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十五讲:长征文化是一种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
2022年09月14日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十五讲:长征文化是一种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第十五讲:长征文化是一种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

 

《国家文化公园40讲》隆重开讲,通过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深刻剖析,带您走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纵横九万里的辽阔疆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之源,感受一个个天然博物馆的神奇和一个个生态画廊艺术魅力,领略远古的珍藏,文化的殿堂,体悟爱与善同在,美与生共存。 

《人类1000年》汇聚了1000年至2000年的1000年间100个难以置信的发现和辉煌瞬间,以及对人类生活影响深远的100个人物。中国的三个事件因为具有巨大影响而入选其中,分别是火药武器的发明(1100年),成吉思汗的帝国(1211年),还有红军的长征(1934年)!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大半个中国,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传播着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

《长征》的作者、军旅作家王树增说:“中国入选了三件大事,一是火药武器的发明,二是成吉思汗帝国,第三件事就是长征。难道世界上这些精英专家们对中共党史感兴趣?或者对中国工农红军感兴趣?不见得吧。或者说长征的军事规模大?其实,从规模上讲,它小得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只有一种结论,就是长征这个事件在精神层面上影响了人类进程。它告诉人们,人类精神文明中最宝贵的就是永不言败,就是顽强不屈,就是高举自己信仰的旗帜、高举理想的火炬,义无反顾地走向自己设定的目标,不达目标绝不罢休。”

第15讲

长征文化是一种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

我想从松毛岭阻击战后,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将3000多具红军烈士遗骸收殓并合葬于松毛岭半山坡上,并成立无祀会祭奠说起。这座烈士墓坐北朝南,3000块鹅卵石镶嵌成头盔状,戴在头像形巨石墓碑上,象征着一个个无名烈士的英魂。没有碑文,长满青草的陵墓上方镶着一颗红五星,两边呈拱形嵌着“青山处处埋忠骨,红军精神代代传”14个正楷红色大字。

松毛岭位于长汀县东南,是与连城县交界的高山,南北绵延40多公里,东西宽15多公里,山峰险峻,森林茂密,因为此地生长了很多松树,故名“松毛岭”。松毛岭是东往龙岩、上杭、连城,西通长汀、瑞金、赣州的一条必经之路。当时,留守松毛岭一线的是红军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

松毛岭阻击战是红军长征前在闽最后一战,1934年9月23-30日,七天七夜,红军誓死抗敌,战况惨烈异常。这一战,万余名红军战士身死松毛岭,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集结时间。为配合松毛岭战役,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挖战壕、抬伤员、运物资、送茶饭。当时松毛岭附近“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一成年男子全部支前,门板都卸掉做了担架、掩体。民国版《长汀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三年九月(即1934年9月)……是役(指松毛岭战役)双方死亡枕藉,尸横遍野,战事之剧,空前未有。”在血与火的激战中,红军予敌以重创,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被迫全线后撤。“松毛岭上红旗飘,红军战士逞英豪,岭下人民齐支持,军民合作阵地牢。”山歌里唱的,正是当年松毛岭血战的情景。

长汀县是全国著名的中央苏区县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美誉,被称为“红军故乡”。长汀县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都一江西瑞金的东大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我曾有幸到长汀,参观了位于县城东后巷58号的福音医院旧址。9幢白墙灰瓦的房子矗立在山脚下,有医馆、病房、医疗室、手术室、化验室等。福音医院创办于1904年,是英国基督教会创办的教会医院。设有内科、外科、骨科、五官科、妇产科、皮肤科等,既有门诊也有住院部,医院有铁架病床30余张,医生、护士20余人,当年医疗技术和设施设备在闽西应该是最好的了。

1925年,在“五卅运动”的反帝怒潮冲击下,英国院长和医生、护士惊慌逃走。于是,全院推举傅连暲为院长。傅连暲遂将“亚盛顿医馆”改为“福音医院”。1927年8月下旬,南昌起义部队300多名伤员被送到汀州,傅连暲连夜组织救治,陈赓也在这批伤员中。那时,他还是起义部队的一位营长,在会昌战斗中腿骨被子弹打断,伤势严重,要保住生命,通常要采取截肢手术。陈赓对傅连瞳说:“我才二十几岁,我一辈子的路还有很长,假如没了这条腿,我就不能再做军人了。”深受感动的傅连暲为陈赓制定了一套“保守疗法”,在傅连暲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陈赓的腿终于保住了。

1932年秋,毛泽东曾在福音医院疗养3个多月,得到傅连暲的精心治疗。1933年年初,国民党军加紧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毛主席要转移到瑞金去。临行前,毛主席问傅连暲医院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说:“搬到瑞金去!”傅连暲说到做到,他雇了150个挑夫,花了半个月时间把价值2000多银圆的药品、器械从长汀挑到瑞金叶坪杨岗,正式创立了中央红色医院。

1934年9月30日,红九军团在长汀县钟屋村“观寿公”祠堂前的大草坪上召集万人誓师大会。当天下午3时,红九军团兵分两路,前往江西瑞金红都,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观寿公祠是红军长征真正意义上的零公里处。中复村(钟屋村)也因此被称为“红军长征第一村”。

中复村红军桥是一座古廊桥,本名接龙桥,始建于明朝,1929年以后,红军常常在此宣传革命、分田分地、动员征兵,当地人又把桥称作“红军桥”。廊桥上刻有一条等高线,现在依然清晰,线高在1.5米左右,应该是一把上了刺刀的汉阳造步枪的高度。“人比枪高当红军”一当地人现在都还在说那规矩,这是当年红军征兵处的等高线。但是,这条线的上下还有移动的痕迹,据说是被那些想当兵的少年偷偷刻画改动的。红军桥左上方的木板上至今还遗留着当年红军书写的“救国不分男女老幼”标语。红军桥可以说是一座“慷慨赴死的不归桥”。先后有2000多名子弟从这座桥上穿上红军军装走上革命道路,仅中复村就有近600人参军,大多数直接奔赴战场,到达陕北时只剩10人,最后活着回到村里的,仅有6人。红军桥记载着当年“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当红军”慷慨赴死的厚重的革命历史。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中央红军为了隐蔽战略意图,避免飞机轰炸,连续多天架设临时浮桥,晚上渡河,早上拆桥,不留痕迹,安全顺利地跨过长征第一渡。30万于都人民共同保守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被一些研究者称赞为奇迹。

在江西赣州于都县建国路上,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客家老宅常被谈起,更让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大门上那些缺失的门板。

“为什么我们家没有门?”这是老宅主人刘光沛幼年时的一个疑问。后来,他得知,这些门板是去“参军”了。1934年红军长征时,都拆下来送给红军架了浮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门前竖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周恩来当时的感言:“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这是周恩来当年在得知于都老人将棺木捐给红军搭浮桥后发出的感慨。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处展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历史的主题性纪念馆。

序厅里,一块大型浮雕墙展现了红军出发、于都儿女送别红军以及长征胜利的情景。1934年10月,于都百姓找来800多条船,架成5座浮桥,组成一支船队,帮助中央苏区、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共8.6万余人,分别从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这8万多红军中,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于都人。一幅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用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显示了当年苏区妇女夜以继日赶做20万双草鞋献给红军的历史。从东南到西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一支脚踏草鞋的队伍,从这里开始,跋山涉水、经历九死一生,将足印刻写在两万五千里漫漫征途中。

有一双草鞋,正静静地躺在纪念馆的橱窗里,鞋尖上各绑着一颗红心绣球,鞋底、鞋面精编细织,用的是本地最柔韧的黄麻。打草鞋的姑娘叫春秀,绑绣球的红军叫谢志坚。当年,春秀得知心上人谢志坚要跟随红军长征,于是连夜编织了这双草鞋。“打完仗我一定会回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志坚从甘肃回到家乡,却得知春秀在于都解放前夕被杀害。后来,谢志坚将草鞋捐给纪念馆,为纪念春秀,他在草鞋上绑上了红心绣球。

当年于都人民冒着生命危险支持帮助红军,红军也把于都人民当亲人,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经常帮助他们干活,还将仅有的随身物品送给他们。纪念馆里摆放的“一床绸缎被单”“一口行军锅”等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都是军民鱼水情的最好见证。

1934年12月,以项英、陈毅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分局转移到黄麟乡井塘村,项英等中央领导被安排住在村民谢招娣家里。谢招娣时不时地送一些生活用品给红军战士,帮他们洗衣服、洗被褥。项英的妻子张亮和红军战士们也经常帮谢招娣犁田砍柴,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中央分局离开井塘村的头一天晚上,张亮把随身携带多年的一床绸缎被单送给了谢招娣。在以后的几十年里,谢招娣一直珍藏着这床绸缎被单,去世前她把被单交给家属钟正予,叮嘱他一定要保管好。

纪念馆里有一口行军锅,红军送给本地人钟伦扬的礼物。红军走后不久,国民党兵挨家挨户搜查,为不让这口锅落入他们手里,钟伦扬背上锅就往屋后的大山跑。国民党兵发现有人往山上跑,举枪就朝钟伦扬打了一枪,钟伦扬应声倒地。幸运的是,子弹穿过锅并没有击中钟伦扬的要害,后来,钟伦扬把被枪打了个洞的锅背回家留作纪念。

I960年,时任空军司令的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3000名朝鲜战士气势磅礴的表演让他眼前一亮。第二年,他给空政文工团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在三个月内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且一定要采集革命历史歌曲,不用新创歌曲。接到任务后,空政文工团立刻行动起来。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等分头负责文字、音乐、舞蹈的创作。为了收集到足够多红军时期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到文工团来献歌。

尽管广为搜集素材,但在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的主题时,却找不到一首合适的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于是,几位创作者决定抛开禁令,大胆进行创作。由于几位创作者曾去过江西采风。因此,张士燮根据对根据地赤卫队队员、工农会代表、红军老战士等采访得来的素材,很快创作了歌词。一写完歌词,张士燮直奔朱正本的房间,让他谱曲。朱正本一看到歌词,就颇为感动,脑海里闪现出江西采风时得来的民歌《长歌》的旋律。随后,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他就完成了谱曲创作。由于太过投入,在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时,他还一度落下眼泪。

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

红军(里格)团结挂在心间

问一声亲人红军呀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湖南郴州市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因为86年前的长征宿营地而成为一块红色热土,半条被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里有中央红军总部宿营地(含司令部、政治部、卫生部、后勤部、卫戍司令部)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医院旧址、中央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等;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宿营住房旧址;有“半条被子”“珍藏红军书”等故事;还有红军井、红军墓、红色文化陈列室、纪念广场等红色景点。这里是朱毛联名签署发布《出路在哪里?》文告的首发地。红军长征曾在此宿营休整前后达7天,谱写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一段历史。

50年前的一个晚上,红军队伍开进了沙洲小村,三位红军姑娘和老人一块睡在厢房,4个人盖着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女红军带来的被子。翌日(1934年11月7日)下午,红军队伍要离开村庄,三位红军姑娘将仅有的一条棉被一剪为二,半条送给了徐大妈。大妈不忍心要,三位红军对她说,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打敌人是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徐大妈说,三位姑娘长得很漂亮,有一个还不到20岁。她们上山时还一步三回头地说:“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到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

1984年11月初,重走长征路的《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来到了湖南汝城沙洲村。80多岁有点恍惚的徐解秀以为是红军回来了:“你们打回来了?你们胜利了?那3名女红军什么时候能来?我家男人怎么还不回来呀?”闻听此言,罗开富被感动了,他将这个故事整理后,以《三个红军姑娘在哪里》为题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了。

邓颖超、康克清、蔡畅看完这篇文章说:“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对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2020年9月16日下午,正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半条被子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当年红军在缺吃少穿、生死攸关的时候,还想着老百姓的冷暖,真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红军长征记》中有一篇彭加伦的回忆文章《别》描写的是苏区百姓送别红军的情形:一个晴天的下午,太阳斜挂在西边的天空,人们都在田里劳作,为了他们自己分得的土地,弯着腰在努力地耕种,不断地唱出快乐的山歌。妇女们三三两两地坐在门前做慰劳红军的鞋和其他针线。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愉快地在玩耍。乡政府门前的红旗随风飘荡,在阳光的映射下,显出特别鲜艳的颜色。

号声响起,尖锐的声音刺激着每个战士的心弦。吹号本是军队中平常的事,可是今日的号声却带了特别的意味,好像在这声音中含了很浓厚的刺激的感觉。谁知道它就是长征进行曲,谁知道它就是故乡离别之歌!

队伍出发了,红色战士一队一队地由各个村庄中涌现出来,不断地继续向着零都河畔进发,马声、担子声、刺刀摩擦声、步伐声、歌声,互相交错着。

渡口站满了红色的英雄,船夫不断地摇着他的木橹,一船一船渡过去了。一个个战士都轻捷地一跃登岸,他们一跳上岸就飞跑地跟上队伍去,动作是那样的迅速。

战士们身上的装备很整齐,衣服都是新的。背包的颜色是一律的。每人两个或四个手榴弹挂在胸前。草鞋每人有三双,少的两双。捆在背包上端的防空帽一用树枝做的伪装,以防备敌机用的——都戴在头上。十天的粮食,有的挑着,有的扛着。伙食担子、公文担子,很有次序地随在队伍的后面。一个个雄赳赳地迈着大步前进。

红军家属和儿童团的小弟弟们,一堆堆站在路旁欢送。他们手里有的拿着草,有的拿着食物,有的拿着银钱,候他的儿子、丈夫、哥哥、弟弟经过时作临别的礼物。当他们的子弟经过时,有很多的叮嘱。

“到外面要谨慎,要听负责同志的指挥。回来的时候,有适用的东西带点回来!”

“哥哥多捉几个师长回来啊!”

红军家属是这样关心着他们的子弟,集体送别,每次出发都是很多的,这是革命根据地特有的现象。

彭加伦的另一篇《病员的话》一文描写了长征途中群众是如何掩护红军伤员的:

在长征中,我们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当然也谈不上固定的后方,因此我们的伤病人员轻的随队伍走,重的只有寄在群众家里。

当部队到达黔北的时候,党的战略方针是由川南强渡长江,争取与四方面军汇合。在这一行动中,沿途寄留了不少的伤病员。

由于敌情的变化,此一战略决定没有能够实现,部队是由原途折回来了的。

有一天经过川黔交界之外,一个六十余的老婆婆站在路旁大声高叫:“红军!红军!(贵州民众都称我们红军)把你们这位哥子带回去,他的病已经好了!”接着她跑回家领了一个青年来,她笑眯眯地把青年交给我们。她还很客气地说:“红军!对不起,你这位哥子在这里没有好招呼!请不要见怪呵!”她又跑到房里拿了五个鸡蛋、十多个苞谷巴巴送给我们的青年同志。我们向她表示感谢,并送她几块钱,她坚决不要,她很慷慨地说:“红军!我们是一家人。我不是为钱的呵!你们辛苦,都是为了我们干人(穷人),帮助你们,是我们自己的事。假使是王家的人(即贵州军阀王家烈的人),我们尿也没有他吃。王家兵整得我们好苦呵!”我们只好再三道谢和她分别了,我们走了很远,她还站着望我们。

到达宿营地了,很多寄在群众家里的病员也一批一批地回来了,一个个吃得很肥很胖,军服是都换了,大家都穿上了老百姓的衣服,几乎都不认识了。我们开了一个茶话会,欢迎这些病愈归队的伤病员。

“你们这次在群众家里还好吗?”我们问。

“群众好得很。队伍过的第二天,民团就回来了。他们到处搜索,群众把我藏在一个放草的屋里,结果被民团搜出来了,团总马上就要拿我去杀。这家群众全家跪在团总面前求饶。他们假冒我是他们的儿子,痛哭流涕地苦苦哀求,结果团总也没办法,去了。我此后也能公开地在他家里住起来。他们一家人待我特别得好,天天总要弄点好菜给我吃,并请医生来,把我的病几天工夫就治好了。我走的时候,他们都不舍得,大家还流了眼泪呢!”我们一个青年干事这样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一书时效性非常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刚刚印发部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通知,本书就及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做了系统梳理,作者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强。

另一个审读编辑说,读到《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中的长征文化,忍不住泪流满面,无论是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还是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随着作者的笔触娓娓道来,令人深深地感动。

还有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 采用“讲”的形式,不落窠臼,避免了理论性太强、太乏味的弊端,拿起来能够吸引人读下去。

我们常说,编辑就是一本书的第一读者,《国家文化公园40讲》的编辑们如是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角?

原著:周庆富     

监制:卢娟   

录制: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主播:紫怡    

制作:李浩

来源: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2022-09-13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