流,对观众所提出的问题做解答,进一步提高观剧的热情和线上观剧的各种体验感。
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中,科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关键。青海演艺集团借助科技手段,对演员的舞蹈或杂技动作进行二次加工和处理,运用特效,让节目看起来更加炫酷和刺激。据张大鹏介绍,青海演艺集团尝试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新媒体技术,如运用蓝箱抠图和全息多通道智媒融合舞台等技术。
“之前我们也纠结过,想使用更多的科技元素增加线上演播的效果,但作为演艺集团,我们只有精品剧目,没有技术支撑的设备和专业人才,这怎么办?于是我们整合社会资源,拍摄上和当地电视台合作,技术上和乘愿传媒网络公司合作,同时与青海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展‘科技+文化’项目的合作,运用蓝箱技术,采用虚拟背景与戏曲相融合的手法。”张大鹏介绍,把舞台艺术所需要的布景、道具做成模拟板块,把演员在排练厅录制好的视频直接套到模拟板块中,同时配合使用AI/VI等技术手段,不仅解决了线下录制场地受限、舞台装置单一等一系列问题,还大大降低了成本。
张大鹏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制作的场景模板会越来越好,目前就可以呈现树枝晃动、树叶飘落等动态效果,做到小屏幕、大场景,增加了视觉的冲击力,这对于传统的线下演出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弥补和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革命(5G/6G)、互联网革命(web3.0)、人工智能,以及VR、AR、MR等新技术会越来越成熟,线上线下融和发展势必有更多可能性,传统演艺行业要善于搭乘科技“东风”。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1月11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