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走过30年光辉历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并于2021年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2月24日,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中国国家博物馆携手举办的“逐梦寰宇问苍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30 年成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衷心希望广大观众通过本次展览能够系统了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激发青少年观众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鼓舞大众崇尚科学、勇于创新、敢于实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文化产品承载精神力量
中国国家博物馆历来高度重视收藏和展示反映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代表性物证,努力成为传播科学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本次成就展以“回望飞天路、奋进新征程”为主题,共分领导关怀、光辉历程、辉煌成就和发展展望4个板块,全面系统回顾工程全线30年来自信自强、奋斗圆梦的辉煌历程,重点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成就之一,“载人航天精神与文化”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章节。在这一板块中,丰富的文化衍生产品展示,展现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极具社会与商业价值的文化IP力量。
“采撷银河浪花粼粼,奔赴星空,你我约定”。就在今年元旦湖南卫视跨年晚会上,歌手周笔畅以一曲《摘星》感动了亿万观众。
这首歌曲正是载人航天30周年的主题音乐作品,是中国载人航天这一顶级IP的文化衍生品之一。此外,去年还上线播出了电视剧《问天》、广播剧《中国空间站》以及科普短视频《天宫TV》的第三季和第四季等,这些文化衍生品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震撼故事。
在展览中,一幅幅色彩亮丽鲜艳的儿童画也出现在载人航天的文化展区。原来这些画作都是“天宫画展”中的作品。
今年春节期间,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举行了以“画美丽中国,话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二届“天宫画展”,来自全国17个省(区、市)和我国香港、澳门地区的40幅青少年绘画作品亮相“天宫”。
据了解,首届“天宫画展”曾于2022年元旦在中国空间站举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第二届画展所展示的作品后续将随神舟飞船返回地面,并在地面展出,邀请青少年作者和优秀指导老师代表观看火箭发射,与航天人开展对话交流。
文化创意拉近公众距离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感受和学习中国载人航天的精神与文化,去年10月,梦天实验舱发射的全过程曾通过手机游戏《王者荣耀》进行直播。《王者荣耀》是拥有日活人数超2亿的手机游戏,这次直播也吸引了近千万名游戏用户的观看。游戏还将中国空间站视觉要素与游戏原有IP有机结合,推出了《盾山——梦圆繁星》的游戏人物皮肤,受到青少年玩家的喜爱与追捧。
在完成航天任务的同时,载人航天工程也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良好载体,更以直接、持续的方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直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铸就的文化力量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极具力量,我们不断从中得到激发,汲取克服难关和挑战的力量。”
展览中,太空邮局发行的信封、邮票也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早在2011年11月3日,中国邮政“太空邮局”就在北京航天城正式开通了。太空邮局采取“虚实结合”的经营模式,实体邮局设在北京航天城邮局,虚拟邮局设置在空间飞行器内,邮政编码为901001。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聘请为太空邮局首任局长。
除了纪念信封与邮票,以“家书载梦”为主题的太空寄信服务极具创意,已成为“太空邮局”的一项重要科普文创活动。据了解,通过这项活动,至今共计有数十万封信件被存入芯片送到了“天宫”。
2021年,太空邮局首次通过新媒体直播的方式,向公众征集太空信。中国航天文创店也首次上架了“太空信套装”,上架当天便被抢购一空。“对于普通人来说,过去对航天的感知更多来自于新闻,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在中国航天文创中心内容部负责人王君毅看来,“通过文创活动和文创产品,可以让普通人,尤其是小朋友和年轻人在生活中接触到航天,并建立情感的连接。”
科普教育播撒梦想种子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载人航天工程在科普教育方面取得的诸多成就,包括对科学知识与方法的普及,对科学精神的弘扬,以及对科学文化的塑造等不同方面。
2013年6月20日,一场特殊的科普课刷新了央视收视纪录。水膜实验、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在“天宫”空间站,我国首位“太空教师”、航天员王亚平通过生动实验与讲解,将遥远太空的奥秘演示给全国6000多万名中小学生。
8年后,太空授课第二次亮相“天宫”。2021年12月,“天宫课堂”这一航天科普教育品牌正式成立,此后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2022年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神舟十三、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先后在“天宫”开讲,在广大青少年中掀起了浓厚的航天热。
“‘天宫课堂’是我们围绕中国空间站精心打造的一个科普教育活动品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空间站工程在规划论证之初,我们就把它定位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它不仅是科学家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一个研究平台,更是一个能够为国家发挥综合效益的平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以作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科普教育平台。”
近年来,载人航天工程相关单位先后策划组织了“青春与星空对话”“手牵手·望天宫”“带着梦想上天宫”“寻找‘梦想的种子’”等一系列极具航天特色的对话交流活动。与此同时,“航天人进校园”活动也在各地持续开展,激励青少年自信自强、奋斗圆梦,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种下热爱航天的“梦想种子”。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也是航天事业的未来。在载人航天科普事业的持续建设与发展下,据王亚平介绍,当年坐在教室里收看她“太空授课”的孩子中,如今已经有人投身航天事业,成为和她并肩战斗的航天人。
播下一颗“种子”,传递一个梦想。空间站不仅标定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攀登高度,也彰显出航天强国梦想的强大感召力。本次展览开幕式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表示,载人航天工程将继续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各项科普工作,弘扬航天精神,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公众的创新活力。
记者 刘源隆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2月28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