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本版聚焦文博场馆中的团队、个人如何创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不断优化服务的同时,继承、发扬、传播红色精神,讲好红色故事,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辽沈战役纪念馆社会教育部:
用好红色资源 弘扬雷锋精神
.jpg)
观展现场 辽沈战役纪念馆供图
记者 韩 洁
3月5日,为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位于辽宁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在馆前广场开展了“红色日历——雷锋精神永传承”主题社教活动。辽沈战役纪念馆社会教育部(简称“社教部”)全体讲解员利用多种形式,义务为观众提供雷锋事迹展、红色故事讲解、实景剧展演、公益讲解等服务,与现场千余名观众一起,共同感受雷锋的崇高理想、为民情怀和奉献精神,同时将弘扬雷锋精神与新时代辽宁振兴有机结合,让观众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就在前一天,社教部24名讲解员刚刚得知部门入选了中宣部命名的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大家心情无比激动,干劲十足。
辽沈战役纪念馆党组书记、馆长刘晓光介绍,社教部是辽沈战役纪念馆开展宣传教育的重要窗口。多年来,几代讲解员立足岗位、乐于奉献,不断强化志愿服务意识,持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公益社教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取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辽宁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等荣誉。
“讲解员是纪念馆重要的形象代表,上岗前要经过严格训练,上岗后更不能放松。”社教部主任王竹说,“截至目前,部门24名讲解员中共有3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20余人次在国家、省、市讲解、演讲比赛中获奖。我们要发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不仅要做一名不被观众问倒的讲解员,还要做一名红色历史的研究员。”
作为了解东北解放战争历史和辽沈战役历史的重要红色场馆,辽沈战役纪念馆近年来成为红色旅游的打卡地,社教部每年接待观众约100万人次,讲解上千场。接待旺季,腿肿了、嗓子哑了、无暇吃午饭都是常事。有时观众多、任务重,大家就主动放弃轮休,以便更好地服务来自祖国各地的观众。讲解员周超为满足专程从大连赶来的一家三口的求知期盼,下班后为他们再次讲述了东北解放战争和辽沈战役的过程;2022年,讲解员马莹经层层选拔,借调北京担任“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的讲解工作,让她坚定了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的职业信念;社教部副主任姚璐璐在参加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大赛决赛时,虽然带着脚伤,但仍精神抖擞地凭借多年的专业积累和精心准备,赢得了台下评委和观众的阵阵掌声,并荣获大赛一等奖……
此外,社教部同志还需要负责纪念馆服务台的工作,即回答观众问询、为观众指路、租借轮椅等工作。据了解,社教部平均每人每年在服务台的服务时间超400小时。讲解员郝帅说:“这是离观众最近的岗位,能让观众感受到我们的专业和热心的服务。”
“我们工作上遇到的一件平凡的事,可能对观众、求助者来讲,是影响终身、影响全家的大事。”王竹说。2017年,她凭借20多年工作学习积累下来的战史知识,帮助马洪志烈士的儿子马万生寻找确认其父亲牺牲的地方,并多方协调沟通,将马洪志烈士的名字补刻在烈士名录墙上。2018年清明节,马万生老人带领全家人来到锦州,在烈士名录墙下祭奠父亲。他把一篮子鸭蛋塞给王竹,流泪表示感谢。说到此处,王竹仍然很激动,她说:“那么多优秀的中华儿女,把鲜血和生命都献给了这片土地,能为他们做些事情,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我感到光荣、自豪。”
社教部每位成员的辛劳付出,最终换回了观众的频频点赞。“认真、热情、周到、细致”“收获很多、备受感动和鼓舞”……观众这些对讲解员服务的肯定都进一步激励着他们。站在新的起点,每位同志都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将接续奋斗,继续以雷锋为榜样,以雷锋精神为引领,在红色阵地上把崇高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融入日常工作,把智慧和力量、爱心和恒心奉献给观众。
刘晓光说:“坚守着这块红色阵地,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和在辽沈战役纪念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作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锲而不舍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不断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使新时代学雷锋活动更具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共四大纪念馆:
打造“力量之源”红色品牌
.jpg)
“力量之源”志愿服务活动 中共四大纪念馆供图
黄艺芹
晚上7点已过,家住上海虹口欧阳街道的谢焯华刚完成维护交通文明志愿工作回到家。匆匆吃过晚饭,他打算读会儿报、看会儿书就睡下,因为第二天还要早起开始忙碌的一天。在场馆,用标准的礼仪、规范的流程,更好地引导党员干部重温初心;在社区,为居民送去红色党史知识,关爱和陪伴孤寡老人;在社会需要时,走到一线维护秩序……作为中共四大纪念馆“力量之源”志愿服务总队的一员,谢焯华将有限生命投入到无限服务中去。
谢焯华只是“力量之源”志愿服务总队志愿者的缩影。“力量之源,来自党的坚强领导,来自人民。”这支以“力量之源”命名的志愿服务队伍,自2012年开馆至今,已提供服务5000余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万多小时,接待观众30万人次。志愿者小到7岁,大到90多岁,因为对红色文化和志愿服务的一腔热忱,从上海各行各业奔赴而来,积极投身维护场馆参观秩序、提供优质讲解服务等志愿服务,以便让更多观众更好地了解红色文化、国旗文化,努力讲好上海——党的诞生地的故事,用实际行动诠释甘愿奉献、人民至上的雷锋精神。
曾被评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的周国钦,小时候编写过《学习雷锋叔叔以后》黑板报,每天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现在他是中共四大纪念馆国旗教育展示厅的一名志愿者,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并无条件捐献自己的珍贵收藏。七旬老人叶晓明的父亲叶人龙曾是中共地下党员。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展柜,至今摆放着叶人龙的照片和他使用过的物品。叶晓明成为“力量之源”志愿服务总队中的一员,就在展柜前自豪地为观众讲解着父亲的革命经历。在中共四大纪念馆,有来自虹口消防救援站的指战员开展讲解服务和升旗仪式,有中共地下党人的后代在平凡的讲解岗位上讲述共产党人的初心,还有一些退休的优秀志愿者、高校学生从讲解“小白”成长为讲解骨干,为观众带去一场场精彩的介绍。
为了更好地播撒红色种子,中共四大纪念馆将旧址遗迹变成“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教材”。“我们不仅与多家单位、学校进行党史教育合作共建,持续开展党史宣讲,我们还聚焦重点人群、分类分层,创新‘党史教育校园行’活动品牌,把展览、讲座、图书、影视送进校园,让莘莘学子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据中共四大纪念馆宣教专员孙露依介绍,开馆至今,“党史教育校园行”活动先后走进全国近千所学校,覆盖受众近600万人次。
随着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个人及团队参与进来。全国首个空乘志愿讲解团——东航“凌燕”青年讲师团便是其中之一。他们身着制服,头戴耳麦,发挥行业优势,在云端讲述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伟大故事。在庆祝中共四大召开97周年之际,MU5105“力量之源”主题航班从上海飞往北京,首次“空地”互联,与中共四大纪念馆里的主题活动现场“空中连线”,一起重温“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伟大征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MU5105航班乘务组大多来自东航“凌燕”青年讲师团。2020年8月,东航客舱部与中共四大纪念馆结缘,如今每周五固定在中共四大纪念馆开展讲解服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共四大纪念馆还积极打造“力量之源”的红色品牌。2020年5月,中共四大纪念馆正式入驻B站、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推出《力量之源·红色100》专栏,邀请相关专家作为红色志愿讲述人,通过微剧情、小故事、短视频等,用沪语讲述的方式,让大家了解中共四大的召开背景、主要成果及历史贡献。
从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到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这些荣耀既是对志愿者个人及其团队的鼓励,也是鞭策。这支队伍始终深刻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播撒红色种子,让学雷锋活动融于日常、化为经常。
日前,第八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名单公布,中共四大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新的荣誉便是新的动力。志愿者赵志朴说:“因为热爱,所以专注。红色的种子必将从志愿者传递给观众,撒播在人们心间。”
鸦片战争博物馆讲解员王亚楠:
“讲解员不是复读机”
.jpg)
王亚楠在为青少年观众讲解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很多人对讲解员这个岗位有误解,认为他们只会照本宣科。一些讲解员对自身的定位也不是很清晰,认为每天都是在做重复劳动。但在鸦片战争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王亚楠看来,讲解员要热爱岗位,不仅要做专家,具备优秀的讲解能力,更要做杂家,胜任多个岗位,针对不同的观众要用不同的讲解方式。从2007年大学毕业进入位于广东东莞的鸦片战争博物馆担任讲解员以来,她不断创新讲解方法,讲好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故事。
2017年的一天,鸦片战争博物馆来了一批盲人观众。一名讲解员按照设定好的讲解词为他们讲解:“请大家看看后面的这个雕塑……”王亚楠听了觉得特别刺耳,因为参观的是一群无法看见世界的观众。于是,她亲自为大家讲解。王亚楠问他们:“各位大哥大姐,你们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一位大姐说:“我听到了船和海浪的声音。”王亚楠说:“对!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场,英国人就是从这里打开虎门的大门,进入广州。”在她的启发下,这群特殊观众对地理位置有了概念。接下来,王亚楠没有按照讲解词讲解,而是带他们触摸可以触摸的文物,亲手感触鸦片战争中使用的大炮,从而更深刻地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3个小时参观结束后,他们激动地拉着王亚楠的手表示感谢,并说“这次来博物馆‘看’懂了展览”。
作为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金牌讲解员”,王亚楠认为,讲解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有一次,她前往广东东莞监狱开展禁毒讲座,从虎门销烟讲到当代禁毒,她发现有一个年轻的女犯人听得很仔细。讲完后,王亚楠同她交流,为她介绍外面的世界,希望她有机会可以重新选择人生道路。这名女犯人刑满释放后,开始了新的生活,2016年还邀请王亚楠参加她的婚礼。
如今,王亚楠除了承担一些比较重要的讲解工作外,还积极做好讲解员的传帮带工作。在各个讲解员培训班上,王亚楠希望大家成为多面手,除了讲解接待外,还要具备业务学习、展览研究、教育活动、知识储备、文案撰写等方面的素养。多年来,王亚楠参与编写过3部专业教材,撰写过多项教育项目课题,她还主持过“牵手博物馆”“探索工坊”青少年教育活动等博物馆宣传推广项目300余场。
“讲解员不是天天背讲解词这么简单,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丰富方式方法。”王亚楠说。担任讲解员15年来,王亚楠一直在思考怎样讲好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故事。近年来,鸦片战争博物馆策划了一系列社会教育活动,在把观众请进来的同时积极地走出去。该馆成立了禁毒骑行小分队,王亚楠和同事一起将历史知识、禁毒知识、爱国故事等送进学校、社区、企业、部队、军营。近几年,鸦片战争博物馆把大部分内容搬到线上,王亚楠又带领大家开辟服务观众的新途径,组织策划了“云”广播剧、“云”剧场、“云”导览系列公共教育活动。
王亚楠与同事创作的系列广播剧《不能忘却的历史》分为14集《鸦片战争》系列、8集《虎门销烟》系列、5集儿童广播剧系列,以鸦片战争、虎门销烟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遵循真实、准确的原则,运用旁白讲述、还原历史人物对话、配合伴奏、音效等戏剧化方式演绎,为观众讲述鸦片战争及虎门销烟系列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其中,广播剧《鸦片战争》和《虎门销烟》是王亚楠带着同事自编自导自演完成的。去年暑假,王亚楠策划开展了儿童广播剧公益夏令营活动,200多个孩子参加。她组织孩子们接受戏剧表演、语言艺术方面的培训,带他们参观东莞的历史人文景点,深度参与广播剧的制作。最后从中选出35个孩子,制作了5集儿童广播剧。系列广播剧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开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的播放量超过1亿,在鸦片战争博物馆自媒体平台上的听众人数达到155万。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王亚楠十分喜爱魏晋诗人陶渊明的这首诗。15年来,王亚楠对讲解员这个岗位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她说:“千万不要觉得这个职业很普通、很简单,讲解员不是花瓶也不是复读机。如果你一如既往地热爱它,你会发现它越来越有意思。”
红旗渠景区讲解员郭丽娟:
“把红旗渠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jpg)
郭丽娟为观众讲解红旗渠的故事 受访者供图
驻河南记者 张莹莹
连日来,到河南安阳林州市红旗渠景区游览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红旗渠景区青年洞副主任郭丽娟也像往年一样,默默坚守在讲解工作的最前线。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自2013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所有节假日她都是在讲解岗位第一线度过的,一年讲解数千场次,只为把红旗渠的故事讲给五湖四海的游客听。她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金牌”讲解员、河南省“五好”讲解员、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等。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花费十年之功,从山西省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在太行山腰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之为“人工天河”,人们赞誉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的水长城”“太行山上的蓝色飘带”。2019年9月25日,红旗渠建设者(集体)被党和国家授予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荣誉称号。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大山的女儿,郭丽娟从小就常常听老一辈人讲修红旗渠的故事。踏出校门后,她幸运地成为红旗渠景区的一名专职讲解员,一干就是10年。她先后为50万名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时长超过6300个小时,有时一天连续讲解十几场,嗓子痛了忍一忍,站得腰痛咬一咬牙,每当想起先辈为修渠流血流汗,她就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每天穿梭在红色文化长河之中,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个故事都激励着郭丽娟。
红色讲解员不仅需要积累丰富的党史知识,还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站位,以及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入行之初,面对厚厚的解说词和背景资料,郭丽娟夜以继日反复背诵练习。烂熟于心后,她花费大量休息时间去查找资料、请教专家。凭着这股精益求精的韧劲,她对红旗渠修渠过程中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信息做到了如指掌;对修渠劳模的光辉事迹、荣誉称号做到了“问不倒”;对红旗渠纪念馆内布置的300余张照片、1000余件实物如数家珍。
在实际讲解过程中,讲解员“能讲”和“讲得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何“讲好”红色故事?郭丽娟认为,要注重知识的储备积累,务求所讲内容生动、精准,做到“百问不倒”。“讲解员不编故事,只发掘故事,要注重发掘故事背后那些充满人文精神和情怀、能引起听众共鸣的东西。讲解过程中必须要做到讲解的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言必有据,回答游客问题时也要准确无误。”郭丽娟说。
此外,郭丽娟认为要做好针对性讲解。即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受众,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因人施讲。郭丽娟要求自己在讲解的过程中对讲解对象的既有信息要快速做出判断,一旦判定他们对某些领域更熟悉、更感兴趣,就在基础讲解词之上抛出这些信息,以产生共鸣。
讲解员不仅要做好讲解工作,还要热情、周到、细致地完成相关服务工作。郭丽娟清楚地记得,2013年清明节小长假那天,天空正好下着小雨,来自北京的一家四口在景区参观,从分水闸下台阶时,一边走一边聊,由于地面潮湿,其中一名女士一不小心滑倒在地上磕到了腰部,顿时疼得直冒冷汗。路过的郭丽娟赶紧去扶,但游客根本站不起来,无法移动,当时大家都慌了。镇定下来后,郭丽娟首先安抚游客的情绪,并立即打电话给景区联系救护车,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断安抚游客,使游客心情平静许多,一直等到救护车到达后,伤者被及时送往医院,经过检查无大碍。郭丽娟就这样为游客服务,把游客当作自己的亲人,把游客的事当作自家的事。
今天,红旗渠已不再是一座单纯的水利工程、一个风光秀丽的景区,而是一座凝心聚气的民心工程、一座民族精神的伟大工程。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州市红旗渠考察。在红旗渠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红旗渠精神已经渗到我们的血液里,成为林州人民的传家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林州人续航梦想、接续奋斗,是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鲜活事例。”郭丽娟说,“作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我要把红旗渠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不忘初心和使命,做红色故事的精彩讲述者、红色文化的忠实传播者、红色风尚的有力引领者。”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3月28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