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科技>>公共文化数字化:“好不好”看落地实效
2023年10月24日
公共文化数字化:“好不好”看落地实效
公共文化数字化:“好不好”看落地实效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街道“数字阅读空间”   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浙里文化圈”小程序页面

经历20余年发展,公共文化数字化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在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时,面临新任务,需要新机制,亟待新评价。如今,配置了数字化服务不再是衡量数字化水平的单一要素,数字化手段利用率、数字化功能成熟度、数字应用场景适配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落地实效成为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新阶段的核心指标。

直面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数字化是现代生活方式,是必备服务手段,也是重大国家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探索发展数字文化大众化实体体验空间,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进入“十四五”时期,以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云项目为引领,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取得新突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建设文旅元宇宙,围绕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和街区、节事活动等应用场景,提供数字藏品、数字人讲解、XR导览等产品和服务。《行动计划》还提出坚持场景牵引,开拓元宇宙应用场景。

文化场馆一直是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头号”阵地。从实践来看,各地公共文化场馆近年来普遍重视数字化建设,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和场馆设施数字化。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罗云川认为,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在国家、省、市、县、乡村都建立了数字化设备及相应手段,基本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第二个时期致力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主要重点突破“方不方便”的问题。“进入第三个时期,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有效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也就是推动‘提效’的问题。”罗云川说。

不断开拓应用场景

如果说政策支持明晰了公共文化数字化的落地应用方向,鼓励了相关探索,那么,数字化相关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则大大拓展了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应用场景。

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三间房村的公共文化驿站结合乡镇村居民需要,配置了数字古琴台、智慧钢琴、舞蹈舞动体验、数字书法台、有声书、数字文化艺术远程协作等模块,并通过沉浸式空间搭建,方便居民直接感受来自不同文化机构的文艺内容。同时,采取一站式集成管理模式,通过对软硬件和内容播控进行系统化、智能化、定制化的策略控制,实现了24小时无人值守状态下正常运行,降低人力和运营成本。目前,文化驿站实现了实时人流监测、用户兴趣数据分析、内容发布灵活控制,展厅整体环境也以AI控制为主。三间房村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驿站易维护,给村民提供了接触先进科技、文艺培训和提升素养的空间,极大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中国移动咪咕打造的比特书房,以元宇宙方式延伸了现实阅读场景及服务,能够根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及个体用户需求定制阅读场景,嵌入式打造主题空间。通过VR、全息设备,用户还可以逛书场、一键获取阅读推荐、实时进行书籍购买,体验实体阅读空间与线上阅读生活的结合,搭建“我的书房”。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元宇宙技术研究所所长陈钟认为,在当今社会,以文化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存在核心优质内容相对短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供需不对位等问题,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是重要的应对之策。通过元宇宙及相关实践,用户在数字化文化场馆内,可获得专属身份角色,并自定义管理,具有更强的参与感。文化场馆也可根据用户使用数据,构建行动轨迹,快速分析偏好,调整供给结构,建立良性反馈机制。

全面提升数字化精细值

数字化应着力解决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对新时期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来说,应用场景的丰富度十分重要。这反映了因地制宜的完成度、在线平台的实用度等。

“现在,各地的数字文化馆十分注重当地特色资源的展示,但对艺术普及、鉴赏和体验的内容仍有待扩充,尤其要思考如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下一阶段,公共文化数字化的重点是结合当前形势以及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要点,适用于百姓需求和当地特点,更精准、更个性化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使之更加有效、高效。结合长期调研分析的结果,罗云川提出,数字化应用于公共文化建设,包括实体空间建设、平台建设、资源建设等,需更加成熟化、精品化;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可基于场馆服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展示、可体验、可沉浸、可融入;应用于公共文化管理,主要包括网络协作、业务管理、队伍建设、评估建设。“在这一过程中,目标、内容、人物、地点、时间、机制六大要素可供考量,尤其是机制要素,除运营机制、安全机制外还需经费保障机制,以保障其可持续性。”罗云川建议。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永恒指出,文化驿站、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引入技术固然带来耳目一新,关键是要做到内容为王、创新引领,真正做到服务社会。因此要处理好政府、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力量的关系,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处理好不同供给手段之间的关系以及统筹建设与分散服务的关系。(本报记者  王  彬)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3年10月24日第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