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换句话说,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将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和普惠共享的新阶段。
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是“十四五”时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规划》提出要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促进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加快数字化发展,是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规划》提出,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加快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健康、会展旅游、体育健身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复用。促进社会服务和数字平台深度融合,探索多领域跨界合作,推动医养结合、文教结合、体医结合、文旅融合。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实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的全民共享。
在数字生活领域,《规划》提出,打造智慧共享的新型数字生活。数字经济发展将带动数字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进一步丰富民众的数字生活服务供给。如加强超高清电视普及应用,发展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云游戏等新业态;创新发展“云生活”服务,深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8K高清视频等技术的融合,拓展社交、购物、娱乐、展览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生活消费品质升级。《规划》的发布有助于推动高新视频端到端产业链加快成熟,引导相关机构生产更多高品质视听内容,促进高新视频在不同领域创新应用。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规划》“专栏8 社会服务数字化提升工程”部分中强调,要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优秀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推动景区、博物馆等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线上演播、云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旅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不断迭代升级,开发新业态、推出新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格局也进入数字化重构新阶段,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数字化转型成为文旅企业的必选项。文化和旅游行业对智慧旅游的认知逐渐深入明晰。数字文旅将成为中国传统文旅行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解决方案,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针对这一《规划》,本报邀请业内相关专家对其进行解读。 (斐 依)
解码数字时代文化和旅游新生产力
宋洋洋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布,体现了我国经济增长主动力转型的决心与方向,即从过去偏向市场后端的互联网经济,向前端要素市场、底层新基建及后端产业应用的全要素、全流程、全业态数字化转型迈进。
文化和旅游是数字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也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要部署。从产业增长逻辑看,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数字化已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动力,结构性贡献超过1/3: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20.5%,高于文化企业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占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3.3%。
但是需要看到,未来10年,文化和旅游的数字化进程同样进入改革的深水期。特别是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部分业态,随着用户规模、消费时长的见顶,流量与资本红利的消失,其发展模式明显进入存量竞争、增量空间不足的状态。文化和旅游亟须从过去的“互联网+文化和旅游产业”增长模式向基于新需求、新场景、新产业链节点的增长模式转变。基于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刻理解数字经济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相互作用及重要意义。
“数字+”与“+数字”:
文化和旅游在数字经济中双重角色
“数字+”与“+数字”的辩证关系,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交融发展的内在逻辑。文化和旅游在数字经济中承担了要素层与应用层的双重角色与定位。
在“数字+”逻辑中,文化资源与内容从要素层面促进了数字经济自身的转型升级,也实现其长尾效应。以数字经济出海为例,数字出海的第一轮风口,是以工具类互联网应用为主,从猎豹的清理软件到联想的茄子快传,都是单纯的优化操作系统本身。从2018年起,以文化内容赋能的数字出海第二轮风口到来, 2021年TikTok取代Google,成为了全球访问量最高的互联网平台;米哈游出品的手游“原神”专区成为2021年美国最大的订阅社区Reddit浏览量最高的板块。
从“+数字”逻辑中,文化和旅游是数字技术重要的应用场景,通过技术的交叉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形态与体验方式。例如,以5G新基建和数字技术改造传承戏曲文化,国家京剧院与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联合推出《龙凤呈祥》5G云演播,用户可以任意切换九大特色视角,与其他戏迷云端互动。
数字时代文化和旅游新生产力:
基础支撑、关键要素与系统应用
数字经济时代文化和旅游发展迎来新体系,即以新基建为基础支撑、以文化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体系化应用激活文化和旅游生产力。
首先,数据成为文化和旅游“新生产要素”。数据是数字社会的生产要素,对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来讲,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海量用户的偏好数据,精准把握用户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能深度挖掘分析用户的情感体验数据,对游客潜在需求进行预测,有效把握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其次,算法成为文化和旅游“新流水线”。数字经济时代的流水线是大规模算法,可以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精准匹配。在数字经济时代,计算力决定着发展潜力。某种程度上,能否拥有精准的算法成为文化和旅游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尺。
最后,体系成为文化和旅游“新生产力”。文化要素的数据化、生产的智能化催生了新的生产体系。文化资源通过数字化转化为文化素材,成为企业可以利用的生产要素;文化和旅游产业各门类、各业态数据在云端进行关联,实现资源共享、优化组合;生产者和消费者身份相互转换,生产和消费活动实现高效循环。
数字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升级方向:
从兜底思维到效能思维
基本文化权益“兜底”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考量。在数字时代,数字端、云端公共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可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未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技术上向数字技术要抓手,也是思路上从兜底到效能提升的转变。
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升级与效能提升,有3个维度。一是融入多媒体与音视频、VR/AR、多点触控等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文化场馆的展陈空间设计。二是运用无线射频识别、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文物数据库,使管理人员便于完成文物藏品管理、查询、统计报表方面的工作;采用大数据手段进行预约限流、用户画像分析等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三是采用线上“云逛展”“云直播”与线下智慧导览、智能交互体验相结合提升参观体验。
数字时代的文化和旅游区域平衡:
“东数西算”带来的协作机遇
由于资源禀赋和地缘空间等原因,我国东、中、西区域间的文化和旅游转化效率和产业影响差距较大,特别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消费市场的马太效应、虹吸效应导致东、西部的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发展不均衡。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旨在消弭东、西部数字基建的水平差异,这同时给文化和旅游区域间平衡发展与差异协作带来机遇:东部地区发挥靠近市场优势,发力面向消费者的文化和旅游高频数据、即时计算;西部地区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能源成本优势,发力面向生产者的策略挖掘、离线计算等。
总体来看,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基建的逐步完善,未来,围绕用户需求,链接文化和旅游企业、重点业态、线上线下场景、企业与公共文化机构行为与活动的新形态,将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量。
数字经济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戴有山
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5项重要内容,提出要通过数字化促进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要促进社会服务和数字平台深度融合,探索多领域跨界合作,推动文旅融合等多领域、跨行业深度合作。到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将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化时代已然到来。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成果丰硕,群众享受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方便快捷;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加速融合,数字展览、数字演艺、数字文博、艺术品数字化等与文化和旅游活动息息相关的新业态不断涌现,数字技术与旅游业态的融合逐步深入,并延伸发展为城市和乡村旅游消费的新空间。
“数字文旅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智能化等快速发展,以智能硬件、虚拟现实、5G、智能酒店、沉浸式游乐园、沉浸式演艺、数字博物馆、线上全景游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化正驱动着文化和旅游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旅行社、饭店、景区、购物等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让传统行业的商业边界趋于消失,全新的旅游住宿、个性化服务、标致性吸引物、便捷交通等产业正在形成“主客共享”的美好旅行效果。
数字化技术改变了游客的旅行需求、体验和行为,从而大幅提升了文化和旅游的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效能。地方政府和商业资源正在不断加大对城市旅游景区智慧化、乡村旅游信息化和公共文化数字化的投入,丰富夜间旅游和景区感知的数字化等关键共性技术,旅游场景中“管家式”云服务技术等已经得到运用并与线下的服务形成现代服务“两翼”之势。文化与科技不断发生“化学反应”,数字文旅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数字化助推乡村文旅高质量发展和文旅产品持续创新
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城市实现整体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智慧旅游使信息资源和旅游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以一体化的行业数字技术和信息管理为保障,实现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以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重点,是数字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
数字技术在文旅场景的运用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带动乡村产业全面发展。“乡村网红打卡地”“淘宝村”“数字民宿”“数字文旅扶贫”“一机游”等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数字创新成果为乡村文旅的数字化创新积累了丰富经验。以数字化手段不断整合乡村文旅资源,夯实线下文旅资源和服务品质,线上线下资源互补互哺,通过数字技术在文旅场景的运用陆续将“网红打卡地”升级为“文旅繁荣发展之地”。
数字技术在文旅场景的运用将更深度挖掘分众市场的文旅需求,倒逼数字文旅服务和产品的迭代升级拓展延伸。这不仅需要创新型数字技术的产品供给,也需要品质化服务管理。比如,浙江省文旅系统开发的“浙里好玩”“多游一小时”“30秒入住”等一批数字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旅游场景中,建成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中心和“智慧文化云2.0”一期,开发推广“假日旅游通”、文物安全监管、旅游新业态监管、“全省图书通借通还”“文E家”“浙里阅”跨场景应用等。
数字技术推动文旅产品的创新发展已具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和社会共识。观众已习惯从线上看“云演播”艺术作品、逛艺术“云展览”、体验“云旅游”的新乐趣、感受“云服务”的温度,在“云课堂”里沉浸式学习,越来越多的数字文化产品走进日常生活。
数字化推动公共服务与行业监管更加高效
数字化时代带来政府治理的盲区,文化和旅游行业的监管与公共服务需要适应一这变革,形成新的治理方法、路径和抓手。数字化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迭代加快,在创新投入、标准研发与应用转化等行业治理与政策导向上需要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与激励机制。比如,对于数字文旅产品,科学利用区块链技术强化正版源头管理,探索数字版权的新型保护模式;对于行业发展而延伸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在知识产权方面更需要制度和法规作为保障,规范公共的竞争门槛,防止进入低价竞争和技术、产品同质化的恶性循环。
数字技术形成的数据成为连接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主体的有效工具和渠道,数字化时代文旅行业公共服务与行业监管,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市场—行政—司法”联动共享机制。要推动数字技术在旅游目的地的应用,需要提升旅游目的地在行业监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数字化管理能力。同时,打造各地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监管平台,借助数字技术,准确掌握区域内产业资源分布、企业发展动态、游客消费习惯和行为、区域内客流动向、公共场所的人流情况等,为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市场监管等提供科学参考,从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现代化社会治理效率。
(作者系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
构建中国数字经济的“四梁八柱”
李 季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社会面貌,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开启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和竞争的新赛道。大数据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要素,人们聚焦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算力、应用等数据要素多重价值挖掘,抢占全球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制高点。今天,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发达国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
2021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数字经济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多次做出重要指示。相关部委已经建立数字经济与大数据促进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政策体系,聚力打造数字经济产品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数字经济跨领域融合应用,培育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制高点和集聚地。“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快速崛起,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数字经济体系和数据资源“家底”更加殷实,数字经济产品和大数据服务广泛普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大数据更是发挥了“急先锋”和“主力军”的重大作用。
众所周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产业、旅游业造成了重大冲击。文化产业、旅游业和大数据的融合首先可以打造丰富的线上和线下消费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旅游业深度融合,赋能文化产业、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可以预见,《规划》的颁布为中国文化产业、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并且会成为“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和推动力。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使文化产业、旅游业向数字化、定制化、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成为变革大势。《规划》突出数字经济体系化设计、系统化布局、产业融合协同,着力构建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其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相关产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整体性部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大数据要素价值挖掘,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大数据作为经济社会新的生产要素,是发展数字文旅、打造虚实共生消费应用场景的关键,要进一步发挥各省区市文旅系统大数据中心的数据加工、分析、服务、算力、应用等数据要素多重价值挖掘潜力,找到文旅市场的核心消费群体,精准圈层营销,提高景区和文化设施的运营效率,完善体制机制,打通线上线下的信息屏障和产业屏障,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完成对传统文化产业、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赋能文化产业、旅游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以数字技术驱动文化产业、旅游业虚实共生应用场景为发展重点,从文旅骨干企业、文旅重点区域、文旅景区、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旅游业集群几方面进行系统部署,促进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旅游业要素融合共享,激发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新动能。
三是打通文化产业、旅游业与数字经济的屏障,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业应用场景的循环畅通。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普惠化的数字服务,针对各省区市文化产业、旅游业数字化服务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提升数字化服务供给水平,以虚实共生消费场景进一步拉动数字文旅消费,助力文化产业、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文化产业、旅游业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是规范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旅游业融合健康持续发展。把握好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机遇,用好全球数字经济的技术红利,健全完善数字文旅新业态的治理体系、对文化产业、旅游业虚实共生消费场景的发生和发展系统部署,在发展中守住安全底线,确保数字文旅有序、规范、健康发展。
五是优化升级文化产业、旅游业领域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文化产业、旅游业信息网络建设,推进云网融合、算网协同,有序推进文化产业、旅游业基础设施智能升级。
六是提升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文化和旅游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推动数字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共享的数字文旅新生活。
七是强化文旅与数字经济融合的安全体系。增强信息网络和底层数据中的安全防护能力,提升文化和旅游重要数据安全保障水平,防范系统性风险,守好国家文化和数据安全底线。
八是拓展数字文旅新业态国际合作。加快文化和旅游贸易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和文旅元宇宙虚实共生的深入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
《规划》聚焦统筹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重点领域,这对文化和旅游领域优化升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升大数据质量、培育文旅数据要素市场试点、重点区域数字化转型提升、支撑培育数字文旅服务生态、创新突破数字文旅技术、培育数字文旅经济新业态、文旅领域社会服务数字化提升、提升数字经济治理能力、提升多元协同治理能力等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文化产业、旅游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健康发展,将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业、旅游业数字化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2月22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