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发展文旅特色产业 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2023年06月27日
发展文旅特色产业 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发展文旅特色产业 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广袤的田野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希望,为许多人提供了人生出彩的舞台。如今,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担负起以文化和旅游项目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赋能乡村振兴。

福建闽东: 酒香飘万里 酿出乡村振兴闽东特色路

山清水秀、酒香缭绕的北墘村     受访者供图

本报驻福建记者  黄国勇

“红曲黄酒之乡”北墘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代溪镇东南部。这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家家有酿酒、户户有酒窖,黄酒是村里的支柱产业,酒农户占全村99%,产值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70%。当地通过激活黄酒文化,擦亮北墘黄酒品牌,做强“黄酒+”“文旅+”等多业态组合,打造黄酒特色乡村,打响“闽派黄酒第一村”。

然而,过去的北墘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典型,与所有闽东偏远山村一样,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家家酿酒却无法摆脱贫困。直到2018年,北墘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56万元,村财政收入仅3.28万元。

2019年,当地发动企业主集资1000万元,共同投资成立福建北墘酒业有限公司,打造“柏墘”黄酒品牌,年销售额超2800万元。同时依托“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改变酒农各自为政的局面,整合资源,全村黄酒年产量超1600吨,年产值超4200万元,现有黄酒存量3200吨左右。

屏南红粬黄酒酿造技艺始于唐宋,并于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核心传承地,这项技艺在北墘的保护传承,成为流淌在村民中的文化基因。65岁的县级非遗传承人吴善跳,时常走家入户,通过培训、开会等方式集中传授古法酿制技艺,村里两三百户都是他指导的对象。

一坛黄酒不仅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更让北墘村美起来。

呆萌“酒缸兔”、废弃酒缸化身的“缸胖子”、莒溪畔飘摇的复古酒旗、风雨廊里的“酒诗”仿宋花灯、黄酒文化墙、青石巷角的酒坛绿植、四家池塘的围炉煮酒……走进北墘,不经意间遇到酒文化微景观,仿佛置身唐宋酒村,整个村庄就像一个大酒馆。

从2022年起,当地在“我在屏南有亩田”的基础上,策划“我在北墘有坛酒”活动,整合全村黄酒资源,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推广“游客认购、酒农藏酒”模式。“找一个周末,邀请三五好友到北墘煮酒、煮茶,在这里坐上半天。”因酒而生的北墘微旅游,吸引各地游客“打卡”。

“我在北墘有坛酒”等黄酒文旅产品的走红,是当地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驱动酒文旅经济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北墘村以创建金牌旅游村为契机,立足黄酒文化资源禀赋,推动酒文旅融合,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做精做优“黄酒文化+乡村旅游”文章,打响北墘黄酒文化旅游新品牌。2022年,北墘村共接待游客近4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超600万元。

同时,在当地黄酒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过程中,当地引入“党支部+景区+公司+农户”模式,创建政府、投资主体、村集体、村民四者之间协同互利机制,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随着“创意旅游”等新型业态的不断涌现,黄酒“村游”持续升级。如今,村里开办了北墘客栈等8家特色民宿、3家特色餐饮和6家土特产商铺,还衍生出子孙孝黄酒DIY等黄酒文创产品和酒糟系列产品。

中国红粬黄酒文化之乡、国家3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10多块金字招牌,让北墘村未来可期。2022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6.01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3万元,村民们正努力绘制乡村振兴新图景。

广东茂名: 荔枝红了 生活甜了

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眼下正是荔枝大量上市的季节。走进广东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荔枝种植园,生长千年的古荔树枝繁叶茂,一颗颗鲜红的荔枝挂在枝头,游览品尝的游客络绎不绝,勾画出一幅以荔闻名、因荔而兴的乡村振兴优美画卷,成为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柏桥村荔枝种植园成园于隋唐年间,是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扩种荔枝的母本园之一,被誉为“活的荔枝博物馆”。柏桥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霞介绍,种植园有39棵荔枝树的树龄超过500年,其中有9棵的树龄超过1000年,最老的一棵白糖罂树龄达1300多年,周边还有连片荔枝林3000多亩。

“今年是荔枝的大年,产量很高。这几年有直播电商帮忙,荔枝更好卖了,收入也更高了。”今年60岁的岭腰村村主任何金保说,他是园区的古树看护员,从小就跟着父亲在这里种荔枝。通过电商,一颗小小的荔枝从粤西小镇走向了全球大市场。2022年,茂名电商销售荔枝1367万件,销量6.4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1.6亿元,比2021年增长19.2%。

为了让红果果更好地成为致富果,近年来,当地完善冷链配送系统,加大保鲜包装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形成了以冻干荔枝、荔枝糕点、荔枝酱为代表的中间产品,以荔枝饮料、荔枝酒、荔枝醋为代表的精深加工产品共计30多种,让“一年四季吃上荔枝”成为现实。柏桥村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的何达为介绍,2022年,合作社组织和帮助销售荔枝鲜果2400多吨、桂圆肉300多吨,实现营业收入1320万元。该合作社集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等于一体,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柏桥村是茂名用小荔枝撬动大产业的缩影。茂名是全国闻名的荔枝之乡,荔枝栽培历史超过2300年,全市有92.24%的镇(街道、国营农场)种植荔枝,85%的农户从事荔枝产业。2022年,全市荔枝种植面积139.22万亩,总产量55.06万吨,荔枝鲜果销售收入达80.7亿元。如今,茂名荔枝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成为富民兴村特色优势产业、全国荔枝产业发展的标杆、乡村产业振兴的示范样板。

唐朝时期,茂名荔枝就已被列为朝廷贡品,其荔枝文化传承千年。近年来,茂名市委、市政府以创新思路传承荔乡文化,持续打好荔枝文化牌。2022年1月13日,茂名市政府出台了荔枝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办法,推动荔枝产业发展和保护迎来立法时代。今年,茂名市人大常委会已将《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茂名市林业局正在制定《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条例》。

以荔枝为纽带,茂名不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文化+荔枝”“旅游+荔枝”“康体+荔枝”等“荔枝+”融合发展模式,每年吸引游客超2000万人次。其中,高州市的荔枝主题旅游线路“大唐荔乡”赏花叹蜜品荔之旅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春生夏长 万物并秀”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茂南区依托“精彩100里”示范带,积极发展“荔枝+旅游”模式,打造荔枝主题旅游景点;电白区打造“感受电白荔枝文化—品尝电白美食—游电白—购电白特产”的特色旅游线路。

山东桓台: 湖区特产在乡村展新颜

桓台县湖区的传统水上婚礼正成为乡村旅游的新项目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

盛夏时节,在山东省桓台县鱼三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广场上,洋溢着村民们讨论乡村旅游未来的欢声笑语。

“现在马踏湖的游客越来越多,咱不能只发展民宿,还得搞些让游客玩的东西。”“咱不是有‘溜子’嘛,上年纪的都会玩,可以让游客体验。”“光有‘溜子’还不够,好吃的鱼宴也得安排上,办几家农家乐。”

出鱼三村往西北走不到两公里,就是马踏湖。湖区素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经过环境整治,已获批国家级湿地公园,是鲁中地区的知名生态景区。

“千百年来,马踏湖带给当地百姓丰富且宝贵的民风民俗,成为今天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不竭源泉。”鱼三村党总支书记巩波告诉记者,以“溜子”举例,这是湖区百姓对当地小船的独特叫法,其在狭窄的水道进出很方便。以前,周围村民乘着“溜子”到湖上捕鱼、收割芦苇,是谋生的重要手段。现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用不上了,但用作湖区的沉浸式旅游项目却非常合适,能让游客看到马踏湖最具特色的原生态生活方式。

2018年,鱼三村投资180多万元建起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门设置“民俗文化馆”,展出“溜子”等湖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用具。如今,到马踏湖旅游的自驾车游客,经常会慕名来到鱼三村的“民俗文化馆”,向村中老人了解“溜子”的驾驶技巧和制作工艺。

在马踏湖周边的另一个村庄华沟村,苇编制作技艺的传承,也带给村民新的增收渠道。

马踏湖广袤的浅滩洼地长有上万亩芦苇,最高的能长到6米。马踏湖的芦苇质地硬且笔直,可以用来制作帘子、炕席、苇箔,在以前的芦苇收获季节,省内外的贩苇客商都齐聚湖区抢购。随着时代发展,马踏湖周边的百姓为芦苇找到了新的市场——家居用品。

近年来,得益于上级部门的扶持帮助,华沟村不少村民经过培训学会了芦苇新产品的编织工艺。选苇、去皮、开苇、打瓤……华沟村的百姓对芦苇编织技艺如数家珍。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在不影响接送孩子上学和照顾老人的前提下,一天可以通过编织芦苇实现近百元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坐拥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桓台县近年来深入挖掘整理湖区的民俗文化资源,通过创新性转化,带给游客不一样的休闲体验。

过去几年,通过深入挖掘乡镇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桓台县精准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战略,相继打造了荆家镇农耕文化、新城镇王渔阳历史名人文化、起凤镇建筑文化、湖区民俗文化等特色亮点。其中,桓台县起凤镇将民俗与旅游景区、研学旅游等融合,发展湖上捕鱼、台田耕作、湖上牧鸭、芦田收割、湖底采藕等特色鲜明的马踏湖湖区民俗文化,带动乡村文化传播展示、塑造地域品牌形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既要有产业支撑,更离不开文化引领。以“15分钟文体生活圈”建设为目标,桓台县加强以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旅场所、教育基地为主要阵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工作,配齐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文化活动器材、文体小广场、专职文化管理员5项基本项目,引导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增加具有拓展性、创新性的功能,因村而异创建村史馆、百姓大舞台、文化走廊、庄户剧团或文化志愿服务队、文化地标等。

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兵介绍,具有乡土味的方言,能够让游客最快速地了解湖区文化。桓台县的湖区有很多有意思的方言,比如将湖区周边的群众称为“洼里人”,割苇子说成“噶苇子”,南瓜说成“囊瓜”等。当地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将进一步把方言整理成手册,让游客来到湖区不仅能品尝渔家宴、住上特色民宿,还能学一口湖区方言。

内蒙古五原: 香瓜香 日子美

“灯笼红”香瓜     受访者供图

本报驻内蒙古记者  王  慧

“灯笼红”香瓜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因其外形酷像灯笼,早期瓜瓤发红;成熟后,香味藏都藏不住,故誉为“灯笼红”香瓜。如今当地小小的香瓜,不仅打出了土特产品牌,还带给瓜农甜蜜幸福的日子。

近年来,五原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旅游示范点和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以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为抓手,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好“全域旅游牌”,绘就五原县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初夏时节,走进五原县塔尔湖镇的千亩果园,一个个色泽油亮、形状饱满的“灯笼红”香瓜垂挂在碧绿的叶蔓间,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韩柜农家乐是五原县塔尔湖镇比较热闹的农家乐,那里的亭台水榭让农家乐更增添了几分惬意。经营韩柜农家乐的负责人说:“过去家里靠种地为生,刚够生活。如今依靠着‘灯笼红’香瓜,每到假期、周末,来这里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一年下来能有几十万元的收入。”

小香瓜带来大效益。像塔尔湖镇一样发展乡村旅游的村镇不在少数。五原县的胜丰镇依靠村里的旅游资源,打造集观光、采摘、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胜丰镇新丰村党支部书记赵海龙说:“村子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努力提升农业设施,将农业观光采摘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也让瓜农看到了农旅融合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现在村民人均收入达到5万元。”

五原县“灯笼红”香瓜上乘的品质,不仅赢得了游客的认可,也逐渐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据了解,五原县胜丰镇“灯笼红”香瓜于2014年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2019年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五原县的晏安和桥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一村一品”示范村。

乡村旅游让“灯笼红”香瓜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瓜”。当地趁势而为,顺势打造了“灯笼红”香瓜田园综合体,在园区内进行网络直播,向网友推介“灯笼红”香瓜的同时讲述河套地区农耕文化的故事,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关注购买,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明星品牌的成功案例让当地转变了发展思路。近年来,五原县在深入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紧贴“千年古郡、大美五原”的旅游形象,打造“天赋河套”的旅游品牌,有力推进了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近年来,五原县不断丰富农耕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村、黄河微缩风情带等景区内涵,重点打造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满足游客“一站式体验”需求为标准,聚集多种业态和功能,打造提供文化、商业、休闲、体验、娱乐等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城市客厅”,使五原之旅成为文化之旅、精神之旅、印象之旅。

当地因“灯笼红”香瓜产业而兴,村民因“灯笼红”香瓜产业而富。“灯笼红”香瓜从过去到现在,都为当地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价值内涵,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致富瓜”。农文旅融合也让“灯笼红”香瓜更富有乡情,依托“灯笼红”香瓜,五原县不仅让当地的农户过上了好日子,也找到了农文旅发展的新路子。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6月27日第7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