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来,文旅融合已进入国家上位规划统筹布局,市场驱动文化和旅游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融合的新阶段。把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针对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保护、传承、利用全过程进行系统性布局,同时明确提出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需要保护传承好人文资源、保护利用好自然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资源保护利用模式,特别提出建立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促进优质资源向优质产品转化。首次将文化和旅游资源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也是此次《“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区别于以往规划的一大突出亮点。
首先,《规划》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全过程。文化和旅游资源是几千年来人民智慧与劳动凝结的成果,是民族基因底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文化和旅游资源大国,这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标志性符号。保护好、利用好文化和旅游资源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资源应以满足人民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积极转化为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于人民需要。
其次,《规划》强调在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利用过程中要重视挖掘资源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强调将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是一种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播文化思想意蕴和价值追求的行为方式,在增强全社会文化自信、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规划》为考古、文博机构、非遗场馆如何融入旅游发展、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明确了方向,对旅游业发展在挖掘文化内涵等方面的要求充分彰显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理念。
再次,《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资源保护和利用发展之间的关系,无论针对人文资源,抑或是自然资源均强调保护第一,并在保护基础上进行适度、合理开发的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均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遗产,在保护和利用方面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均有所侧重和区分。以往的产业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部分决策者、经营者因为一时的经济利益牺牲生态安全或对文化遗产进行破坏的案例,这些惨重教训亟待吸取。此次《规划》中强调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对保护与利用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详细阐释,强调要确保文物安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为全社会强化资源保护意识奠定了基础。
笔者认为,如何构建文化和旅游资源科学保护利用体系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全国范围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以及国家标准制定问题是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的关键环节。资源普查和分类标准制定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涉及文化和旅游统计口径等诸多环节。在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之前,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是两套体系,旅游资源普查开展的时间和体系形成相对于文化资源普查来说更为成熟。从资源属性来看,很多资源既是文化资源,也是旅游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人文景区等。当前,四川、浙江等省份均已启动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本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工作模式和分类标准。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政策性文件,开展文化资源普查理论研究,为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程提供坚实的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第二,充分认识到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公园建设是文化和旅游资源保护和价值实现的示范标杆。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公园是我国靓丽的文化和生态名片,建设范围涉及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规划》在“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一章中对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公园建设给予高度关注并清晰构建了如何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公园建设的行动方案。这既是对国家宏观战略的回应,也为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提出具体要求。各省区市尤其是重点建设区域要通过统筹布局、科学规划、深入研究、创新资源活化和传播手段等方式加快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公园建设,建立一批具有中国符号的文旅品牌。
第三,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强化组织建设和政策支撑是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的坚实保障。当前,文化和旅游正与社会经济各方面深度融合,与文化和旅游相关工作涵盖范围也较为广泛。无论是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还是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工程建设都牵涉到多个部门。此次《规划》不仅得到了国家多个部委的大力支持,明确了各部委重点支持方向,真正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凝聚了工作合力。规划实施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合作机制,群策群力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品质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厘清文化和旅游资源家底、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既是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应有之义,更是时代发展所需。为此,要加快步伐,科学决策,吸纳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助推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建设。
作者:范周
来源:中国旅游报2022年2月10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