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围绕“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阐述、学术争鸣和相关的批评实践成为一个聚焦点,这既呼应了新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各大电影理论工作者出于对中国特色电影理论学术话语、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的自觉。
仍在建构中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紧密关注中国电影现实,回应了电影生产与理论发展中诸多重要问题,力图建构起一套关于电影全产业链生产实践和理论阐释的框架,探寻一种适合于阐释中国电影生产的学术话语和知识体系。其理论建构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且初步具备理论的体系性构架。它从世界本体、影像本体、生产者和接受传达传播等4个层面(或要素、环节)来动态、系统化地建构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体系。
应该说,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是在对中国“新力量”导演的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新的电影观念和电影美学原则进行系统总结和提升的基础上成型的。它不是空中楼阁,凭空臆想,而是基于中国电影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及“新力量导演”的创作、生产、工业的理论思考,具有开阔的中外理论资源和学术视域。而从当下作为重要话语现象的中国电影学派的视域来看,诚如笔者多次论述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有清晰自觉的方法论意识和理论目标,是中国电影学派的有机部分。
那么,电影工业美学应该如何“接着讲”呢?如下几个方面都是重要的拓展空间。
其一,从“大产业”或“文化产业”意识,多元多维度观念进行进一步的体系性建构。无疑,“电影工业美学”的“工业”并非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模式的翻版。在互联网新媒介的环境下,电影的传播生产迥异于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电影工业。因此,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工业不能停留在好莱坞时期,工业的内涵与外延均应拓展。在当下互联网时代,阿里、腾讯、爱奇艺,美国的网飞(Netflix)等网络巨头强势介入、整合电影业对电影产业的整体格局产生了强劲冲击。网络电影、网剧、剧集、影游融合、VR、AR,都成为大电影产业的有机组成。
其二,从技术美学之维继续开掘。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综合的宁馨儿,与科技联系最为密切。它综合了声学、光学、物理学、电子学和计算机、数字技术、脑神经科学等多种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成果。科学技术的每一步发展如数字技术、互联网、3D、VR,以及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双子杀手》中实验的“3D、4K、120帧”技术等都对电影的传达、传播和接受形态等发生重大影响。20世纪后,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数字技术代替胶片技术之后,电影和技术、工业的关系更加密切,加之互联网介入电影,电影正面临着全方位的变化,新美学、新观念、新思维、新问题层出不穷。
其三,应该不断、深化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的跨媒介、跨学科的“知识再生产”。理论的生命力应成为电影学科对其他学科的一种影响。电影本身就具有跨媒介、超媒介的复合性、综合性特征,电影理论一开始就有相当明显的跨学科趋向。
各种延展努力,旨在将“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生命力推向学术研究的更远更深处。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争鸣介入,使得“电影工业美学”在经济学、社会学、艺术学、文化研究等方面均有着极强的知识再生产能力。一个有生命力的理论应该是有着自我的生长性和延展力的。
其四,应该继续强化务实求实的电影批评即实践“理论的批评化”。电影工业美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的建构,更是对以新力量导演为代表的电影人电影新观念、新美学的思考和总结,也是在电影观念引领下,“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性的电影生产实践和电影批评实践。不少批评文章,以“电影工业美学”或“想象力消费”为理论视域或批评框架,对作品和现象进行分析。
无疑,批评实践是一种理论的检验,理论的批评化使理论保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批评实践,留其有效,弃其无效,理论才能有所调整有所提高。这是一个不断反转、渐臻完善的过程。
其五,电影工业美学伦理维度的拓展前景可期。鉴于电影工业美学是对电影人在电影观念引领下的社会性的电影生产实践之实际,从伦理道德角度对电影工业美学的思考是题中应有之义。电影工业美学主张“制片人中心制”、电影工业和产业观念、“体制内作者”、剧本的工业化生产、剧本医生制等,强调电影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与资本(出品人)的和谐关系。其愿景是希望在电影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个人都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构建和谐、高效、合理、合规的共同体。尤其是,电影生产的重要主体如导演还应该对投资人负责、对受众负责。电影工业美学对受众尊重的强调,是试图在电影创作者与受众之间建构合乎人伦社会规则的和谐关系。无疑,这都事关伦理道德,是最大最重要的伦理关系,是电影工业美学的基本伦理要求。
因此,电影工业美学是有伦理维度,也受到道德制约的。换言之,电影生产者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承诺。因为电影归根到底是“人为”的和“为人”的,这也是其最为根本的“人文性”。
对电影工业美学之伦理道德维度的审视即电影伦理学或影像伦理学的思考是必要的。电影在整个创作、生产、运营、传播的几乎所有环节上,都有伦理的制约性。这在根本上是由电影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属性决定的。电影虽具有工业性、商业性,但它也是艺术表现形态和文化传播形态,也是不同文化冲突、交流、交汇、共鸣的场域,更是意义和意识形态生产与再生产的“空间”,千千万万的观众,正是通过电影交流、认同、娱乐,达成社会和文化的和谐共同体。
观点摘编
文艺批评个人话语的思想逻辑与审美价值
文艺批评话语的个人性首先表现在独到的思想性层面。思想性不等于理论性和逻辑性,后者可以是通过对现有思想的阐释而形成的,既可能具有思想的总结性,也可能具有思想的重复性。其中或许是逻辑自洽的,也就是自圆其说的,体现出一种话语形式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但是却缺少创新性的思想内容。而思想的重复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关键在于思想的创新。在文学史研究中,史料性研究最容易缺失个人性评价,构成一种碎片化的资料爬梳。其实包括史料整理在内,从史料到史料从来不是文学史研究的目的,史料的思想性和逻辑化才能活化资料和历史本身。而对于文艺批评而言,个性化的思想更是不可或缺的。
历史的真实和评价的真诚是文学史研究和文艺批评思想性的核心要素,对于研究对象的肯定与否定都要服从这一学术前提。创新性的思想不一定具备形式的规范性和逻辑的完整性,很可能是一种片面的深刻甚至存在某种偏颇,但是却能给人以启示和思考,这种不完美的独到思想比起那些貌似完美的常识,在一定程度上更有价值。社会变革和思想创新首先都是从个人开始的,没有个体的创造就没有群体和社会的变革。要实现这一功能,就必须具有一种创新意识和营造一种创新的环境。与此同时,创新性的思想来自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不具备创新性思维方式,新思想也可能是偶发的和片段的;而由创新性思维方式产生的新思想则是经常的和系统的。思想的落后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思维方式的落后则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培养个性化的思想首先要训练一种能够产生这种思想的思维方式。与其他学科相比,个人性是人文学术特别是文艺批评最为明显的精神特征,是一种见仁见智的自我感受,更需要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作者:陈旭光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7月7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