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两创”自有无穷力
2023年02月21日
“两创”自有无穷力
“两创”自有无穷力

——深刻理解文化之“进”

(一)2022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给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单位的同志回信,两次都谈了“创新”。

7月8日,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时,他谈到,“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12月24日,在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艺术家们的回信中,他谈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崇德尚艺,守正创新,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新时代,是鼓励锐意创新的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强调“坚持守正创新”时,以两个“敢于”揭示了这种锐气:“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

(二)文化创新关乎国家和民族兴旺发展。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的巨大作用。他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他强调,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人类发展史表明,社会实践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思想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思想文化的发展创新。

在我国发展史上,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节律有快有慢,但在总体趋势上是向前的与上升的,这是文化变动不居的内在性根据。

一种文化要维持自己的存在就必须发展,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新。没有文化的创新,也就没有文化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一种逻辑性的推论,而且是经验性的历史事实。

(三)“二为”“双百”“两创”,共同构成“三个坚持”。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中,我们党结合时代条件和历史方位,确定了文化发展的大政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三个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三个坚持”是有机的整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中国的新发展、新成果,是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三个坚持”。

“两创”在“双百”“二为”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和时代要求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它既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纲领,又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指南,必将同“双百”“二为”一起,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紧密关联。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区别和联系,学界做了很深的研究。二者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知行关系,都是专家提出的重要研究视角。

就时间关系而言,如果说“创造性转化”重点是“面对过去”的工作,那么“创新性发展”更多则是“面向未来”的活动。借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语来说,就是在对前人思想文化“照着讲”的基础上进行“转化”,进而“接着讲”推动“发展”。

就空间关系而言,借用“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的视角,“创造性转化”主要是在“中国之中国”的范畴基础上前行,“创新性发展”则必须更多地在“世界之中国”的范畴前提下展开。

就知行关系而言,“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求是在理论层面“转过来”,这一过程主要通过考证、考据、训诂和阐释的学术功夫来实现,“创新性发展”则要求在实践层面“往前走”。

(五)“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拿作品来说话。

2019年3月4日,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

作品传世,是所有有志气的文艺家的伟大抱负,表现出人类对美好事物永无止境的进取。人生有限,“形同草木之脆”;经典不朽,“名逾金石之坚”。

当今中国的文艺家和古人一样,都有持恒追远之心,希望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历史发展中去,实现对个体生命的超越。文艺家的这种历史情怀,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对创作优秀作品的追求,不仅体现出对时代、对人民、对未来的责任,还具有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优秀作品是文化文艺发展链带上最坚实的环节,是最有含量的文化创造,是最有分量的文化积累。一切有志有为的文艺家,都要矢志奉献精品。

(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坚持“问题意识”和“建设心态”相统一。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我们要悉心谛听时代的声音,真诚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当今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传播者。望远镜、放大镜和显微镜无时不在,全天候、进行时、即时性的直播,使社会的清晰度越来越高。有些原来显现不出来的问题,现在显现出来了。质疑,成为一种常态。应该看到,“问题意识”的增强,是理性提升和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判断文化文艺工作者素质高低的标尺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所谓工作,就是不停地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眼里、心中没有问题,也就很难做好工作。我们要善于自己提出问题,同时要欢迎群众提出问题。

同时,我们要强调,光有“问题意识”还不够,还得有“建设心态”。我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要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努力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具备“建设心态”,应成为我们的一种内在素质。有了“建设心态”,就会努力去洞察事物的主流和本质,就不会盲目跟风,就不会迷失方向。

(七)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坚持鼓励大胆探索。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

我们要提倡不断解放思想力。解放思想力,就是要让有思想力的人竞争。地球村上,客观存在着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其中包括思想力的竞争。我们要创造良好氛围,让有思想力的人公平竞争,催动更多思想文化成果涌现。

我们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没有学术民主,就没有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和评论,更不可能有客观理智的学术批评。我们要努力形成这样的共识:真理越辩越明,不该是个别“权威”一言定音;不断涌现后起之秀、学术新锐是国家之福,应该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

(八)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力戒浮躁。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

“浮躁”是“踏实”的反义词,是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的写照。浮躁表现在作风上,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表现在学习上,是静不下心,坐不下来,学不进去;表现在工作上,是三心二意,是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发了“厚积薄发才能出精品”的道理。他说:“古往今来,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福楼拜说,写《包法利夫人》‘有一页就写了5天’,‘客店这一节也许得写3个月’。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正是有了这种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才能打造出来。” 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文艺创作是艰辛的创造性工作。练就高超艺术水平非朝夕之功,需要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如果只想走捷径、求速成、逐虚名,幻想一夜成名,追逐一夜暴富,最终只能是过眼云烟。”

(九)“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仗剑远游时写下的诗句,那时他感受着盛唐的蓬勃气象,胸中鼓荡着凌云壮志。

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李白的这句诗,对文化艺术工作者提出殷切期待:“今天,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未来无限广大。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我们要坚定这个自信!”

我们要树立锐意创新、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不断铸就文化文艺高峰的实绩,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作者:钟文华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2月21日第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