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公园40讲》隆重开讲,通过对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蕴含的文化基因的深刻剖析,带您走进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纵横九万里的辽阔疆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之源,感受一个个天然博物馆的神奇和一个个生态画廊艺术魅力,领略远古的珍藏,文化的殿堂,体悟爱与善同在,美与生共存。
.jpg)
第21讲
长征文化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纯真文化
翻开《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黄镇的漫画《林伯渠同志:夜行中的老英雄》,画面中:年近六旬的林伯渠一身红军军装,脚穿草鞋,左手提马灯、右手拄拐杖,手中的马灯在漆黑一团的夜晚中闪烁,军帽与黑色背景浑然一体。粗犷的线条和大面积的墨块,以留白的形式,表现出林伯渠心怀天下的革命品质和通往胜利的光明之路。诗配画曰:“路是自己走,灯要自己提。夜收旭日出,早过降云霓。”
第十七幅《草叶代烟》题识中写道:“到了藏民区域,吸烟的同志着了忙了,哪里还有香烟,连水烟也没有!发现了一种草,听说可以当烟吸,吸烟的都遍处寻了,自己折自己制造,吃起来也还有点味道一别有味道。”漫画中嘴上叼着烟斗品吸草叶代烟滋味的红军,有点调皮,又有点陶醉的表情,画出了红军战士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下,都始终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磨青裸》《烤饼》刻画出了长征中红军热爱生活和对创造美好生活的向往。
黄镇,安徽枞阳人,1931年12月参加江西宁都起义,长征时期先后任红十五军团宣传部长、八路军政治部和宣传部副部长、晋翼豫军区第七纵队政委等。黄镇是著名的“将军大使”,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艺术家,曾任国家文化部部长。黄镇将军不仅是长征的亲历者,而且在长征途中创作了大量戏剧、美术和诗歌作品,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失而复得的美术作品《长征画集》,他的独幕讽刺话剧《破草鞋》,歌曲《打骑兵歌》《红二十五军长征歌》等,也是长征艺术史上的杰作。
刘统在《红军长征记》前言中这样叙述:长征中的美术作品,要特别介绍黄镇的《长征画集》。黄镇年轻时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上海新华艺术学校。长征中任中央军委直属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长征中许多难忘的场面、动人的事迹、英雄的壮举,都激起了他的灵感。他一路走,一路画,画了四五百张。但是这些珍贵的作品在战争年代大部分丢失了,其中的25张被拍成了照片。1938年,时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政治委员的萧华托人将照片带到上海,送到了阿英手里。
阿英,原名钱杏邨,1926年入党,1927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与蒋光慈等组织发起“太阳社”。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救亡文艺活动,曾任《救亡日报》编委、《文献》杂志主编。阿英见到这些照片后非常激动,决定尽快把这些漫画编印出来,公开出版。1938年10月5日出版的《大美画报》第2卷第1期,首先发表《西行漫画》,阿英撰写的“题记”全文如下:
“当我从一位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同志的手里,接到这一束生活漫画,而逐一看过的时候,我内心的喜悦和激动,真是任何样的语言文字,都不足以形容。虽只足二十五点的漫画,却充分的表白了中华民族性的伟大、坚实,以及作为民族自己的艺术在斗争与苦难之中在开始生长。我以为,在中国漫画里之有这一束作品出现,是如俄国诗坛之生长了普希金。俄国是有了普希金才有自己民族的文学,中国也是有了这神话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生活纪录画片,才有了自己的漫画。”
1938年10月15日,阿英主持的“风雨书屋”出版的《西行漫画》单行本,铜版纸精印,印数2000册。这个版本相当珍贵,几十年都没有重印过。1958年再版的时候,阿英请萧华为重印本写序,才知道是初版的误记。至于画的作者,萧华也记不清了。1961年,阿英找到了从国外当大使回来的黄镇。
黄镇回忆:“当我翻开《长征画集》的第一页,画上的形象使我激动不已。记得在长征途中,一位年已五十开外的老同志,戴着深度的近视眼镜,不管白天或黑夜,左手提着马灯,右手执着手杖,老当益壮地走在红军队伍之中。这就是林伯渠同志。他和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同志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半百的年纪,参加了长征的壮举。往事历历在目,一切犹如昨日。这幅画唤起了我的记忆,一页页翻下去,好像又走上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的行程。从此,这本画集算找到了它的作者。”
《长征画集》勾起了黄镇联翩的回想:“长征二万五千里,我画了整整一路,大概也有四五百张,现在留下来的就是这二十几张。它能和今天的读者见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颇有一些传奇色彩。记得当时我背的是一个布书包,雨打即湿,日晒即干,夜晚行军、露营,也沾满了露水。我的画也随着书包时湿时干,因而画面模糊,纸张折皱,难以保存。那时,王幼平同志身上背着一个皮包,看上去洋里洋气,比我的布包好得多,让我十分向往。有一天,他奉命调到上干队学习,分别的时候,我说:’你这个皮包送给我吧,好装我的画。’”
为了纪念《长征画集》再版,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出版的诗集《今昔吟》中写了一首《长征画集赞》:“长征途程两万五千,画图一幅幅零星片断,越少越觉得珍贵,没画出来的用想象去补添……毛泽东思想无敌于天下,革命威力能突破万重关!这画集堪称’画史’,像夺目彩虹永挂在长天。”
长征中,红军战士大多是年轻人,喜爱各种表演形式的文化演出活动,所以红军的宣传队里话剧、歌舞、双簧、莲花落、活报剧、对口剧等在战斗间歇也都会表演。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总政治部要黄镇带着五军团的猛进剧社、三军团的火线剧社去懋功慰问演出。当时刚好中央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不久,黄镇就根据这次大胜仗的经过,编了一出非常有名的独幕话剧《破草鞋》。
《破草鞋》展现了中央红军在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奉命在石板河阻击追兵的情形。他们在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奋战三昼夜,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把十几万国民党“追剿”军堵在了仅有的一条道路上,红军主力渡江后,红五军团交替掩护安全撤离了石板河,顺利渡过金沙江。尾随的敌兵追到江边,只捡到了红军丢下的几只破草鞋。这出戏热情歌颂了红军的伟大胜利,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的破产。
红军过草地时,一位红军战士创作了这样一首《牛皮腰带歌》:“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一段用来煮野菜,一段用来熬香汤,有汤有菜花样多,留下一段战友尝……”
周士梯回忆长征的《吃冰淇淋》一文,刻画了陈赓等红军将领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天亮由中打鼓出发,宿营地是沙窝,一出下打鼓村子,就看见路旁一块木牌子,上面写“上午九时后,不准前进!”我们就会意是为着“由下打鼓到沙窝九十里,中间没有人烟,要翻过一个大雪山,如是过了九时,当天就不能走到,要在山上露营”而写的。
这块木板牌子告诉我们今天是怎样的征途了!但是已经尝过夹金山雪山、康猫寺雪山神秘的我们,已没有过夹金山时那样的当心了,过夹金山时,老百姓对我们说:“在山上不准讲话,不准笑,不准坐。若故意讲话、笑、坐,山神就会把你打死。”我们自然没有这样的迷信,可是已想到高出海水面五六千公尺的雪山上空气的稀薄和冷度了。今天的雪山总不会比夹金山高吧!
距山顶还有二十里的地方,就看见前面的人群走得比蚂蚁还缓,像一条长蛇弯弯曲曲而上。我们的呼吸短促起来了,脚步也不知不觉地缓缓一踱一踱。
我们踱上山顶,陈赓、宋任穷、毕士梯、莫文骅好多同志,已坐在那里谈天,我们也靠近坐下。
骄阳从天空的正中疏散地放出光辉,紧紧地吻着每个长征英雄的面孔。它在微笑喜悦似的接迎长征英雄们上雪山。它虽然把大地一切的景色照耀得特别显明起来,但没有丝毫的“炎炎迫人”的情境。这宣布广东俗语“盛夏太阳真可恶”的破产。
我们周围的雪,洁白得十分可爱,令人回忆到“踏雪寻梅”的古典,而兴叹一白雪真可爱,梅花何处寻!同时又添加了人类“盛夏赏雪”的乐趣。
萧劲光同志提议吃冰淇淋,全体赞成。陈赓、宋任穷、毕士梯、莫文骅、郭化若、陈明、何涤宙、冯雪峰、李一泯、罗贵波和我十几个人,都持着漱口盂,争向雪堆下层挖。
“谁有糖精,拿出公开。”李一泯同志说,毕士梯同志的胃锁药瓶子、郭化若同志的清道丸瓶子、萧劲光同志的小纸包,都一齐出现了。
大家都赞美今天的冰淇淋,引起了上干队好多学生也向雪中冲锋。
“我这杯冰淇淋,比南京路冠生园的还美!”我说。
“安乐园给你多少宣传费?”我给陈赓同志一棒。
“冠生园的广告费,一年也花得不少!”陈赓同志暗中回一枪。
“你们如在上海争论,我都愿做评判员,’蛮子’地方,找不到事实证明,结论不好做,这个结论留给住在上海、香港的朋友做吧!”毕士梯同志这样结束了我们的争论。
在南方擅长在森林和山地同敌步兵作战的红军,在西北高原第一次遭遇敌骑兵,因缺乏作战经验蒙受了较大损失。此事引起红军总部的高度重视,各部队迅速掀起了学习打敌骑兵战术的热潮。刘伯承、叶剑英等人根据敌骑兵的特点和当地的地形地貌,分别向红军各部队讲授打敌骑兵的基本知识和战术动作,并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为了便于红军战士熟记同敌骑兵作战的战术要领,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陆定一和宣传干事李伯钊,共同创作了《打骑兵歌》:“敌人的骑兵不可怕!沉着应战来打他!目标又大又好打!排子枪快放齐射杀!我们瞄准他!我们打垮他!我们消灭他!无敌红军是我们!打垮了敌人百万兵!努力再学打骑兵!我们百战要百胜。”
这首歌在《红星报》上发表后,很快传遍了红军各部队。为了配合学打骑兵的训练,李伯钊还编了《打骑兵舞》,为此,红军总政治部还专门通知各部队派人到毛儿盖学跳这个舞。广泛的宣传鼓动和行之有效的打击敌骑兵的战术,很快扭转了红军被动局面。最值得一说的是青石嘴战斗。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青石嘴村,矗立着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纪念碑由基座、碑身、骑马士兵雕像三部分组成,主体高19.35米,碑体两侧翼高10米,碑铭高7米,象征着青石嘴战斗发生在1935年10月7日。碑顶红军战士手持大刀骑战马冲锋的雕塑,则象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骑兵侦察连的诞生。
“青石嘴,踞于六盘山东麓,青山作屏,茹河萦回;四周碧野,鸡鸣三县,为平银公路必经之地。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国难深重。红军北上抗日,途经此地受阻,遂与国民党军激战,著名的青石嘴战斗由此而生。”纪念碑上的文字,讲述了这场战斗的重要意义。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同志率领中央红军登上六盘山,部队行进到青石嘴以西约1公里的一个山洼时,抓到了国民党的便衣侦察人员。经审问,得知青石嘴驻有国民党门炳岳骑兵第十三团向固原运送物资的两个连,毛泽东果断下令突袭。当年红军有如神兵天降,敌人的骑兵团来不及做出反应就乱成一团,仅半个小时,红军就大获全胜,歼敌200多人,缴获战马100多匹,还缴获了一批崭新的捷克式步枪、十余马车弹药物资。正是用这缴获来的100多匹战马,红军组建了第一支骑兵侦察连,梁兴初是首任连长。
“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在我们正需要补充时,就及时地给我们运送来了。叫我们吃得饱饱的,穿得整整齐齐的与陕北红军会师。太好啦!”吴吉清所著《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一书中,就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写。
1935年5月,红军经过大凉山彝族聚居区。中央要求全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以取得彝人的信任和同情。根据中央要求,陆定一撰写了一份布告,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全文如下: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
一切夷汉贫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
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
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
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
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
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朱德这张布告也可称为“布告诗”,通俗简明,朗朗上口。布告揭露了四川军阀的罪行,准确而扼要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宗旨、任务、政策、纪律,在当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宣传作用,许多彝族群众就是通过这个布告了解到世界上还有共产党和红军的。红军不仅没有和彝民发生冲突,反而吸收了不少彝族群众参加红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布告诗”是第一次使用“红军万里长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定用语。也就是说,“万里长征”这个词是陆定一首次使用,并经过朱德总司令的首肯而传播开来的。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陆定一写还创作了《两大主力军会合歌》,歌词是:“两大主力军邛蛛山脉胜利会合了,欢迎四方面军百战百胜英雄弟兄。团结我们工农武装不可摧毁的力量,唉!团结我们工农武装不可摧毁的力量,坚决赤化川陕甘。万余里长征经历八省险阻与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来伟大的会合。为了实现抗日救国解放民族的事业,唉!为了实现抗日救国解放民族的事业,高举红旗向前进。”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红二十五军的同志请黄镇给二十五军写一首军歌,于是就有了《红二十五军长征歌》:“九月里在陇东边境,打击马家军步骑兵。我军通过无人地区,战胜艰难向北挺进。红旗飘扬转战万里,征途歼敌一万多人。从鄂豫皖到陕甘宁,永坪会合西北红军……十一月参加直罗镇战役,中央军委指挥打大胜仗。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基礼凯歌天下传扬。”
1935年10月,陕甘支队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为了回顾长征的战斗历程、肯定长征的伟大成绩、总结长征的历史经验,陆定一与时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的贾拓夫合作,创作了《长征歌》: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
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十一月里走湖南,宜临蓝道一起占,
冲破两道封锁线,吓得何键狗胆寒。
十二月里过湘江,广西军阀大恐慌;
四道封锁线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挡。
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
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
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
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
三月打回贵州省,二次占领遵义城;
打坍王家烈八个团,消灭薛吴两师兵。
四月里来向南进,打了贵阳打昆明;
巧妙渡过金沙江。浩浩荡荡蜀中行。
五月里来泸定桥,刘文辉打得如飞跑;
大渡河天险从容过,十七个英雄姓名标。
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还积雪;
一四两个方面军,懋功取得大会合。
七月进入川西北,黑水芦花青稞麦;
艰苦奋斗为哪个,为了抗日救中国。
八月继续向前进,草地行军不怕冷;
草地从来少人过,无坚不摧是红军。
九月出发潘州城,陕甘支队东北行;
腊子口渭河安然过,打了步兵打骑兵。
二万里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
粉碎敌人新“围剿”,统一人民新中国!
《长征歌》采用民歌叙事诗的手法叙述长征,长征历时13个月,故13段,13段合起来就是长征的全过程。《长征歌》歌颂了长征的胜利,充分表现了红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35年10月19日,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率第二纵队、第三纵队到达陕北吴起镇。蒋介石为阻止陕甘支队与陕北的红十五军团会合,派一路尾随的宁夏军阀马鸿宾部和东北军白凤翔部3个骑兵团2000多人企图一举将陕甘支队吃掉。毛主席决定“砍掉这个尾巴”,作为与陕北红军会师的“见面礼”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经数小时激战,共歼敌1个团,击溃2个团,击毙击伤敌600余人,俘敌700余人,缴获一批轻重武器和约1000匹战马。毛泽东得悉战斗胜利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六言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李雪山在《紧急渡湘水》回忆中这样描述和四师齐名的铁后卫十三师:“为了争取渡河的胜利,虽然打了一天仗,已经走了五六十里路,没有吃到一顿饭,但最能忍受这样艰苦的阶级战士们,在一个动员之下,把自己的东西完全牺牲了,只背着枪械子弹炸弹,个个抱着’无论如何要过湘水的决心'天色苍茫,黑幕笼罩着大地,高高低低的大路,十三师紧急向着湘水前进了。’不掉队!’‘不落伍!’一口气跑好九十余里,天还未亮,已经到达湘水河边。湘水悠悠流着,秋风凉气袭人,但是阶级的战士们,不管他水凉流急,大家毫不犹豫,把鞋袜脱去,扑通跳在水里,河水冰凉入骨,还听得’哎呀来……’‘嘻、嘻、嘻!’的战士们唱出的兴国山歌和欢笑声,他们心里说:’争取渡河的胜利了!’太阳东升了,映着湘水通红,隔江的敌人哪里能追得上呢?又走了二十多里,这时还没有吃到饭,北面的敌人来得好快,已经赶到我们的渡口来了。百战百胜的、钢铁的、无敌的五军团十三师,还是打起精神,忍饥挨饿的,一面抵抗,一面西进,这样又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斗,终究使敌人掉了队,落在后面了!”
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进入黔北地区,占领遵义城,召开了党史上有名的遵义会议。3月15日,红军在鲁班场与国民党军队激战,16日经仁怀占领茅台。红军在茅台的短暂停留,使得长埋于深山绿水间的茅台酒,与红军和中国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演绎出了一幕幕动人的故事。熊伯涛将军的《茅台酒》一文,或是红军将士中较早宣传茅台的作品,也被收录在《红军长征记》中,现摘部分,以回忆红军长征之过茅台:
黄昏前军团来了一封三个“十”字三个“圈”的飞送文件(是命令):“茅台村于本日到侯敌一个连,教导营并指挥二师侦察连立即出发,限明日拂晓前占领茅台村,并迅速找船只和架桥材料,准备于工兵连到后协同架桥。”
可恨的天气在黄昏时下起大雨来了。在对面看不见人的夜里,部队仍是很紧张的前进。就是有些人打火把电筒,仍然免不了在上山下岭的泥滑路跌跤。“糟糕!跌倒了!哎哟!”“同志!不要紧,明天拿前面的茅台酒来滋补一下!”同志们这样互相安慰着。走了三十里左右,来了命令,一律禁止点火把打电筒,当然更是不断有跌倒的。
大雨泥泞的黑夜,所有人员非常紧张的前进着,于拂晓前赶到了茅台村附近。
啪!啪!啪!枪声响了。在到处“汪汪汪”的狗叫声中,见到一个侦察连战士向连长报告:“报告连长!前面已发现敌人的步哨,我们排长已将敌步哨驱逐,并继续猛追去了。”连长很庄严地说:“快去要排长带这一排人猛追,这两排我立即带着来。”
连长亲率着后面两个排,除派一班人占领茅台后面有工事的阵地外,其余飞也似的突进街中,立即派一部搜索两面房子,主力沿河急奔而下地追去了。
追到十多里后,已消灭该敌之大部,俘获人枪各数十,和枪榴弹筒一,并缴到茅台酒数十瓶,我们毫无伤亡,战士欣然给了我一瓶,我立即开始喝茅台酒了。
此时教导营已在茅台村搜查反动机关和搬运架桥材料,侦察连担任对河下游的警戒。
我们的学员和战士圆满的胜利,在该地群众的慰问中,个个都是兴高采烈,见面就说:“喂!同志,吃茅酒啊!”
“义成老烧房”的主人一是当地有相当反动政治地位的人,听说红军来了,早已逃之夭夭。恰巧我们住在这酒坊里。所有的财产,一律没收了。当然酒也没收了啊!
“义成老烧房”是一座很阔绰的西式房子,里面摆着每只可装二十担水的大口缸,装满异香扑鼻的真正茅台酒,此外,封着口的酒缸,大约在一百缸以上;已经装好瓶子的,有几千瓶,空瓶在后面院子内堆的像山一样。
“够不够你过瘾的?今天真是你的世界了!”老黄带诙谐和庆祝的语调向我笑着说。
真奇怪,拿起茶缸喝了两口,“哎呀!真好酒!”喝到三四五口以后,头也昏了,再勉强喝两口,到口内时,由于神经的命令,坚决拒绝入腹,因此除了鼓动其他的人“喝啊”以外,再没有能力和勇气继续喝下去了。
很不甘心,睡几分钟又起来喝两口,喝了几次,甚至还跑到大酒缸边去看了两次。第二天出发,用衣服包着三瓶酒带走了,小休息的时候,就揭开瓶子痛饮。不到一天,就在大家共同欣赏之下宣告完结了,一二天内部队里茅酒绝迹了。
茅台镇,四面群山环抱,前有赤水河由西南向东北而过,直至长江。中间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当地盛产一种野果,叫作“拐枣”,古名叫“枸”,濮僚人用拐枣捣碎发酵酿酒,开始叫“枸酱”酒。最早记载的是西汉时期,使臣唐蒙出使南越,途经茅台,发现当地美酒,回长安时带给汉武帝,汉武帝喝了大赞:“甘美之”。茅台是黔北名镇,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之称。秦晋盐商“因感从山西携带杏花村汾酒不便,就从山西雇了酿酒工人在茅台镇仿制”。汾酒技术的进入,促使茅台烧酒工艺很快形成自己特色,高温堆曲、端午踩曲、重阳下沙、多次回沙,成就了“黔省第一”的烧酒美名。
1951年,在中央直接安排下,由当地政府以接收和购买的方式,把已经改名的三大烧坊:荣和、成义和恒兴合并,成立国营茅台酒厂。
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一书时效性非常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刚刚印发部署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通知,本书就及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做了系统梳理,作者捕捉信息的能力非常强。
另一个审读编辑说,读到《国家文化公园40讲》中的长征文化,忍不住泪流满面,无论是鱼水情深的军民文化,还是肝胆相照的民族文化,随着作者的笔触娓娓道来,令人深深地感动。
还有一个审读编辑说,《国家文化公园40讲》 采用“讲”的形式,不落窠臼,避免了理论性太强、太乏味的弊端,拿起来能够吸引人读下去。
我们常说,编辑就是一本书的第一读者,《国家文化公园40讲》的编辑们如是说,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看它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角?
原著:周庆富
监制:卢娟
录制: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主播:有山
制作:杨雪
来源: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 202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