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流量”变“留量” 文旅行业强势复苏
2023年05月15日
“流量”变“留量” 文旅行业强势复苏
“流量”变“留量” 文旅行业强势复苏

大唐不夜城的夜间演艺、曲池水岸的活力夜跑、芙蓉唐市的人间烟火,在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以“醉美长安夜”为主题的夜游活动让游客尽享不夜长安城;在山东青岛太兴里老街,市民游客与露营观影、演艺秀、视觉光影秀、创意艺术展等进行美妙邂逅……今年“五一”期间,各地通过丰富文旅融合新业态,搭建新场景,推出新玩法、新体验,激发游客的消费热情。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文化和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

在需求为王、体验至上的时代,游客更喜爱具有沉浸感、体验感的景点,一系列成功的文旅产品证明以文化为蓝本,古今融合,是目前文旅发展的“大招”。

在浙江建德严州古城,一场盛大的宋韵水上婚礼表演吸引人们驻足观礼。新郎新娘穿戴宋代婚服分别站在两船的船头,喜船缓缓靠岸,举行“高宗赐婚”,相继完成扇遮礼、拜堂礼、结发礼、合卺礼……以“主题化”“场景化”“沉浸式”为重点,严州古城打造宋韵文化沉浸式街区,先后推出“知府巡街”“知府迎宾”“宋韵歌舞”等宋韵主题的旅游演艺吸引着各地游客。“随着星巴克、状元楼、严州31道等知名业态入驻,经过多轮业态调整,严州古城将为游客带来视觉、听觉、味觉的奇特新体验。”严州古城文旅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沉浸式、互动式的文旅新业态、新场景,不仅可以满足游客对“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还能推动一些景区实现文化传播和提振消费的同频共振。美团平台数据显示,“五一”假期,新潮玩乐相关的订单量较春节假期增长超过200%。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今年“五一”假期,游客在目的地停留时间更久,在一个地方进行深度体验;游客越来越重视文化体验,对非遗、沉浸式演出等文化元素更感兴趣。

今年“五一”假期,旅游与其他元素融合的趋势凸显,“旅游+X”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五一”期间,江西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开展了文艺惠民演出、民俗文化展演、“国潮音乐潮玩纪——首届电音美食节”和“游园惊梦”实景演出、“一路有戏”街区演艺等众多互动性、体验性强的活动吸引游客,丰富夜游、夜市、夜秀、夜赏业态留住游客。据统计,“五一”假期,抚州共接待游客13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21%、15.98%。节日期间,仅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日均接待游客就达2万人次,街区商户日均营业额达50万元。

为期3天的烟台·黄渤海迷笛音乐节不仅让“仙境海岸、鲜美烟台”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也让更多的人被青春的力量和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感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迷笛音乐节期间,黄渤海新区接待游客约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5亿元。

丰富文旅融合新业态,将文化、旅游、商业、娱乐等元素有机融合、创新发展,让游客拥有更丰富有趣的文旅体验。飞猪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包含演出、玩乐、电竞、餐饮等体验元素在内的“酒店+X”套餐类商品备受青睐;同样地,包含汉服、旅拍、展览等体验元素在内的“景区/乐园+X”商品也受热捧,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0倍。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45.5亿人次,实现收入约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89%。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呈现恢复增长态势,消费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没有改变,消费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消费提质升级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加大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可以带动相关服务产业和消费市场全面复苏,助力消费升级。 (斐 依)

文旅新业态需夯实文化基础

火热的“五一”文旅市场展现了文旅深度融合、创新融合的鲜活实践,折射出“诗和远方”融合大势和创新融合新路径。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传统的观光式旅游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人民群众的游玩需求,“旅行+演艺”“旅行+看展”“旅行+刷博物馆”“旅行+新科技体验”等深度文化体验旅游正成为市场新发展方向。这就需要在开发当地文旅资源时重视以文赋旅,深挖文化内涵,夯实文化基础,否则终将“昙花一现”。

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周声发认为,深入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旅深度融合、创新融合,让创新的文旅融合产品成为新时代旅游新风尚,将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发展路径。

当下,创新沉浸式、互动式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推出新内容、新玩法、新体验,成为众多景区吸引游客、拉动消费的“流量密码”。比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景区被打造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博物馆,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元宇宙馆的沉浸式体验呈现全新视觉场景;浙江台州神仙居景区打造的森林实景演艺《寻仙记》将山水景观与神话传说通过歌舞剧形式呈现……“文化味浓”“烟火气足”“体验感好”,文旅创新新场景广受热捧。

周声发表示:“这些沉浸式、互动式的文旅新业态、新场景,让游客可以在历史文化中徜徉,满足对‘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同时,也能推动一些景区从‘卖门票’向‘卖场景’转型,从而实现文化传播和提振消费的同频共振。”周声发建议,下一步,应从游客需求出发,进一步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将文化、旅游、商业、娱乐等元素有机融合、创新发展,营造沉浸式主题场景,让游客拥有更丰富有趣的文旅体验。还应该根据目前年轻化文旅消费新趋势,推出具有创新性和创意感的沉浸式文旅场景,解锁更多新场景,打造新的文旅消费增长点。

全国青联常委魏新即以烧烤“出圈”的山东淄博为例提出:“今年文旅复苏的迅猛势头可喜可贺,但文旅热度的‘持久性’更为重要。”魏新表示,今年一些新业态、新模式还处于初期的“粗放型”发展阶段,除了城市要提高文旅服务和产品质量、改善文旅消费环境,还要继续挖掘当地与周边的文化资源,并形成有效联动,让“流量”变“留量”,从而真正实现文旅发展升级、消费升级。“真正吸引回头客的,正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属性。”魏新说。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优化文旅消费体验,也是业界专家当前关注的重点。周声发也以淄博为例,表示正是淄博全市联动护航,从社会治安、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旅游体验等全方面发力,才守护住了得来不易的“烟火气”。只有不断优化文旅消费环境,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全面的旅游服务,才能不断推动文旅消费复苏。因此,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在旅游产品、业态、场景上面下功夫,也要在环境营造、服务水平等软实力上下功夫,从而使文旅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郭凯倩 韩洁)

业态迭代加速升级

安徽记者  孔令晖

“五一”假期,安徽省黄山市旅游交出亮丽成绩单:全市共接待游客332.5万人次、同比增长313%,较2019年增长32.76%;旅游总收入22.56亿元、同比增长832%,较2019年增长34.77%。其中,黄山风景区共接待游客117835人,同比2022年增长399.62%。

今年以来,黄山市加速文旅融合发展,以新思维、新打法、新玩法促进消费市场快速回暖。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吴小胜介绍,4月该市所有A级旅游景区推行门票“免减优”政策,当月每周三为“免票开放日”,其他工作日发放部分免费门票。

黄山市一方面破除“门票经济”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加大业态产品优化升级。入春以来,当地围绕产品转型、业态创新,整合景区景点、历史街区、网红民宿等优质资源,举办“相约春天”专题推介,上线云游黄山、云赏非遗、文旅盲盒等旅游产品,开发“黄山国际会客餐桌”系列产品线,并发放200万元民宿消费券、2亿元文旅优惠券,加快旅游与赛事、民宿、研学、康养、展会以及美食等深度融合,推动“流量”转化为“留量”。

“五一”假期,新业态新产品精彩亮相。新安江滨水旅游景区“新安月夜”夜游航线开通;大型实景文化演出《宏村·阿菊》在黟县奇墅湖畔盛大复演;屯溪河街“昱见艺术时光音乐会”火爆来袭……

“景区一季度接待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0余万人次。‘五一’假期,游客爆棚,景区营业收入破千万元。”安徽省天堂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营销部经理董绍栋介绍,今年以来,景区举办首届大别山杜鹃花文化旅游节、全国机车旅游文化节吸引大量游客。

在这个传统旅游旺季,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旺盛活力。

在河北正定古城,游客通过欣赏在长乐门至阳和楼路段上演的正定夜巡游活动。在这里,游客可以巧遇身着华服的“古代名人”,观看常山战鼓、舞龙、舞狮等精彩表演;在荣国府,元妃省亲、宝黛初相会、占花名等特色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红楼梦》文化……近年来,正定始终坚持“旅游兴县”发展思路,聚焦“正定夜最美”“中国摇滚之乡”等特色内容,以京津为主要着力点打开客源市场,持续提升正定知名度和美誉度。“五一”假期,正定累计接待游客126.95万人次,同比2019年“五一”假期增长52.86%;旅游业总收入10.16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44.69%。

在云南,红河建水、朱家花园、团山民居、燕子洞等景区从文化魅力、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汉唐文化等不同维度,开展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古风”文旅活动和沉浸式表演互动体验,让游客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李秋云、范海刚、肖依群、杨国勤对此文亦有贡献)

人间烟火气更胜往昔

广西记者  郭凯倩

置身城市喧嚣处的特色商业街区往往是文化旅游振兴复苏的“信号灯”。今年“五一”小长假的来临,让各地的特色街区迎来又一波旅游高潮,多地特色街区重现“人从众”的景象,复苏势头强劲。

在“浪漫不夜城”的广西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百益·上河城、“南宁之夜”等特色街区人头攒动、灯火辉煌、热闹非凡,丰富的文旅活动更让这里成为城市的热点。

“五一”假期让南宁夜经济的新地标“南宁之夜”文旅步行街的游客量再攀高峰。街区内,篝火晚会、打铁花、“上刀山下火海”等特色演艺轮番上演,各式民族小吃让人流连忘返。徜徉在街区内,游客一路看一路拍照,感受着南宁夜经济的别样魅力。相关数据显示,“南宁之夜”在“五一”期间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由南宁绢纺厂改造而成的百益·上河城是南宁工业风特色街区的代表,街区内融合了多种业态和创新玩法,成为集工业、文化、非遗、潮玩、潮购等于一体的人气打卡点。据介绍,今年“三月三”和“五一”假期,百益·上河城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接待游客达18万人次。

旅游产业的复苏让新街区项目不断涌现。5月1日,南宁市兴宁区西关金街正式开街,成为兴宁区进一步提振消费,加快推动服务业复苏的又一新举措。西关金街聚集了50多个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摊位),并全面升级为沉浸式、园林式餐饮,将满足市民和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日流量可高达30多万人次。南宁市兴宁区民生街道办事处服务中心经理陆春表示,西关夜市致力于打造集“夜娱”“夜购”“夜游”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商业街区,用文化将地方特色美食传承下去,从而带动周边文旅消费。

为抢抓“五一”旅游复苏关键期,各地特色街区深挖其文化特色,纷纷推出文化展演、艺术节庆、沉浸式体验、美食消费等活动,不断丰富文旅消费产业链。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联动黄河·燕香里街区等三个省级荣誉街区在“五一”期间举办“五一美食欢乐颂·油城夜宴七点半”等系列活动,充分激活旅游市场的“一池春水”。在云南昆明,南强街、昆明老街、同德广场等多个城市街区也纷纷推出了丰富多彩的假期文旅活动,拉动了春城节日文旅消费增长。根据数据监测,上海南京西路、南京秦淮河—夫子庙片区、长沙五一商圈、成都春熙路大慈坊、南宁三街两巷等多个集聚区“五一”假期累计夜间客流量均已超100万人次。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5月15日第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