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科技>>科技支撑文化服务数字化
2024年02月26日
科技支撑文化服务数字化
科技支撑文化服务数字化

由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牵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西安工程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东南大学等共同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公共文化资源智能共建共享与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以科技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数字化场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突破,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也充分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强大效能。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 精准供给基层群众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和标准化建设,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如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更好服务基层群众需求,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

为了更快更高效地突破壁垒,项目组从服务新模式、精准服务等方面攻坚克难。据项目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研究了公共文化资源供给新模式,在原有的“政府端菜”以及“群众点菜”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提出“政府端菜+群众点菜+大数据推菜+群众种菜”四者相结合的服务新模式。此外,该项目研究的服务效能指标体系、模型和基于语义规则的智能推荐技术,为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文化精准服务以及服务效能分析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实现数字文化资源跨地域跨空间互通共享

当前,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中,由于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很多文化机构在数字资源整合、共享、管理、传播、利用权限等方面存在困难。为此,项目组通过整合技术和制定标准,实现不同资源的互通和共享,提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不断探索文化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社会效益。

据项目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解决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资源采集交换缺少统一标准、数字资源“孤岛化”等问题,项目组制定了3项标准,并具体应用到国家公共文化云和200多个地方云的总计1530TB数据资源的对接中,为数据的智能共建共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语义规则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高效、安全地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尤其是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了版权问题,个人用户也能成为公共文化共享资源的提供者。

便捷智能服务使群众文化生活充盈富足

该项目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便捷、更丰富、更智能的文化服务,群众可以便利地查询到全国各地的公共文化资源,实现精准化地资源推送和资源共享服务等。目前,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国家图书馆、江苏省文化馆、成都市图书馆、马鞍山市文化馆等部署的典型应用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太好了,没想到在家门口通过‘马鞍山市文化馆’微信小程序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就能学习名家讲堂精品课程,欣赏全国各地优秀的舞台艺术和知识讲座。”马鞍山市居民李先生说。

“由于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该项目未来将在公共文化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目前积累的语义规则技术、智能共享模型、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算法等,为未来公共文化服务机器人、生成式公共文化服务大模型的研发提供了基础。”该项目负责人表示。(王伟杰)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4年2月26日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