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07日
文旅大观
文旅大观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全国合理布局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品牌文化产业园区和品牌运营机构,形成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关于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不断提高创建水平,形成高质量的创建梯队。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规模不断扩大,集聚效应逐步增强,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版聚焦当前发展成果突出、较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园区,探讨其带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

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

让传统文化接地气、入人心

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核心区——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   (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供图)

记者  张  婧

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儒学文化产业园示范创建工作,将其作为加快建设浙、闽、皖、赣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文化高地金名片”的战略支撑和重要抓手。短短几年间,衢州市将文化产业变“盆景”为“风景”,大有星火燎原之势,探索出了一条依托文化产业园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可借鉴之路。

2011年,衢州市人民政府以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石,以南孔文化为魂,整合优势资源,设立了以儒学文化为主题、以文化产业发展为重心的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重点发展以儒学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教育培训等业态,在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全力传承与弘扬儒学文化。2014年,衢州市紧紧抓住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机遇,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2020年,该产业园获批开展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成为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具有先进示范性的园区之一。

如今,衢州每年都会举办祭孔大典、衢州国际儒学论坛、“南孔大讲坛·国学论衡”、南孔文化季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活动,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衢州纵论中华传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自2004年起,每年衢州都会举办以“当代人祭孔”为特色的祭孔大典。与传统祭孔不同,衢州祭孔倡导的是以“今礼”祭孔,摒弃旧礼仪,穿现代服装,行现代礼节,弘儒家思想精髓。

衢州祭孔大典至今已经走过18个年头,孔氏南宗祭典也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的引领下,衢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连续5年推出“全球免费游衢州”惠民政策,并且逐年升级,用“有礼”品牌、“有礼”文化、“有礼”服务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带动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独特的城市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开展文化活动的价值主张与定位。

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大力打造以儒学文化为重点的研学教育产业链、生态圈,进行原创培训课程设计、研学产品开发及线上培训核心技术研发,开发具有儒学文化内涵的研学教育产品。目前,园区正在建设剧场书院、鹿鸣山文化院街等系列研学基地,推动研学产业集群化、全链条式发展。

除研学产业外,衢州通过业态创新、技术应用、融合发展等路径,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初步构建了紧密合作的产业链条。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在根雕、陶瓷、奇石为核心的三大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发展中,注重以南孔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与生产。

其中,根雕产业探索出了“技艺+产业+景区”的发展模式,年产根雕作品超过30万件,产值成3亿元以上;陶瓷产业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抢修、保护和开发,推动了传统产业焕发新姿,涌现出衢窑研究院、火神瓷业、三陶轩、和睦彩陶等重点企业,青瓷、莹白瓷等陶瓷品种在全国形成较高知名度,陶瓷产业年产值超过3亿元;常山青石镇集聚各类奇形怪状、风格各异的石头,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展示为一体的青石花石专业市场,年产值超6亿元。

“我们通过打造具有一定集聚度、带动力的产业生态,推动文化产业提档升级,特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园区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衢州市副市长李宁说。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园则是聚集人才、聚集技术、聚集信息的能量蓄水池。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路,并仍将朝着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致力于将儒学文化与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为南孔文化传承集聚人气。园区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儒学文化资源,打造了以水亭门、北门街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立足年轻人文化消费需求,开发系列体验馆、科技馆、电影院、文创店等街区休闲文化旅游项目;天王塔传统文化艺术馆借助创意布展与新型展示技术手段,打造国内领先的传统文化体验艺术空间;依托古城区儒学文化资源创作生产适合文化旅游消费的演艺产品,产业园推出了以“东南阙里·南孔圣地”儒家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演出,为游客生动展现了儒家传统的“礼文化”。

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还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造了多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它拥有以根雕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化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开发了中国观赏石博览园……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进程中,衢州在突出儒学文化在旅游业中核心地位的同时,将传统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承与弘扬。

百益·上河城:

潮玩夜游为城市添活力

百益·上河城    南宁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广西记者  郭凯倩

潮流市集、汉服巡游、滑板赛事表演、街舞快闪……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百益·上河城和进驻街区的文化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的潮玩活动,动漫、汉服、宅舞等时尚元素吸引了不少年轻群体参与,点燃了假期夜间娱乐消费的热潮。

百益·上河城的前身是广西曾经最大的绢纺厂——南宁市绢纺厂。秉承存表去里、翻新致新、整旧如旧的理念,在对旧厂房更新改造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文化创意企业,上河城已经成为兼具社区营造、休闲娱乐和研学旅行的创意街区以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区,这里不仅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自治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走进百益·上河城,充满时代感的个性涂鸦、新锐雕像摆件以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工艺展品,让整个园区既充满工业时代老建筑的韵味,也有大胆奔放的创意和文艺气息。园区围绕“潮拍、潮玩、潮购、潮乐”的理念,设置文化创意市集及街区,提出“新前店后坊”的概念,集民族传统工艺的手工作坊及手工作品展销于一体,形成了多元化的业态结构。迄今为止,园区吸引和集聚了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演艺表演、非遗传承、创意零售、特色餐饮等各类企业超过150家,拥有各类知识产权230项。这其中,百益·上河城非遗生活馆尤为醒目。

投资创办了这家生活馆的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区内多家院校、企业、博物馆、行业协会等共同实施了“织绣技艺”乡村计划。该计划在广西传统织绣技艺扶贫培训的基础上,把设计、生产、市场一起带入,以“政府+院校+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市场”的创新模式,建立地方特色产业基地,进而实现文化带动、产业脱贫、乡村振兴的目标。“织绣技艺”乡村计划和非遗生活馆也互相促进、借力,共同推动传统工艺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据了解,为了提升文化企业集聚度,加快入园文化企业成长,百益·上河城成立了上河谷孵化器,为入园企业提供各类创业孵化服务,以“文化产业+”为原则,选择优质的“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服务”等融合发展的文化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入驻。

“针对企业遇到的各类问题,我们将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上河谷孵化器经理陈曦介绍,园区现在正在孵化的企业有70多家,通过孵化平台为企业争取到各类奖补和大量融资。

除此之外,针对园区内企业规模小、青年集聚、行业特性鲜明的特点,在江南区“小个专”党总支的领导下,百益·上河城还打造了7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助力企业与党建共发展,守护创业者的红色精神家园。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可联合辖区单位和政府部门党组织开展共联共建,通过构建“党建+文化+孵化”的石菠——百益文化商圈红色联盟,为创客提供空间支持、创业指导、品牌孵化等服务,先后打造了56个精品创业项目。

上河城艺术中心作为百益·上河城的综合文化空间,经常举办表演、节目录制、文化活动等。自开业以来,完成话剧、戏剧、街舞、音乐、相声、脱口秀等各类演艺活动331场。其自创红色戏剧《绣红旗》、情景诗《脊梁》便是园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企业成长的成果。

“我们以党组织联建促进文化创业,以党员联动推进文化传承,以资源联合推动文化共享,优化商圈的营商环境,打造具有江南特色的文化品牌,有力推动了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江南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工业文化基础之上,我们结合群众需求,不断把百益·上河城发展成为集非遗旅游、工业文化旅游、动漫文化旅游以及运动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景区。”百益集团文旅板块总经理、百益·上河城总经理隆安燕介绍,通过多产业结合,将园区打造成夜间旅游景区,从而实现园区企业的发展创收。

为积极响应号召,助推夜经济发展,百益·上河城每月坚持举行红色歌曲快闪、魔术表演、音乐灯光秀、潮酷艺术展、民俗表演、汉服游园、动漫展览等一系列精彩活动,并打造漫控王国、音乐演出及创作基地、舞蹈培训基地、滑板公园等新业态,深受市民欢迎。众多文创艺术家的进驻也让这些节目越演越精彩。据统计,园区如今日均客流量达到5000人次,累计吸引游客超过350万人次。

“百益·上河城不仅保护了南宁市的工业遗产,也更好地提升了城市功能、丰富了城市内涵、彰显了城市特色,为南宁市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注入了新活力。”江南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汪春玲表示。下一阶段,百益·上河城将运用AI、VR等高科技技术打造沉浸式夜游、演绎、表演等新体验,形成更优质的南宁夜间旅游经济集聚区和网红地标。

1946文创产业园:

老厂区变身精神家园

1946文创产业园架子鼓特色造型      牡丹江市东安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走进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安区1946文创产业园,他们或在红城剧场观看演出,或在音乐酒吧享受休闲与浪漫,或在木工食堂品尝美食……代入感强、创意十足的沉浸式文化娱乐项目让文创产业园成为网红打卡地。

始建于1946年的牡丹江木工机械厂因多种原因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75万平方米的老厂区如何利用?“闲置的厂区成为摆在东安区面前的一个课题,我们希望在保留旧建筑的基础上,让老厂区焕发新活力。”东安区区委书记张耀斌说。

经过深入广泛调研,东安区于2016年决定改造牡丹江木工机械厂工业遗址,建立文创产业园。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环境提升等多种利好支持下,以文化铸魂、科技赋能的1946文创产业园于2017年建成运营。文创产业园引进了奥体国际健身中心、百乐门星工厂文化演艺广场、慈牡营养配餐、地方艺术家工作室等项目,社会资本累计投入达2.5亿元,为园区未来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2018年,机器人教育集团牡丹江实践基地落户园区后,当年就举办了‘东安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创新挑战赛,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1827名选手在牡丹江进行比赛,提升了牡丹江的知名度。基地负责人于涛表示,基地未来将为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爱好者搭建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吸引更多中小学生来到文创产业园参观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建成后的文创产业园致力于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孵化的网络数字文学IP品牌以网络平台为载体,通过网络文学上下游产业的有效融合,实现网络文学创作、网红直播带货、影视剧目拍摄、有声小说在线听书等领域的深度开发。

文创产业园现拥有小刀锋利、耳根、潇湘冬儿等网络签约作家400余人,IP知识产权估值2亿元。园区网络文学企业还与地方政府合作,培养了一批网络作家,同时建立新文创产业高校联盟。小刀锋利说:“近年来,园区与阅文集团联合举办网络文学创作峰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名网络文学作家齐聚文创产业园,极大地提升了牡丹江市的文化影响力。”

文创产业园的建成为牡丹江市发展创意设计经济提供了强大动力。由成都黑图科技公司打造的沉浸式全息主题剧场,实现了网络文学的视觉转化;现代艺术馆常年举办各种会展活动,搭建了牡丹江文化艺术交流展示平台;再加上迪斯乐儿童游乐场、玛雅娱乐工厂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娱乐业态的入驻,形成了多元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全新面貌。

东安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欢表示,“以产兴城,以业聚人”是文创产业园秉承的运营思路,通过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加快东安区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速度,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让老建筑焕发出新生机,唤醒了城市工业记忆。

2021年,东安区以黑龙江省第四届旅发大会在牡丹江举办为契机,完成了文创园区的二次改造升级,整体布局呈“T”字型,分为工业主题广场和文创街区两部分,建成集文创、教育、科技、娱乐、工业博览于一体的五大功能区,极大地助推了园区内东安智库、神州通信集团中国机器人运动人才培养中心、NGN云仓、盛鑫体育培训等30个项目的蓬勃发展,走出了“文化引领、数字赋能、产业集聚”的特色发展之路。

据文创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自建成以来累计撬动社会资本3.5亿元,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实现年利税3000万元,循环带动就业3000人次,形成独树一帜的人文休闲文化品牌聚集地和新兴文化产业传承区。

走进园区,地面的浮雕记录了过去的辉煌,景观小品、彩绘涂鸦墙、文艺范儿十足的小夜灯又为园区注入了现代活力。昔日老厂以崭新姿态重回百姓视野,成为牡丹江新地标。家住附近的原工厂退休职工薛丽艳时常来园区散步。“园区大门敞开了,我的心跟着敞亮了,没事就想去看看,好像回家了一样。”薛丽艳说。

“文创产业园走出了一条‘以人才驱动产业、以智力引领创新、以集聚实现发展’的发展之路。未来,园区将继续做好集聚发展文章、文旅融合文章、宣传营销文章,以全空间规划、全产业链接、全要素供给、全社会参与的思路,构建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新格局。”东安区区长林坤表示。

专家观点

文化产业园区为企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宋存洋(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旅融合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区承载着推动产业集聚与规模化发展的使命,孵化、培育、辅导、服务了大量文化企业,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不仅是文化企业的载体,更是综合性平台,不断为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支撑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此种发展趋势下,文化产业园区如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引发业界关注。我认为,提升创新发展水平,是文化产业园区得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能够为传统园区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新动力。文化产业园区要在理念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等层面上提升自身的价值;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要在服务好企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要在“吃瓦片”挣房租的经营模式基础上,增加园区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互利模式;要将更多的数字科技手段应用在公共服务之中。

此外,在众多文化产业园区中,作为佼佼者,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典范和风向标,这些园区不仅是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还成为当地特色文化展示、发展的核心力量。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定义了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方向。在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必将有更高的定位和更为积极的发展诉求。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5月7日第2版

分享到:
上一篇:纸上的味蕾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