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短视频平台达人主页显示所属MCN机构(Multiple-Channel Network,网红经纪公司)的功能正式上线,众多主播、达人的主页出现了所属MCN机构的名称。随后,部分微博大V的主页也开始显示其所属的MCN机构名称。
治理MCN机构是2022年“清朗”行动的重点。今年3月17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新一轮“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工作重点,其中就包括集中整治MCN机构及其旗下账号炮制蹭炒舆论热点、引发群体对立、欺骗误导网民、发布三俗信息、利用未成年人牟利等违法违规行为。要求平台加强信息披露,以适当方式公布入驻MCN机构及旗下账号的名单,在账号信息页面展示该账号所属MCN机构名称,建立专门针对平台入驻MCN机构的举报受理渠道,全方位接受网民的监督。
让用户能够直接看到达人所属MCN机构,那些明明有公司包装却谎称“素人”、明明是一家机构的主播却按照“剧本”互搏吸引流量等做法,便无处遁形。对于这一举措,网友纷纷拍手称快:“希望各大平台都尽快显示出来,这样就知道谁在裸泳,谁在浑水摸鱼,谁在故意制造舆论搞事情了。”的确,此举精准打击了恶意炒作、虚假人设和打榜控评等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数据,2021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亿,同比增长7%,占整体网民比例达90.5%。短视频沉淀了庞大的互联网用户流量,早已不是小众玩乐地,而是实实在在的大众舆论场。无论主播、达人还是MCN机构,“实名”都是理所当然,MCN机构还应承担起管理职责,约束旗下主播和达人的行为。
现实情况是,一方面,MCN机构的专业运营管理和账号体系化成长可以为平台带来良性流量,另一方面,也存在网络水军、流量造假、操纵舆论、准入门槛低、纠纷多等问题。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1年,国内MCN机构数量从160家飙升到3.4万家,预计2022年国内MCN机构数量将超过4万家。MCN机构数量尽管保持快速增加,但同时也已经呈现出同比增速逐年递减的趋势,从2017年最高时的304.8%降至2022年预期的18.9%,甚至有一些MCN在行业红利期便选择退出业界。
经历了行业的野蛮生长之后,MCN机构在如今略显尴尬的状态下如何更好地生存发展,为行业带来更多积极力量?透过“显示所属MCN机构名称”应该看到,唯有在遵守公序良俗基础之上,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升级管理机制,才能以更加健康阳光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
无论如何,更加透明公正的“清朗”环境不论对于广大网民还是行业发展,都是珍贵的,这个空间也需要更多这样“四两拨千斤”的举措和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来建设和维系。
作者:易 明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7月27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