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志愿小故事引发的思考
在刚结束的陕西文化志愿服务的培训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青年创业计划(YBC)北京办公室首批志愿导师、北京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会成员、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获得者、北京城市学院教授兼《北京城市学院学报》主编王育为学员授课。王教授学贯中西,在授课中旁征博引,极大地开阔了学员的视野,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王教授向学员们介绍:我国的志愿服务精神起源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是一位叫“颖考叔”的边防站站长做出的善举。为此,她给大家讲述了《左传》中所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这是一段母子、兄弟为争王位政变仇杀的故事。郑庄公先放纵、后追杀跑了试图篡位的同胞弟弟,把做政变内应的老娘流放到城颖,还发了个毒誓,“不及黄泉,无以相见。”就是娘俩情断缘绝,到死不见了。颖谷“边防站站长”颖考叔听到这件事,就去给郑庄公送礼。庄公请他吃饭。颖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都留着不吃,庄公很不明白,问他这是干什么。颖考叔答道:“我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可是从没尝过您的这个肉羹,请让我带回去给她吃吧。”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颖考叔马上明知故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就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还说自己有点儿后悔当初把话说绝了。颖考叔答道:“这有什么为难的!您只要掘地见到泉水,再打条地道,在地道中母子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颖考叔的话,挖了个地道去见了妈,笑泯恩仇,母子关系恢复。
这则故事,令人感慨:仇杀固然不好,但是在群雄逐鹿、诸侯混战的2700年前这种事情免不了。难得的是,在血腥的弑杀争权中,依然挣扎着亲情人伦的坚持,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对于郑庄公的所言所为,颖考叔心知肚明,但是作为人臣,无法当面评判君王的是非曲直,所以颖考叔通过巧妙的方式,给庄公一个台阶,让母子重逢、消除了隔阂。这无疑是颖考叔的一个善举:在别人有失伦理、需要化解积怨的时候,机智主动地伸出手,解他人之所急。在那个既讲究长幼尊卑、忠孝礼义,又弑君争权、杀嫡夺位之事频发的纠结时代,颖考叔的“搭把手”,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正能量”。
回顾中国三千年的文明史,尽我所能帮助别人,以及“行善立德”为家乡、社会造福,这样的公益行为不胜枚举。虽然彼时不叫“志愿服务”,或者更多地被划入“慈善”的范畴,但这些公益行为不断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才能让同一个屋檐下的同胞过得更好,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png)
供稿人:教务处 尹静
时间:20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