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皮影雕刻有东、西路之分。西路皮影偶人的形体较大,约47厘米,其特点是图饰简约,雕工硬朗,用色雅淡;东路皮影偶人形体娇小,约36厘米,主要特点是雕刻精美细腻,敷色艳丽,纹饰严谨规整。
陕西皮影雕刻使用的原材料是牛皮,牛皮质地紧密,适宜于精细的雕镂。在陕西咸阳一带,民间皮匠还为皮影雕刻专门创造了一种泡制牛皮的技艺,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牛皮,色泽呈青灰色,皮质密度也较传统方法泡制的牛皮更为坚实,韧性更强,能够承受更为精密细微的雕镂而不断裂。艺人们把这种皮子雕刻出来的皮影称为“灰皮影”,灰皮影透光性好,皮革平展度高,遇潮不宜变形,在外力作用下承受较大程度卷曲后仍可舒展如初,非常适宜于运输和长期保存。
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陕西皮影雕刻采用的是一套“推皮走刀”的镂雕方法。具体手法是右手持刀不动,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前推,食指后拉,通过左手臂调动全身的力量参与到控制皮子的移转活动中。这种行刀的方式可以保证刀迹尽量按照作品的需要转动位置、调整角度,大幅度的行刀,达到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
皮影雕刻是为皮影戏表演服务的,由于影人的尺幅较小,为突出形象特点,陕西皮影人物在造型上特别强调外形轮廓的整体性,通过简约、概括的形象,给观者留下明确、强烈的印象。为了增强影偶在舞台表演中的透光性,陕西皮影雕刻通过大量繁杂的精雕细镂,在轮廓内部透雕出多种寓意丰富的纹饰图样,使影人在灯光投射下产生出一种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作为平面化的形象构成,陕西皮影在表现物象时多选择对象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如人物头部多为正侧面,俗称“五分脸”;动植物、花卉多为平面展开式的完整形象;桌椅板凳、茶几、博古架则是选取3/4的侧面,使立体的桌子前后方的桌腿都能够让观众看得到。
“头茬”是陕西皮影艺人对偶人头部的称谓,“头茬”由面部和帽饰两部分组成。面部多为正侧面(“五分脸”),由一条生动、富有变化的轮廓线勾勒出人物的额、鼻、嘴和下颌部分,以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帽饰在雕刻时会有意增添各式繁杂的图饰纹样,与单线白描的面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头茬”的帽饰样式繁多,有王冠、凤帽、帅盔、纱帽、巾子头、翎子头、辫子头、抓髻头、草圈子头等,又可分生、旦、净、丑等多个系列,数百个品种,用以区分戏剧故事中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各式人物。
“桩桩”指皮影人物的身体部分,包括胸、臀、腿、臂、手5个部位,腿、臂、手都是双数,加上“头茬”,这样一件皮影人物需要由11个部件连缀而成。“桩桩”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独立雕刻完成的,其造型简约、整体,部件内部的纹饰是它表现的主体,不同服饰代表不同身份、地位、阶层的人物角色。“桩桩”在布局设计上,与“头茬”的帽饰部分处理手法大致类同,为的是当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时,能够集中地突出戏剧角色的面部。作为皮影戏人物表演的道具,“桩桩”的种类必须满足戏剧人物各种不同角色的需要,主要门类有蟒龙袍、靠、官衣、宫装、麾衣、道衣、花衣、箭衣、囚衣、孝衣等,各式服装又因身份、官职、等级及纹饰、造型、色彩的不同,还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数百个样式。
染色是皮影制作重要的环节之一,业内有“三分刻,七分染”之说。陕西皮影传统敷色所使用的颜料多为矿植物及少量金属提取物,调配颜料的稀释剂是手工熬制的皮胶(多以艺人雕刻皮影所产生的牛皮下脚料为原料)。矿植物颜料经皮胶稀释后,渗入到牛皮的内层之中与影偶融为一体,具有很好的色彩稳定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五色”与“五行”“五方”“五德”等对应起来,陕西皮影在这种文化的基础上还吸收了民间社火、戏剧舞台程式化的表现语言,以民众熟悉并普遍认同的对各种色彩符号化的认知习惯,用五色红、黄、绿、白、黑,暗喻世间忠、善、奸、淫、邪五种不同的人物的品性。在色彩的配制和使用上,传统艺人是以5种原色红、黄、绿、白、黑相互间巧妙的调配,便可产生色相不同的多种间色,这些间色搭配在一起,既丰富了画面的效果,又便于协调色彩间的关系。
陕西皮影艺人保存传统雕刻图样,通常采用3种方式。一为画谱,多为师徒之间传承的一种由手绘而成的皮影画稿,这些纸质画稿往往能够在数代艺人之间传袭,常被后人视作本门派的图谱秘笈,密不外泄。二为拓样,多为雕刻艺人在从艺过程中,遇到精美的皮影作品,以摩拓(如铅笔拓样、油烟熏样)的方式为自己留下可供复制的画样。但这种拓样往往失之于精细,很多形象内部的纹饰模糊不清,用它作为底样制作皮影只能得其大概,不够精确,而且要求在别人的皮影原件上拓样,需征得主家同意,这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三为“雀雀”,这是一种专门用于复制皮影偶人的实物模具,其作用相当于今天工业生产的标准件。艺人制作皮影时,可以用雀雀为标尺(模具),以利器(如针刺)在牛皮上画出图样。雀雀的品类多为大路货,即皮影戏表演中最常见的一些人物道具,因而它的图样也无须保密。雀雀因其独特的功用,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陕西皮影雕刻艺人之间流通,能够刻制雀雀的艺人,通常为业内公认的具有较高技艺水准的老师傅,这也成为雀雀进入销售市场后的一个重要卖点。
陕西皮影因其卓越的艺术品相,在皮影戏演出仍处于兴盛的时期,就已经成为被独立收藏的对象。当时关中道上的乡绅大户都以家藏整套的皮影戏箱为荣,并相互间以此争强斗胜,成为地方的一段佳话。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20世纪50年代初期,陕西省艺术馆老一辈美术工作者就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收集民间美术品,皮影就是重要的收藏对象之一。据当年参与过搜集工作的曹海水先生回忆,当时老百姓对于他们这些从城里下来的“公家人”,到处搜寻旧社会的老物件,特别是那些具有神仙鬼怪内容的老影戏箱子不理解,心存顾忌,担心被扣上私藏封建落后遗物的帽子,总是躲着他们。因此,他们当时的收集工作是从耐心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开始,在征得主人谅解后,把那些由主家藏匿起来的老旧影戏箱子翻腾出来,才有了今天陕西省艺术馆数千件皮影藏品。如今,这批皮影作品已成为陕西省收藏年代最久、品相最好的官方藏品,曾受邀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代表中国皮影赴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展出。
修建桥(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特聘专家,研究馆员)
来源:文化和旅游大数据 202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