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东四的胡同里走街串巷、骑行中轴线感受城市历史文化肌理,打卡上海小马路新锐咖啡馆、奔赴西安围观“盛唐密盒”里“房玄龄”“杜如晦”与游客的机智问答……“五一”假期,文博展览、文化演艺、国风国潮彰显城市旅游新活力,文化休闲街区、艺术园区、文化娱乐场所群的新场景、新体验,成为游客“赴一座城”的理由。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多元融合的新业态、新场景层出不穷、蓬勃发展,绘制出一幅多元业态激活文旅消费、赋能城市有机更新的热力图。
事实上,今年以来,各地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把旅游视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主战场。文化和旅游多元融合业态不负众望,不仅成为新型消费的重要场景、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也为城市更新带来了更多的新动能。(记者 鲁 娜)
扩大消费新场景 提升消费吸引力
近年来,各地在城市更新中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创新供给,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让身临其境的游客拥有独特的新体验。这种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新玩法,正在形成一种新趋势,持续提升文旅消费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让文旅消费持续热起来、亮起来。
从市场端看,随着游客偏好日趋个性化、多元化,对高水平文化产品的需求更为强烈,各地推出的沉浸式演艺、夜游、非遗演出、音乐节等项目人气旺盛,老城夜游灯火通明、文创街区活力涌动、主题市集人头攒动,各类新场景、新体验层出不穷,沉浸式业态跑出了加速度,成为培育新型业态、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
亲子秀、实景剧、音乐会、宋韵演出、水上表演、沉浸式互动体验,20个剧院、百场演出、全天有戏的杭州宋城景区,根据需求变化焕新升级,“五一”《宋城千古情》5天上演62场,成为杭州“五一”热门打卡地。
从城市来看,“五一”假期,北京市接待游客总量912.8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6.6%;人均花费1474.4元,较2019年增长6.8%,成绩亮眼。大运河水上游船游、中轴线深度游、进京赶考路线成为经典线路。1473场线下营业性演出、1140场各种文化活动,勾勒出北京市通过假日优质文旅产品多元供给促消费的剪影,话剧、儿童剧、脱口秀等丰富的演出大餐彰显出主客共享的人文北京魅力。
老胡同里的现代生活、历史文化街区里的网红打卡地……北京城市更新里,永远不乏新故事、新探索。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老旧工厂“腾笼换鸟”、传统商圈改造循序渐进,不断拓展新场景应用、挖掘新消费潜力、提升城市活力。“‘五一’来北京,在东四的胡同里连吃带逛,避开人流快乐玩耍真是太棒了。”小红书博主琳达真知棒说,从中国美术馆、黑胶唱片店一路逛到红星前进面包、鼹鼠咖啡馆、山海四合创意书店,东四这一块可以算是北京的“安福路”了。
街道是上海最早实践城市更新的区域,新空间、新场景不断引发打卡热潮,带火“城市漫游”,成为撬动流量的新入口。作为全国城市更新开展水平领先的城市,上海持续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城市更新案例,以愚园路、武康路、安福路等为代表的小马路和小马路覆盖的街区成为渐进式更新的“上海样本”。小马路贮存、流传的上海城市品格与都市气质,以及围绕街道时空发生的人文故事和时尚生活,构成了上海都市型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也成为新型文旅消费体验业态的试验场。
赋能城市有机更新 带动产业提质升级
近年来,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在新业态新产品新消费上重点部署。
北京、上海、西安、长沙、成都、广州等地率先探索实践,构建城市文旅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重点城市加快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剧场群、文化娱乐场所群等建设,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鼓励博物馆游、科技旅游等文化体验游;大力发展城市夜间文旅经济;丰富城市夜间文化演出市场,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市场探索均可圈可点。一系列举措在城市更新中水到渠成,培育了城市的文化氛围,助推了旅游新业态的形成。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认为,多元文旅业态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具有现代化文旅产业体系的功能,这样的产业体系不是一业独大,也不是单体产业,整体规模效应比较好。二是特色旅游产业的重点是特色,发挥本地资源比较优势,同时与其他区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在总体上有助于提供丰富的文旅消费产品,把文旅市场做大。
多元文旅业态能够赋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文旅提质升级,背后原因是什么?在刘士林看来,根本原因在于多元特色业态契合城市的特性和城市消费的需要。“首先,与乡村相比,人口的多样性是城市的基本特征,城市越大,人口的异质性特征就越突出,这必然导致需求的多样化,需要多元化、特色化文旅产业才能满足,使更新后的文化空间保持持久繁荣。其次,是顺应消费的时尚化和易变性。不少人都喜欢用‘潮’这个字眼,除了说明某种消费‘走在前头’,也说明了它的不稳定性,容易被其他的‘潮’取代或淹没。特色化和多元化的文旅产业不仅具有抗风险性能高的特点,同时也会鼓励创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有助于在竞争中提升文旅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刘士林说。
“多元文旅业态能够赋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文旅提质升级,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旅游消费和文化诉求的显著增长,多元特色业态可以有效满足人们多样化消费和品质化体验的需求,尤其是其中产生了很多独具创意的创新业态,显著提升了这些新增业态的吸引力,形成了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均衡,文旅业态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厉新建指出,这其中最大的动力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发展,二是各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文化艺术赋能城市更新问题,积极搭建了良好的营商环境,给这些业态发展和创新创造了条件。
沉浸式业态跑出文旅消费加速度
近年来,沉浸式成为科技支撑文旅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加速回暖,沉浸式业态更是跑出了加速度,成为培育新型业态、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下一步,深化融合发展,拓展沉浸式业态在城市空间、夜晚空间的应用,推动沉浸式业态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构建更多生动活泼、具有“烟火气”和“文化味”的沉浸式新场景,塑造城市新形态,成为文化和旅游部门的重要着力点。
“五一”期间,国风游成为一大亮点。以沉浸式体验、多元业态融合为代表的西安文旅新场景,带动了文旅消费新热潮。游客在穿汉服、吃美食、欣赏50多场大型表演之余,还可以沉浸式参与活动中,借助创意再现,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孔融让梨发生在什么季节”“‘大风起兮云飞扬’的作者是谁”……西安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表演互动产品探索历史、文化与游戏、互动的结合,“房玄龄”“杜如晦”扮相的演员走进游客中,“古人”说起传统文化脱口秀,让游客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人公”,成功引爆市场。
在这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种文旅融合、以沉浸式历史场景为特色的消费场景,将优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有趣、好玩的体验业态和体验场景,既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拉动了消费,又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大众生活。
下一步,如何充分发挥沉浸式业态的带动作用,提振、引领消费需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曾博伟认为,要抓好故事化、特色化、互动化、深入化。成功的沉浸式项目不能一味地依赖技术带来的刺激,讲好故事很重要。现在很多投资方看到某个沉浸式项目好,就一窝蜂地去模仿,很难有生命力,一定要立足于现实去创新,要通过特色化的东西实现差异化的竞争。同时,沉浸式项目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是一个更加主客共享的互动,要尽可能实现和体验者的交互,这样才能够更大限度提高游客体验感。
除了沉浸式技术,音乐节、咖啡馆、市集、夜游、数字化展示等成为近年来多元业态赋能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自然也容易让人产生是否会导致盲从的担忧。实际上,判断是否盲从跟风还是要看市场需求,只要市场需求有保障,这些重复业态嵌入城市更新空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厉新建认为,对于“万物皆可沉浸”的倾向还是要引起足够关注。从沉浸而言,还需要考虑到除了声光电之外还需要让产品有“精气神”,除了技术营造的沉浸氛围之外,更需要通过静心创作的内容所带来的沉浸。刘士林也认为,音乐节、文化市集、沉浸式展览存在千篇一律的危险迹象,必须引起各方的关注和警惕。
“只有技术加持的‘气氛组’是缺乏持续性的,只有插上技术和文化这两个有力的翅膀,‘气氛组’才有持续的生命力,才能更持续地带动多元文旅消费业态的高质量发展。”厉新建说。
文旅业态助力城市更新:路径与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刘士林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厉新建
问:在城市更新进程中,无论是北京、上海等城市搭建文化消费新场景、打造老城区文化消费体验新地标,还是西安等城市以沉浸式互动体验激活文化IP、拓展新场景应用,这些通过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形成多元休闲消费业态的城市,其成功的共性是什么?
刘士林:共性可以归纳“守正求变”,即在坚守自己的传统上创新求变。比如,北京自明清以来就是一座消费型城市,当下正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既有众多的历史文化消费场所和特色品牌,也需要有更多的文化空间来实现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目标,北京的文化娱乐场所群就很容易找到土壤。上海作为近现代中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交融的集散中心,有包括咖啡文化在内的城市基因,同时作为当今中国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大都市,小马路咖啡就容易形成气候。西安作为汉唐两朝的都城,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文化,但过去关于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主要是在史书、诗词中呈现的,需要比较专业的学习才能进入其中。长安十二时辰采用悬疑剧的叙述方式,破除了呆板的“历史书写”,“奇中有正”,因此赢得了众多粉丝,很好地营销了城市。
厉新建:这些城市成功打造多元文旅业态的共性在于业态的生活化、场景化、集群化和沉浸式,突出了小空间的大影响。生活化的业态可以有效激活庞大的大众消费市场,场景化的产品可以有效激发大众消费的欲望,集群化的布局有助于显著降低消费信息搜索成本和消费的可达性,沉浸式的模式有助于显著改善消费体验质量。
问:对于多元文旅业态赋能城市更新和促进城市文旅产业提质升级,如果只提一条建议,您的建议是什么?
刘士林:加强调查研究,了解真实的现状,把握真正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为各地的规划布局、各类投资主体和广大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厉新建:建议从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角度重视存量闲置资源的盘活问题,给多元业态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通过激发市场活力的方式推动城市更新高质量深化。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5月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