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天地>>以文学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力量
2022年11月03日
以文学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力量
以文学创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力量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又一重大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它既是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独有路径。文学向来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能够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成为新时代文学创作的主题和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它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含蕴中国智慧。其独特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进路,意味着相应的文学创作也要准确把握“民族性”和“世界性”,处理好特殊和一般、借鉴与创生、本土经验与世界视野的关系。民族性不只是语言文字和叙事方式上的民族特色和本土表达,更是内在于人们生活习性、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中的精神气质和思维特质。俄国作家果戈理在《关于普希金的几句话》中曾说:“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绘农妇穿的无袖长衫,而在于表现民族精神本身。即使诗人描写完全生疏的世界,只要他用含有自己的民族要素的眼睛来看,他用整个民族的眼睛来看,只要诗人这样感受和说话,那么,他在这时候也可能是民族的。” 世界性则要求文学着眼于人类共同价值,用世界人民易于理解和共鸣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现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凡是经典流传的作品,都是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既精准把握时代变革潮流、生活方式变化,又能从中挖掘出内蕴其中的道德观念、哲学情趣、艺术价值、人文关怀。别林斯基曾说:“只有那种既是民族性的同时又是一般人类的文学,才是真正民族性的;只有那种既是一般人类的同时又是民族性的文学,才是真正人类的。”其中,民族性是文学创作的基本立场和本质属性。缺失民族性的文学,就如同无根的浮萍、中空的枝干、海中的孤舟,没有底蕴气色,没有精神内涵,更没有情感归依。正如童庆炳先生所言,在世界上传播的文学作品,“可能有同质性的成分,也有异质性的成分。其中我认为异质性的成分是更为重要的,各民族都把反映本民族生活最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拿出来,那么全世界的读者就能欣赏文学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就能听到众声繁会的奏鸣曲。”他认为民族性是实现世界性的通衢大道和必然路径,“在世界文学的大海里,具有民族性的成分越多,各具特色的东西越多,那么文学的世界性也就越强”。

这就要求广大作家要扎根本土搞创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发展实践中提炼主题,从人民生活的丰沃土壤、时代发展的汪洋大海中萃取题材,用蒸腾的文字、滚烫的感情书写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流传不衰,就在于它深刻感知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所思所想,同时生动细腻地展现了千百年来镌刻在老百姓心中的良善、勤劳、朴实的美德及人性中的光辉。在创作时,作家路遥整个身心扑在广阔的大地上,秉持“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创作精神,用文字为人们开启了一扇近距离观察中国城乡社会变迁的窗口,点燃了当时年轻人创业奋斗的热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极不平凡的尝试和探索。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方位。广大作家面向时代,植根生活,以扎实的创作,装点着中国文学的浩瀚星空,描绘出璀璨夺目的文学风景。宁夏作家季栋梁为写出西海固最深刻最根本的千年之变,写出扎实厚重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史诗性作品,写出可歌可泣的感人历程,双脚踏进生活的洪流,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捕捉最鲜活的细节、语言和感受。他创作的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采取原生态的手法,原汁原味地写出了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记录了脱贫攻坚事业中涌现出的时代新人,以及他们身上闪耀的时代精神。

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刚刚公布,从中可以窥见近几年现实题材文学精品创作的趋势和特点:无论是展现伟大建党精神的《远去的白马》《千里江山图》《靠山》,书写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琵琶围》《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下庄村的道路》,还是描写大国重器和科技成就的《国家至上》《中国北斗》《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它们都取材于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题材虽然宏观重大,但都在细微处、肌腠里捕捉纯粹而鲜活的民族性,从生活的静水流深中窥见时代的波澜壮阔,为时代留史,为奋进而歌。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未来的文学创作需要在精准把握中国独特国情和发展方式的基础上,观照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迁、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图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景和必要性等,用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叙事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式现代化擦亮航标、烛照来路、凝聚力量。

作者:刘江伟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年11月3日第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