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文化自信视域下 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2022年08月05日
文化自信视域下 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文化自信视域下 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文化自信既是对国家民族丰富文化内涵的认识,也是对未来文化繁荣发展所具有的坚定信心。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家间的竞争不单是政治、经济、科技、军事领域的博弈,文化形象同样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而文化的持久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融合时代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扩大传统文化张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广泛传播。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文化艺术作为反映民族特征的艺术形式,经历了曲折而灿烂的发展历程,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发展活力,内部寻求超越发展,外部进行碰撞交融,成为中华民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很好的名片。

为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地拿来用,而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原则,建构新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文化体系。通过一系列的文化继承、文化交流、文化创新、文化融合实践,引导民众确立对新的文化体系的认同与信心,自觉参与文化繁荣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文化强国的建设进程。

文化自信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根基。文化自信的确立不是依靠空洞抽象的宣传来完成,而需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让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传承有源可溯、有根可依。在文化传承、推广、交流、融合、教育、创新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引导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出现多个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比如唐朝,受益于政治、军事、经济领域的强大,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免于战争侵扰,内有输入、外有输出,文化在此时期也达到一个发展高峰。万国使者来朝,鉴真东渡日本传道,诗歌、绘画、雕塑等文化艺术以及瓷器、丝绸等,呈现出文化和艺术繁荣发展的景象。优秀文化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新的精神动力。文化艺术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文化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在特定时期能够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随着社会文明形式的变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更契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考虑国家重大战略和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以发展成体系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标,与时俱进,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审美与教化价值,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新的定位,从而引领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文化自信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厚的情感,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持久强大的生命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分割开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适应时代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动力。在文化创造、传播、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意识形态的色彩,文化发展要在统一的指导思想下进行,才能保证文化事业发展的稳定性、持久性。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促成了文化的革旧鼎新;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时纠正了文艺发展中的错误,梳理了文艺为谁而作、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为日后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制定,体现了国家繁荣文艺创作的决心,兼容并蓄、不拘一格。这些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作出的正确决策,极大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不仅要通过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人民对文化的认同感,还要在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导向,着力提升文化创新力和文化辨识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舍弃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内容,对于具有传承价值的内容,以新颖生动的形式呈现,古为今用,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作为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引。二是始终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助益为价值判断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实践策略

正本清源,加强传统文化资源整理与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不能单从文化功能性质上判断,也要加强对其伦理道德、思想价值观等层面的审视,看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要坚持文化传承发展的原则,对区域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整理。不仅要从文化性质上做好分类规整工作,也要根据基本原则加以区分和取舍,做到去粗取精、优中选优,进而形成完整高质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各地现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教育形式,加强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寓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之中,整体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推陈出新,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文化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存面貌和发展需求,传统文化作为对社会文明历史的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其所蕴含的价值内核也与当时的政治结构体系相关联。如今,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传统文化虽然在价值内核上仍适用,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欠缺妥当,需要对其加以改造创新。传统文化须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才能实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这个融合的过程,不仅需要在理论层面加以创新,也需要在教育实践方式上创新,通过生动丰富、灵活多样、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使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文明养分充分发挥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兼收并蓄,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能够对域外文化兼收并蓄,善于在对外交流中汲取经验,促进自身不断壮大。当下我国推进文化强国战略,对内,不断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扩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体系;对外,积极融入世界文化交流,本着互利互鉴、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广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汲取他国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不断发展壮大。

作者:张安然  郑晴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8月5日第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