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暑期网络整治 育苗更“护苗”
2022年08月05日
暑期网络整治 育苗更“护苗”
暑期网络整治 育苗更“护苗”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成为亿万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知识、拓展视野、健康成长的重要平台。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未成年网民数量超过2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5%以上。尤其在假期,青少年用网频次、时间相对增多,在借助网络获取知识的同时,同样面对着一些网络乱象。如何为广大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5部门联合启动专项行动

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新法首次为“网络保护”设置专门章节,详细规定了未满16周岁不得开设网络直播、每日22时后至次日8时未成年人不得玩网络游戏等。为营造良好的暑期网络环境,7月18日,中央网信办、国务院未保办(民政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启动“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聚焦未成年人使用频率高的短视频、直播、社交、学习类APP、网络游戏、电商、儿童智能设备等平台,集中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未成年人问题。

据了解,此次专项行动为期两个月,主要聚焦10个方面整治重点。其中,针对网络侵犯未成年人个人隐私、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账号租售服务信息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严”“深”“细”“实”4个方面着力进行治理,覆盖面更广、整治更深入,要求也更严格。

实际上,自2020年以来,中央网信办已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一些涉未成年人重点环节、突出问题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今年在此基础上继续启动专项整治,既是对之前治理成效的巩固,也是对新问题必要而及时地跟进预防处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新应用新模式层出不穷,这也为青少年安全使用网络带来更多挑战。相关部门围绕网络世界中的未成年人保护,已连续出台了多项规定。今年5月,针对网络直播这一新业态导致的未成年人沉溺直播、参与打赏等社会问题,包括文化和旅游部在内的4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明确提出,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同时要求平台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

“净网”“护苗”

培育积极健康网络文化环境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同样是“扫黄打非”工作的重要职责使命之一。自2022年上半年,各地“扫黄打非”部门主动出击,保持对违法犯罪活动高压态势,通过查办案件推动“净网”“护苗”专项行动深入开展。1月至6月,全国查处各类“扫黄打非”案件5200余起,其中刑事案件850余起。

针对青少年普遍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各地查办并通报了多个典型案例,针对性地查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隐患节点。典型案件中,游戏平台违规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涉及未成年人网络信息安全以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突出。如江西上饶某公司违规提供未成年人网游服务案。2022年1月底,上饶市文化综合执法支队发现该公司运营网络游戏时,未针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设置相应的消费管理功能,运营期间有多名未成年人注册,其中一名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充值。执法部门巡查发现情况后,责令该公司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并进行行政立案查处。

又如福建福州某网络游戏未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案。2022年4月,福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在巡查中发现,吴某某开设某款网络游戏网站,向公众提供游戏客户端,并接受用户充值,游戏登录、注册均无需使用身份证信息实名注册即可游玩并且任意充值。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

2022年3月,天津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对某科技公司运营网站依法作出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这家运营网站在提供某款网络游戏服务时,未针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服务设置相应时间管理功能,在非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的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这一行为同样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

进入暑期,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湖南、湖北、海南、河北、内蒙古等多地“扫黄打非”部门组织开展暑期网络“扫黄打非”专项检查和相关整治行动,积极打造清朗暑假环境,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多方合力 筑牢安全上网“防护网”

当前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提前,触网未成年人数量日渐增多,而且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有着复杂的因素。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正确合理使用网络,成为政府、企业、家庭和学校多方的共同责任。当下,相关管理部门持续构建覆盖“事先、事中、事后”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体系。建立过程中,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学校和家庭所承担的责任缺一不可。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需要不断完善监管机制,指导行业开展自查自纠,依法监督互联网企业履行保护义务,及时惩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关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仅依赖法律保护和行政监管,网络服务提供者也需要不断强化主体责任。

为保障未成年人能够获得良好的成长空间,互联网各大头部企业纷纷开启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未成年人保护方案。以抖音为例,全平台针对未成年用户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实名认证14岁以下用户强制进入,14岁至18岁推荐家长操作进入。在青少年模式中,用户无法开播、看播、连麦,也无法充值、打赏消费和提现。为更好识别未成年人身份,有效控制未成年人上网时间,抖音升级针对未成年人借用家长账号进行直播消费的巡航和识别机制。如系统检测到消费账号疑似未成年人,将立即对账号弹窗并要求实名认证,用户拒绝认证或认证为未成年人后,消费将被系统拦截,账号禁止在抖音充值。

此外,学校以及家庭也应着力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上网、用网,培养未成年人防范有害信息、保护个人隐私安全的技能,有效防范网上各类非法侵害。在业界看来,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协同发力、久久为功,如此才能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记者  于  帆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8月5日第2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