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几年来,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一批重要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发布,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乡村振兴工作进入快车道。
文化培育了乡村的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让乡村更有特色、有内涵、有品位,吸引更多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体验乡村旅游、爱上乡村旅游。2021年12月17日,全国乡村旅游工作现场会在福建召开,会上发布了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这些村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文化为纽带、生态为底色,通过实行跨村联建、村企共建,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形成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
福建晋江梧林村:
打造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
本报驻福建记者 黄国勇
鸟瞰福建晋江梧林村(梧林村供图)
2021年12月26日,众多视频达人齐聚福建晋江梧林村,晋江市抖音短视频大赛启动。跟随镜头,漫步于被誉为“华侨建筑博物馆”的明代闽南村,赏歌仔戏、看舞曲、尝正宗南洋娘惹菜、体验传统拉面线,偶遇电音三太子和高甲演出,亦古亦新,恍若时空交错。
形成于明洪武年间的古村里,现存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洋楼、番仔楼等各式建筑136幢,其中,最为独特的是“裸房”:外观极尽华丽屋内却没有任何装修,荒废近百年。建于抗日战争前的东楼、五层厝、德鑨三间张等番仔楼,主人们为抗战捐赠了全部家当,停止装修,这些爱国华侨建筑静静述说着“番客们”的赤子之心与家国深情。
非同寻常的闽南侨文化成为梧林的魂脉,也成为这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独特标签。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的理念,梧林正在打造首个体验式闽南侨文化度假目的地。
近年来,为了保护好珍贵文化遗产,梧林坚持“留文、留魂、留旧”,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修缮传统建筑群,修缮111幢古建筑。梳理挖掘丰厚的人文资源,整理梧林人文历史,打造梧林侨史馆,采访梧林老华侨,记录《梧林口述档案》,修编村史侨史,出版《梧林故事》。梧林先后被评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晋江市展示点”、街头文化艺术演出培育点。
梧林采用“国企投资建设、持有产权,组建运营公司和业态投资公司,委托运营并自营核心资源”的经营运作模式。2019年12月成立晋江市梧林青普文旅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全面负责梧林传统村落的招商运营工作。做好提前规划,由华侨大学旅游学院专家团队高标准规划编制《梧林传统村落发展总体规划》《晋江新塘街道梧林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
“不仅让土地资源‘活起来’,更让当地群众腰包‘鼓起来’。”晋江市新塘街道办事处主任庄晓芳介绍,梧林村民不仅有项目股份,还可参加免费培训,带动社区周边居民发展家庭旅游业态。梧林还实施“传统村落再生”计划和“筑巢引凤”工程,开发相关特色文创产品、艺文课程,常态化组织沉浸式戏剧演出,如“街头音乐LIVE秀+高甲戏+木偶戏”,打造闽南文化影视创作基地,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晋江市以‘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理念,强化梧林旅游业态、文旅设施、旅游品牌等建设,成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晋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蔡晖表示,下一步,将发挥梧林品牌优势和地理优势,实现“梧林+”,加速创建4A级旅游景区的步伐,加深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经纬度融合,加强梧林旅游体系营销,打造“主客共享”的闽南乡村旅游景区“新样本”。
村民说
蔡灿艺:我们的根在梧林村,祖辈下南洋打拼,为我们开拓了这片天地。如今它变得越来越好,在外工作时,想起家乡我就会感觉很骄傲,也想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以前村里的老房子没太有人管,村子破旧颓败,但现在不一样了,政府对村子进行统一修缮保护,让村子面貌焕然一新。2020年,我回到家乡开了一家与梧林“侨文化”相辅相成的“大吉旧街”南洋咖啡铺,我在小铺遇到了很多从北京、上海等地过来的游客,甚至有很多明星,于是,我每天在咖啡铺“不务正业”地免费为游客讲解梧林的历史与建筑,感觉很享受。未来的梧林一定会更美好!
山东高青蓑衣樊村:
守护“母亲河”,吃上“旅游饭”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蓑衣樊村风貌(蓑衣樊村供图)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北临黄河、东靠天鹅湖国际慢城,地处大芦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中心位置,生态优美、区位优越。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围绕“黄河风情、湿地风貌、生态庄园、慢城特色”,蓑衣樊村让生态变成“摇钱树”,让村庄成为“聚宝盆”,走出了一条以特色旅游产业为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
“由于‘引黄济淄’源头沉砂池占地,以前,蓑衣樊村耕地减少,土地盐碱贫瘠,粮食亩产只有300斤,多数村民靠种稻打鱼为生,增收途径有限,201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仅几千元。”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司国营介绍,2014年起,蓑衣樊村依托三面环水的自然风光和湿地生态起步发展乡村旅游,以村民自愿报名的形式办起第一批民宿和农家乐,并争取到山东省乡村旅游“改厨改厕”资金给予奖补,随着首批32户创业者稳步增收,越来越多村民加入乡村旅游发展队伍。
逐步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和越来越多的游客,倒逼蓑衣樊村加快配套设施和村容村貌的提升与完善。该村在首批30余家民宿、农家乐的基础上,投资500多万元建设“蓑衣客栈”特色民宿30余间、养生木屋别墅17套,新建“人民公社食堂”和“东方红”会议室,可同时接待800人就餐、300人住宿和500人会议培训,村内巷路也全部实现硬化、美化、绿化等。更重要的是,蓑衣樊村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推出湿地观光、稻田钓蟹、水稻插播、果蔬采摘等多种乡村旅游体验项目,村内1500亩无公害大米种植基地、500亩稻田蟹养殖基地,已成为周边学校中小学生进行研学旅行的首选。
黄新海是蓑衣樊村第一批农家乐创业者。2015年起,他就在村子里经营起“金水岸野生鱼馆”。起初,由于村里文旅设施不够完善、项目不丰富,游客规模有限,鱼馆生意比较冷清。“随着蓑衣水乡名气加大,可游玩的项目增多,乡村旅游人气越来越旺,鱼馆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现在,节假日就餐得提前打电话预约。”说起这几年村子里的变化,黄新海兴致很高。
2020年,蓑衣樊村按照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配套发展模式,由村党支部领办了蓑衣渔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对村内资源再整合、再盘活,重点打造特色种植、养殖及游乐场、游船等项目,在以土地、池塘、房屋等村集体资源为依托的同时,还吸纳34户村民以每户1万元资金入股,到年底实现增收14万元,每位村民分配到折价收益90多元,每户股民获得分红2000余元。
“文旅+”带来了蓑衣樊村的蜕变,如今,该村178户621人全部过上了好日子。目前,村子与天鹅湖国际慢城等周边景区实现协同发展,拓展出一条现代农业、生态渔业、观光旅游、度假养生的融合发展之路,年均游客量达10余万人次,过去的贫困村“摘帽”了,年轻人返乡回流,一个时尚、现代的美丽乡村正悄然崛起。
村民说
司方华:我今年63岁,是蓑衣樊村村民,过去在高青县城一家化工厂打工,一个月收入1000多元。村里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来后,家里人商量把自家小院改建成民宿,我就回到村里专心做经营。这几年,生意很红火,我的民宿院落也从一处拓展为两处,一年收入十几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期待2022年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越来越旺,也希望我们村能迎来更多的政策和发展机遇,为村民增收提供新的可能,让大家奔头更足。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
“红+绿”推动乡村农旅贸融合
范海刚 本报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
岗底村一隅(岗底村供图)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的内丘县西部山区,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扎根20年科技扶贫的地方,是李保国红色精神文化的传承地,是太行山苹果小镇的核心产地。
“2016年,岗底村聘请专业规划团队编制了《河北省邢台市岗底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立足岗底村旅游现状,推动乡村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发展。”岗底村支部副书记、村委副主任杨志刚表示,岗底村在充分挖掘岗底文化和太行文化的基础上,以“绿色岗底”“新愚公”精神为核心理念,打造以苹果文化和“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村。
李保国去世后,经河北省委批准,村里高标准建设了李保国先进事迹教育基地。教育基地由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李保国精神讲习所“李保国干部学院教学基地”、太行植物科技馆、李保国陵园、专家公寓、岗底村史馆、富岗苹果生产基地组成。李保国先进事迹教育基地的建设不仅让游客了解了富岗历史和富岗人艰辛的创业历程,也让游客沉浸式感悟了“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红色精神力量。随着游客量增多,岗底村乡村民宿建设也日益完善。据了解,村内有集观赏、餐饮、会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托梦沟农家院、辰岗半山斋、辰岗托梦苑等酒店和精品农家民宿。“这些酒店、民宿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而且为游客留下来过夜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村民增收。”杨志刚说。
2019年,岗底村实施了太行山苹果特色小镇智慧旅游项目,包括富岗苹果生产基地VR虚拟项目、富岗苹果生产基地在线解说系统项目、富岗苹果生产基地在线视频系统安装项目等。智慧旅游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岗底村智慧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水平,让游客通过VR技术就能游览富岗苹果生产基地、李保国先进事迹教育基地、太行植物科技馆、特色民宿等。
同时,近几年来,岗底村围绕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创建标准,完善了游客中心、停车场、标示系统、旅游厕所、环境保护、智慧旅游、专业化管理等基础设施。
下一步,岗底村将以自身为核心辐射周边乡村,建设178平方公里的太行山李保国生态大花园。依托项目区“富岗”苹果优势品牌,发展一大批高端、优质、绿色的有机农产品;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以富岗苹果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同时加快建设以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旅游及生态旅游等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农业园,给游客营造出集农业采摘、生态观光、农家餐饮、休闲游憩、艺术创意于一体的体验空间。
村民说
杨群小:近几年,村里变化很大,这要特别感谢李保国教授对我们村的付出和心血。我们村里的“富岗苹果”是出了名的好吃,游客多了以后,村里的苹果在自家门口就卖完了,村民不用像以前那么辛苦,收入还不少。随着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村史馆、苹果基地等相继建起来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我们村里学习“李保国”精神,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让村里越来越热闹,我们吃上“旅游”饭了。村民除了售卖苹果、杂粮等农产品外,不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开起了农家乐、民宿等,村里的年轻人也逐渐多了起来,更有活力了,相信未来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江西太平镇:
让村民和游客一起享受“慢生活”
王竹青 高心宇
2021江西太平镇首届花朝节暨第六届郁金香文化节(太平镇供图)
在江西省南昌市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青山绿水间,藏着一个风景秀美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太平镇。当地依托奇峰秀水、泉瀑幽谷等山水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村一品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有湾里太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已成为南昌都市圈登高避暑、休闲度假、享受乡村“慢生活”的首选之地。
在太平镇,有以象棋文化为主题的垴下自然村、以莲文化为主题的湾头秀美乡村、以世外桃源为主题的雷港民宿村、以“杨震拒金”为主题的泮溪村、以楠树故里为主题的楠树坪民宿村……一座座以前不被外人所知的小山村如今魅力十足、游人如织,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村庄。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纷至沓来,太平镇持续举办请茶节、太平心街啤酒节、赏花节、长桌宴等系列品牌活动。前不久,太平镇首届摄影大赛启动,把狮子峰、神龙潭、九龙溪生态休闲公园和人文景观串珠成链,通过发布摄影路线推介当地旅游资源。
近年来,太平镇邀请专业旅游规划团队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遵循当地实际和村民发展意愿,提出打造“慢生活”旅游休闲小镇的旅游发展理念,统筹生产生活布局,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2018年在太平镇落户了禅茶一梦民宿项目。当地旅游发展很快,旺季甚至一房难求。目前,我们又打造了楠树坪民宿村项目,涵盖住宿餐饮、中药养生、书吧影院、酒肆茶歇等配套。下一步,我们打算扩建二期,打造游步道、音乐营地等。”江西君梦文旅公司项目负责人刘宁介绍,楠树坪民宿村采取了统一设计、统一招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的建设方式,利用现代技术对整村原有房屋进行修复改造,是一个集餐饮、住宿、酒吧、室内外剧本杀、传统文化体验、中医康养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民宿村。合作模式采用“租金+分红”的方式,不仅能增加村民收入、解决本地居民就业,还可有效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我们专门就精品民宿探索出台相应的推广实施方案,并根据‘一事一议’的原则对部分民宿进行奖补,同时,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有意识地将文化内涵深厚的村庄作为重点村,探索整村打造模式,先后培育出了垴上醉乡民谣民宿村、雷港民宿村、楠树坪民宿村等宜居宜游村落,做到提升‘软’环境招招用劲,打造‘硬’环境久久为功。”太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太平镇发展各类民宿60家,床位近1500张,吸纳社会资本超6亿元,带动1000余名当地村民就业。民宿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把城市游客吸引到乡村,为乡村振兴带来“流量”,促进了农民增收,让村民和游客一起实现了“诗和远方”的“慢生活”。
村民说
熊建弟(太平镇合水分场村村民):我从小在合水分场长大,原来村里环境比较差,村道泥泞不平,连厕所都是茅厕。年轻人都在外地务工,村中大多是妇女老人小孩,依靠种田、砍毛竹来维持生活。现在的合水分场可是大变样了,公厕、道路、田园综合体等都建起来了,各村庄都有特色文化主题,大家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我开了一家叫“和棋七间堂”的民宿,打理民宿感觉有了自己的事业和根基,日子越过越好。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欢迎来合水分场做客啊,我一定拿最好的特产招待大家。
专家视点
受访人:李季 清大文产(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打造内生机制 推动乡村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农村的外部环境和基层治理得到整体改造和提升,村风村貌焕然一新;第二是产业得到大力推进,过去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进入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阶段;第三是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这为乡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四是乡村生活、生产基础设施得到巩固,为乡村振兴打造了坚实的基础;第五是民风民俗得到保护和发展,人民精神面貌极大提升;第六是乡村振兴成功案例和创新模式涌现,为全国各地乡村振兴工作开拓了创新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得到了全面推进,乡村正在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内生机制。
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供挖掘的独特资源。乡镇保留着中国约9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和载体,因此,乡村的建设发展一定要区别于城市建设,要尽最大可能保留住乡村的文脉、人脉。目前,在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中,我国近郊游景区在数量上得到突破,在质量上得到提升,让我国旅游市场主题更加丰富,侧供给结构得到优化。乡村旅游突出了乡土性、地域性,与是传统旅游景区相比差异明显。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如何避免“千村一貌”?其一是要注重挖掘地域特色,避免生搬硬套导致相同的业态布局。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每个地区都有着不一样的历史传承、自然风光等禀赋,这些就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其二是要避免把城市的建设手法运用到乡村中,比方说主路、干路、支路的建设不能依“城市”画瓢。其三是要根据当地特色打造特色产业,比如酒店、民宿的空间展陈可以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设计。
除此之外,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要打造绿色低碳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不能一味依靠投资建设,而要打造一套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内生机制,产生强有力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在这套机制中,产业是核心。首先,守正笃实,久久为功,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效益而过度依靠外部资金投入和政策补贴等,要以厚积薄发的姿态深挖资源、找准方向。其次,要针对不同的乡村乡镇开展不同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让村与村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最后,村民要在以合作社或者其他创新模式下自发参与集体经济体,这个合作社可以是股份制也可以是入股制或者是还在探索的其他模式,以“地域特色+模式多样”的方式形成乡村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
(记者 刘海红 采访整理)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1月1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