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改革>>找准并解决问题,建设高水平文化馆
2023年07月05日
找准并解决问题,建设高水平文化馆
找准并解决问题,建设高水平文化馆

最近,笔者参加一个文化馆建馆70周年的庆典活动。在其中的问策环节,部分专家学者提出了高水平文化馆的几种“模型”:第一种,引领城市文化风尚、审美品位,深刻影响这座城市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种,具有强大的软实力,包括原创力、竞争力、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第三种,名副其实的“高”,即空间高雅、理念高端、管理高超、创意高妙、产品高质、服务高效、馆长高明、团队高能。确实,在“开放、融合、创新”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对新时代高水平文化馆的定位,这些要求都是必要的。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当下还有几个问题比较突出,是建设高水平文化馆必须要解决的。

一是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客观来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主要平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非遗保护中心,理论研究最薄弱的就是文化馆,没机构、没队伍、没成果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在新时代应该如何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如何提升服务设施和效能,如何深化服务思路和机制,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群众对美好幸福新生活的向往,需要加强理论研究,需要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各级文化馆有必要设立理论研究的专门部门和人员,安排相应的经费,制定相关管理机制,争创优秀研究成果,提升从业人员理论素养。

二是自划边界束缚手脚。在一些基层文化馆,“一亩三分地”的保守意识较为顽固。图、文、博、美各自为战,跨领域、跨行业的融合服务鲜有涉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促进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和传播,支持开展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将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系统推进作为基本原则。事实上,发展到今天,文化馆已成为一个融合功能强大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可以做到不设边界。图文博美、非遗中心、乡镇文化站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边界已经被打破。比如,文化馆组织举办的龙舟月活动,有非遗体验、文物展览、摄影比赛和龙舟主题读书活动等,原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相关服务融入到文化馆的服务中。与此同时,在不同体系、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在坚持公益、基本、全民和普及等公共文化服务特性的基础上,应该大胆创新,构建主体多样、服务多元、融合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提供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是重硬件、轻软件。比面积、比投资、比高档,却忽略服务内容的创新和管理。一些地方把高大上的文化馆建在偏远的地方,不方便群众进出。一些文化馆不注重引导老百姓走进来,或者不主动走出去把服务送到百姓身边。在新时代,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要与时俱进。过去,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未来则由公共文化设施向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综合体转型。犹如“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文化馆需要有好的服务设施,更要有好的服务内容、方式、队伍、机制和思路等,实实在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此外,部分基层文化馆还存在缺乏专业人才、资金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空间陈旧、重城市轻农村、重馆内轻馆外和融合发展水平低等问题,这些都是建设高水平文化馆的“绊脚石”,亟待引起重视和解决。(宾  阳)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7月5日第2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