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 武汉文化旅游集团 供图
在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体验梦回大唐,饱览“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唐美景;在长沙文和友(海信广场店)穿越回“80年代”,感受老长沙巷子里的浓浓烟火气;在沉浸式剧本杀游戏中来一场角色扮演,通过读本、探案、推理的全过程获得趣味性、互动性的难忘体验……近年来,参与感强、互动度高、体验性好的沉浸式体验赋予文旅产品新的形式和意义,成为备受瞩目的文旅新业态之一。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不少文化场所、景区景点不断创新实践,推出了一系列高科技文旅互动体验产品,受到年轻客群的广泛关注和欢迎。日前,为推进智慧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启动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工作,沉浸式项目再迎风口。作为事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产业”,文化和旅游行业该如何乘风而行,值得深入思考。
政策利好 迎来机遇
沉浸式文旅依托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术,结合旅游文化IP营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让置身其中的人与文化作品发生互动,甚至参与作品呈现,体验到感官上的震撼和文化层面的认同,克服了传统娱乐产品的环境限制。这类项目交互感、场景感、代入感更强。
沉浸式文旅迅速发展,特别是体验类项目能够在全国多点开花,离不开近年来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驱动。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科技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突破文化艺术、文化旅游等领域系统集成应用技术,开发内容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技术应用系统平台与产品。
2020年7月,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司的指导支持下,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牵头成立了沉浸式文旅新型业态培育平台,并提出到2021年通过平台培育30个示范项目和10个孵化基地,到2023年培育100个示范项目和30个孵化基地。
同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明确支持发展沉浸式业态,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服务。推动沉浸式业态与城市公共空间、特色小镇等相结合。开发沉浸式旅游演艺、沉浸式娱乐体验产品,提升旅游演艺、线下娱乐的数字化水平。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分别印发文件,大力推动、鼓励沉浸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均提出“十四五”期间完成“100个沉浸式体验项目”的目标。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好《“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智慧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文化和旅游部今年3月决定开展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荐遴选暨培育试点工作。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提出推动5G与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机器人等技术和产品的有效融合,引导5G+4K/8K超高清视频、5G智慧导览、5G+VR/AR沉浸式旅游等应用场景规模发展,满足游客在旅游全过程智慧体验。
“国家政策已经释放了十分明显的信号,未来沉浸式文旅业态就是政策鼓励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曾博伟认为,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文化和旅游产业提供的内容有了更高的诉求;另一方面,政策和技术支撑给文旅发展模式带来了新的变化。这两方面都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沉浸式文旅是当代科技赋能下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原有模式的创新,是对原有产品的迭代,更是对新型消费方式的引领,符合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要求。随着沉浸式体验再次迎来政策利好,沉浸式文旅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项目建设 多点开花
什么是沉浸式体验?沉浸式体验如何赋能文旅发展?事实上,沉浸式体验并非新鲜事物,它与文旅项目的交集可以追溯到1955年的美国。彼时,迪士尼将童话照进现实,按照电影中虚拟世界打造的主题乐园,被称为最早的沉浸式体验产品。
在我国,业界普遍把王潮歌导演2013年执导的第一部“又见”作品——《又见平遥》作为沉浸式文旅项目的肇始。演出通过场景打造、观演改善、剧情代入、氛围包装等手段,让游客从演出一开始就被故事、人物、场景包裹,同时,通过观众与演员的互动、剧情起伏的演进、灯光特效的渲染让人沉浸其中。作为沉浸式旅游演艺的积极探索,《又见平遥》以其独特的体验感很快赢得了市场口碑和效益,也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2017年5月20日,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公演。演出设计了一艘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知音号”蒸汽游轮,并复原了极具老汉口风情的码头和两座栈桥,搭建起全场景式剧场环境。当游客进入码头,也就开启了整场演出。所有游客化身“船客”,随着“知音号”游轮在长江上行驶,剧情也逐步推进。穿梭在舞池、酒吧、二层和三层空间,“船客”们与100余位演员近距离互动,走进他们演绎的一个个动人故事。这样一种富有故事性、游戏性,同时还能欣赏长江沿岸风景的沉浸式旅游体验,成为武汉的一张闪亮文旅名片。
2019年,位于长沙的文和友老长沙龙虾馆海信广场店经过改造升级,成为第一家“超级文和友”,其在总计7层楼、2万平方米的空间内还原了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老长沙社区,汇集了市井美食、各派小吃,其中也包含“文和友”自身孵化的餐饮店,随处体现着长沙特色,成为年轻人的时尚打卡地。据了解,“超级文和友”在2020年接待人次约1000万,节假日期间,排号几千上万桌更是常态。此后,“超级文和友”走出长沙,将“复古文创环境+沉浸式餐饮”模式复制到广州、深圳,新店分别于2020年7月和2021年4月开业。
2021年6月,历时600多天建设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开放。该馆采用了全息投影、互动投影、虚拟现实、三维立体等多种方式,运用“三维版画”数字媒体技术复原古代城市场景,以多视角递进的方式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置身于虚拟的“真实场景”之中,实现穿越时空的对话。此外,博物馆还设计了“知识展示+密室逃脱”的互动项目,让观众在游戏中获得个性化的文化教育体验;打造了360度多媒体循环剧场,让观众在多维空间中全面感知文化的生命力,使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和娱乐体验实现了最佳融合。
沉浸式电影潮玩地“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多元化沉浸式剧情体验主题娱乐场馆“上海惊魂秘境”、全景式全沉浸戏剧主题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世界级禅意旅居度假目的地“灵山小镇·拈花湾”、24小时不闭店夜经济项目长春“这有山”……近年来,在科技驱动和政策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沉浸式文旅项目在全国各地上马落地,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发展态势。
有序发展 持续升级
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沉浸式夜游……如今,随着沉浸式理念在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上的不断延展,如何推动沉浸式文旅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业界非常关注的重要课题。
从历史文化“穿越”大戏火爆荧屏,到数字科技为文旅插上智慧翅膀……近年来,“老家河南”频频“出圈”,沉浸式文旅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也成为河南的一张文旅名片。2022年10月,河南洛阳出台了《关于促进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底,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布局形成规模,业态不断丰富,原创能力显著增强,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建成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
对此,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肖建勇认为,过去,旅游业是拼资源、拼景色、拼实力,如今则更多是靠创意、靠内容。“沉浸式文旅要发展,关键要看文化。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沉浸式项目打造上更应该立足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推出彰显中原文化的精品IP。”
近年来,以密室逃脱、剧本杀为代表的沉浸式娱乐活动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然而,一些沉浸式娱乐活动存在着剧本质量不高、同质化严重、环境不安全、价值观不健康等问题。对此,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秘书长孔明表示,在各类新业态不断创新、持续迭代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内容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版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立法和行政制度保障,更应当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从业者自律意识和能力持续提升以及自律机制与行政管理形成的有效互补,是更科学、高效、低成本的社会治理方式。行业可以主动开展的工作有很多,比如制定并实施行业标准,组织行业培训,推动内容合规自审自查,开展适龄提示,进行服务等级、信用等级评定等。”孔明说。
围绕推进沉浸式文旅健康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提出了4点建议:第一,沉浸式文旅的关键是交互与内容再生产,主动交互式沉浸体验未来大概率会替代被动接受式体验。第二,做好商业性与保护性平衡,消费场景与文旅资源尤其是文物资源,应在物理上相对隔离、内容上相得益彰、应用上多元复合。第三,关注“技术导向”与“内容与技术融合导向”之间的平衡,建立内容与科技融合的多元视角和创作思维。第四,打造从“文旅资源导向”转变为“城市更新导向”的新场景,沉浸式文旅作为提升受众体验的有力手段,除了应用于文旅消费场景,也能为整合商业与生活资源、推动城市更新全面赋能。(记者 王洋)
来源:中国旅游报2023年4月1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