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以攀登高峰之作让文物“活”起来
2022年10月17日
以攀登高峰之作让文物“活”起来
以攀登高峰之作让文物“活”起来

——基于文物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观察

在今年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基于国宝文物创作而成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和舞剧《五星出东方》双双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在近日演出的致敬北京国际音乐节二十五周年音乐会上,以交响乐形式勾勒国宝《千里江山图》的交响音诗惊艳四座;在成功打造“青绿”IP的基础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乘势而上,于10月7日推出音乐诗画《听此青绿——乐咏千里江山》……

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初心和勇气,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不断探索以舞台艺术形式让文物“活”起来的路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厚植中华民族精神,从历史与今天的对话中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中国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舞剧《五星出东方》剧照   北京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只此青绿》在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演出   本报记者 卢 旭 摄

音乐诗画《听此青绿——乐咏千里江山》剧照  剧方供图

同频共振  协作共赢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一件文物都因经历了风霜雨雪而倍显珍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件文物承载的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处文化遗产包含着中华文化传承的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也是舞台艺术等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六三认为,文物保护与舞台艺术从根本上而言都以坚定文化自信,助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核心使命。“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舞台艺术也需要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迸发持久生命力。两者同频共振、协作共赢。”李六三说。

深挖内涵  彰显气韵

用舞台艺术作品让文物“活”起来,既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作工作,也是一项需要不断深挖文物内涵的研究工程。在创作过程中,准确表现文物自身的深厚内涵,通过对文物本体的深入研究、深刻阐释,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目的,帮助人们通过舞台艺术形式认识历史本来面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规律,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这类作品时不断探索的课题。

“文化艺术实践必须要有政治担当、社会担当和文化担当,应在‘教’和‘乐’之间找到平衡。而以舞台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一定要把握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等重点内容,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文精神。” 保利文化集团纪委书记、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李文亮认为,在基于文物的舞台艺术作品创作中,文艺工作者应展开对传统文化扎实的学习和研究,深入、系统、全面、客观地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在真正领悟其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以优秀文艺作品助推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几年前,该画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曾引发观展狂潮,从侧面反映出人民群众文化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求。作为国家级艺术院团,我们有责任扛起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在介绍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创作过程时表示,历史上,关于《千里江山图》的文献资料少之又少,如何舞绘《千里江山图》,主创团队在创作初期思考良久。创作前,主创团队多次赴故宫博物院采风考察,就文物修复、传统绘画工艺以及文物研究员的实际工作状态等进行观摩学习,并与故宫专家多次深入交流。在一年多的前期准备中,仅文学剧本就六易其稿。当功课做足了,剧组才正式开启5个多月的创排。

以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题材创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为了更好地突出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主创团队深入新疆和田地区实地采风,充分研究考古史实、当地民情、民族服饰、民族音乐等,提炼艺术语汇,多维度深掘历史,编剧十二易其稿,多方专家出谋划策,最终明确了创作艺术方向与特点。该剧不仅将文物考古现场原貌再现舞台,更力求将千年前精绝古城的繁荣富庶真实呈现。剧中服装设计在颜色、样式等方面都结合了出土文物中的元素和色彩。舞美设计也在研究史料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处理,还原历史真实场景。灯光设计同样以护臂的颜色为着力点,以此贯穿剧情发展。

创新手段  成功转化

用舞台艺术作品让文物“活”起来,还要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舞台艺术表现上,以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用舞台艺术的话语体系解释中国文物中蕴含的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徐卫民曾说:“文物的价值不仅停留于物的层面,也展现着国家、民族、社会、个人等精神层面的诸多信息,理解文物甚至成为现代人处理自身需求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桥梁。进行文物阐释工作时,既要在形式上符合年轻观众的审美标准,同时在内容上也要引导观众的文化走向。”

如何将舞蹈与绘画结合起来,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讲好传统文化的故事,是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创作之初困扰主创团队的主要难题。经过半年多的策划、论证,主创团队决定以《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将画中主色调“青绿”作为视觉线索,艺术化地提炼跟《千里江山图》有关的非遗技艺元素,深入探察画作形成所需的篆、绢、颜料、笔、墨等材料和工具的制作工艺,以此来展现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从《千里江山图》这幅几乎没有人物和情节的画卷中构建出一部剧的架构,主创们选择以“诗剧”为体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走进辽阔深远的历史时空,为国之工匠及孜孜不倦的劳动者描摹画像,经由他们的身影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记忆。

《只此青绿》的每个戏剧关键点都以剧中角色“展卷人”的视角推进。“展卷人”既是剧中角色,又代表当下观众的视角。跟随“展卷人”的脚步,观众不仅走进了《千里江山图》中的锦绣河山,还成功与画家王希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青绿’之所以迷人,正是因为有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打底。主创团队踏着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和灵感,在树起一座艺术丰碑的同时,也激活了深藏于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中华文化基因。”景小勇说。

与《只此青绿》突出人物穿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不同,《五星出东方》更强调戏剧情节与冲突。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舞剧《五星出东方》制作人董宁在谈到《五星出东方》的创作时说:“我们不仅仅希望通过一件文物去讲一个故事,更希望我们讲的这个故事能成为一台优秀的剧目,内在的逻辑见微知著、互联互生。要有政治意涵,要有文化历史含量,又要有艺术本体特质,还要有民族团结的情感,这些因素交织,呈现出的独特之美让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川看来,《五星出东方》最突出的艺术创新在于运用舞蹈想象力激活了深埋于边疆考古遗物中的那些鲜活故事,将考古遗物想象为多个层面的舞蹈艺术景观,为观众展示出一幕中华多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共生的历史图景。他认为,舞蹈家的美学想象力在这部舞剧中获得解放和拓展,该剧将考古遗物想象为至少3个层面的舞蹈艺术景观:一是核心象征物的舞姿想象,即对汉代织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丰厚象征意义展开联想,以它为核心,展开汉代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之间的交融。二是尼雅木简语义的舞姿想象,如有关精绝城、北人、春君、奉、建特等的故事及其意义的舞蹈想象。三是汉代跨民族交融的舞蹈语言想象。通过西域风、中原风和中西域融合风3个系列的舞蹈语言去传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题旨。

同样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灵感的交响音诗《千里江山》,“不是在写景,而是在写人”“不是在写‘千里江山’本身,而是写中国人在面对自然风景时的内心”。“这部作品是我通过山水抒发情怀的一种创作,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它其实并不是在写景,更多的是写人身处自然时的内心活动,以及自然对人的影响。作品以管弦乐队与笙、琵琶、二胡、钢琴、竹笛等不同器乐协奏的方式,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的热爱,到从古至今仁人志士赤子之情的礼赞,展现开放、包容、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世界。”《千里江山》作曲赵麟介绍,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他给这部管弦乐作品注入古典与现代的交织。作品共包含一段序曲与6个乐章,其中的每个乐章都采用了类似《诗经》的“比兴”手法,先写物,再由物及人。

指挥家余隆评价:“在《千里江山》这部作品里,听众除了听到气势磅礴的管弦乐演绎祖国河山壮阔之外,还会听到由不同的独奏乐器来展示人在面对自然时的内心感受,所以这部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既是中国,同时也是中国人。6段风格截然不同的音乐对应着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的6个部分,用不同的侧面来回答这样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中国是什么,中国人是什么?希望每一位听到这部作品的听众都能在这样的思考中,感受到作曲家心中的中国之美,唤醒心灵深处的爱国热情。”

脱胎于《千里江山图》的另一部作品——音乐诗画《听此青绿——乐咏千里江山》则以13幅壮丽图景展现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中的地理景观和人文风情,借鉴《高山流水》《渔舟唱晚》《梅花三弄》《夕阳箫鼓》《空山鸟语》等古曲的艺术表达,融合编钟、箜篌、筑、埙等古老的民族乐器和西洋铜管乐,加入绘画、书法、意境化舞蹈等表现方式,为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盛景,注入磅礴而深邃、浑厚而轻盈的悠远神韵。观众徜徉在“乐中有画,画中有乐”的音画诗卷中,听之,观之,感受旷远的千年时空和丰盈的文化生命。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器乐中心主任李冰川在谈及创作灵感时说道,音乐会将“独步千载”的主题贯穿始终,以观众视角缓缓拉开千载春秋和江山锦绣的序幕。充满画面感的音乐带领观众领略《千里江山图》的画韵风骨,以及中华大地上青山绿水的壮丽秀美。“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这是《雾淼霞波》描绘的东方美学意象。这首取材于《鄱阳湖渔歌》的曲目,体现了烟波浩渺、山水一色碧连天的美景,营造出仙境般的闲适幽境,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视听享受。

前景广阔  未来可期

文化遗产是赋能舞台艺术创新性发展的根基,舞台艺术是赋能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紧密相连,共同构筑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共识之下,基于文物创作的舞台艺术作品还有广阔的前景可以探索。

“我国是世界遗产大国,截至目前共有56项世界遗产,其中包括38项世界文化遗产,仅次于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二,且种类多样,价值内涵丰富,是舞台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李六三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主持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为例,为舞台艺术创作提供线索。

李六三介绍,花山岩画创造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岩画由壮族先人骆越人以赤铁矿和动物胶、血混合调制的颜料绘制,真实反映了壮族先民祭祀活动仪式、庆祝、娱乐等日常生活场景,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实证。以花山岩画为代表的文化景观类遗产,既具有丰富的艺术性、故事性,也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再造,可为舞蹈故事创作、舞台布景、舞蹈编排等提供灵感。“在我院牵头组织的首次中国石窟寺全国普查中发现,中国石窟寺共有5986处,石窟寺及其壁画、彩塑同样极富内涵,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服饰元素、乐器、装饰物亦可凝练于舞台服装、道具制作等。”李六三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可移动文物故事、古籍文献、文物保护者事迹等资源之于舞台艺术创作具有丰厚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创作满足新时代观众欣赏要求的舞台艺术精品,还要运用符合新时代观众的营销推广方式,让作品找到更多受众。抖音集团部委合作总经理贾临远认为,文艺院团应加大对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观演新形式的探索力度。“尤其在《只此青绿》《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作品已经‘破圈’的当下,如何持续实现更大的突破?要在扎根线下、扎根生活的同时,注重线上内容构建,且要有创作思维的大改变,重视受众思维、对象思维和视觉化思维,寻找受众的共鸣点。以传统文化为IP的文艺产品应着力探索更好的讲故事方法。”贾临远表示。

记者  刘  淼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10月17日第8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