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全城交响”再次奏响。在这座没有屋顶的城市音乐厅,音乐家们陆续走进上海的热门商圈、文化空间、街角花园等,为市民和游客创造与艺术邂逅的机会,于城市各个角落奏响美妙的乐章。据悉,上海交响乐团策划的“全城交响”活动,自2019年首次发起,至今已经举办多期。
音乐是一种能够引发人类强烈共情的艺术形式。无论是伫立窗下聆听一曲《牧童短笛》,还是于斜风细雨中感受提琴的婉转悠扬,抑或是在街头与热情洋溢的鼓乐撞个满怀,每一次与音乐的相遇总能产生疗愈心灵、陶冶性情的效果。交响乐走进寻常生活,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精神世界,还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水平,成为擦亮城市名片、提升地域魅力的重要窗口与契机。
不单在上海,哈尔滨、天津等城市的交响乐团也曾举办类似活动,在社区、学校以及其他公共空间登台亮相,让高雅艺术接地气、冒热气,引发民众普遍关注与积极参与。类似活动何以在全民共享中备受瞩目?其原因便是在民众、音乐、城市共同构建的场域空间中,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协调共生的关系,即音乐通过融入民众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独特的城市文化底蕴又与这种艺术形式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民众是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离开民众,音乐也会成为无根浮萍。艺术创作者只有融入大众生活与时代现场才能汲取灵感、吸收营养,并且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交响乐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虽然高于生活,但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生活,唯有立足寻常,才能让艺术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创造力的源泉竞相奔涌。
时下,民众的物质精神需求逐步提升,对高雅艺术的欣赏能力与情感诉求也相应增强,如何破解供给与需求错位的问题,以高质量文化产品丰富大众的精神食粮,亟待社会关注。“全城交响”活动很好地回应了这一话题,无论是深入社区、医院为特殊群体带来精神抚慰,还是通过“邀约”方式为具体人群量身定制曲目,都让听众与乐手在诚心与匠心中双向奔赴,一定程度上让文化产品实现了全民普惠与共享。
城市是音乐创作的丰厚沃土,为其枝繁叶茂提供充分滋养。“全城交响”活动得以如火如荼开展的城市,大都较早见证了交响乐“西乐东渐”的步伐,加之在后续的发展中,其艺术遗产、街区、公共空间建设相对完善,也为交响乐走向公众提供了广阔的形象、功能与艺术空间。
比如,在上海“全城交响”活动中,主办方在石库门弄堂里举办了3场铜管音乐会,历史、时尚、烟火交相辉映,赢得听众阵阵掌声。作为一种舶来品,交响乐得以在西方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东方古韵并绽放时代光华,正是得益于历史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为其提供空间与舞台。反过来看,音乐在得到城市扶持的同时又可以反哺城市,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城市的模样,影响了城市的内涵,进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使民众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增强民众对城市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与包容,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发展程度。当“全城交响”实现全民共享,民众、音乐、城市便可良性共生,高雅艺术也就拥有了更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力量,为打造人民城市、构建人文家园增添无限希望。与“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效应同理,“全城交响”也能助力更多“流量”变为“留量”,为文旅消费挖掘潜能、积累人气。
(作者:李 晓)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7月2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