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闲街区融旅游和休闲于一体,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要力争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画卷的“卷轴”;对于本地居民来说,则要成为居民美好生活的“栖息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全国57个街区入选,加上2022年公布的首批54个街区,截至目前,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已经超过100个,分布于全国大中小城市。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界定,旅游休闲街区是具有鲜明文化主题和地域特色,具备旅游休闲、文化体验和旅游公共服务等功能,融合观光、餐饮、娱乐、购物、住宿、休闲等业态,能够满足游客和本地居民游览、休闲等需求的城镇内街区。
能够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一方面意味着这些街区在硬件设施、服务管理项目以及街区可进入性、文旅特色、环境特色、业态布局、服务设施等多方面都达到了一定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使命,意味着这些街区未来要在促进旅游休闲消费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与贡献。
旅游休闲街区融旅游和休闲于一体,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要力争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画卷的“卷轴”。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
街区在城市这一文化“容器”中虽然只占一隅之地且容量有限,但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往往都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成为城市文化和城市肌理的缩影。例如,首批公布的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就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是福州城市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根;此次公布的武汉黎黄陂路历史文化街区,则是汉口发展繁盛的起点,见证了老汉口百年风云。对这些文化底蕴加以深度挖掘和广泛延伸,以街区为“点”讲述城市故事,使城市文化画卷徐徐展开,就可以吸引游客去探索、发现和了解城市文化之“面”,让游客在流连忘返中感受“诗与远方”。
而对于本地居民来说,旅游休闲街区则要成为居民美好生活的“栖息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多体现在希望有更加丰富充实的闲暇时光上。
陆游有诗云,“琴书闲暇永清昼,簪履光彩明华星”;马克思曾指出,“时间是发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英国哲学家罗素更是断言,“充实闲暇时间是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
事实上,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近几年发布的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我国居民的文化休闲活动已经越来越成为仅次于消费休闲的重要日常活动项目。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城镇居民在工作日的文化休闲占比由15.11%增加至2022年的18.78%。而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这一比重波动更为明显,在节假日,这一比重由16.92%提升至22.86%。
对此,旅游休闲街区可以立足当地文化特色,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产品和邻里交往的公共生活空间,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消费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的休闲需求,使居民能够在家门口放松身心、发展自我,感受美好、记住“乡愁”。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旅游休闲街区可以成为城市消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文旅休闲消费成为引领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旅游休闲街区集文化场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设施项目于一体,可以丰富发展业态,提升旅游休闲消费便捷程度。要利用现代技术,推动文旅产品的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和服务模式创新,提升游客活动黏度,增强街区消费吸引力。在不扰民的基础上,丰富夜间文化演出、餐饮、购物等活动,推动夜间消费经济发展。
总之,推动旅游休闲街区建设要因地制宜,既聚人气又聚财气,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助推所在城市消费、经济高质量发展。
朱玲琳(作者为武汉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中国旅游报2023年3月22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