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组部与文化部成功合作办训的首度创新实践
一次“张弛有度 和谐向上 激发潜能 分享快乐”的培训之旅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研修班综述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研修班由中组部与文化部联合主办,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承办,2015年5月24日——30日在我院举行,培训计划由我院培训部具体执行。 在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和文化部人事司的关心指导下,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4位学子,带着如何推动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参加了六天紧张而充实的培训。大家感慨颇多,既聆听了文化部领导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深度解读、典型经验介绍,……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对朝阳区“3+1”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地考察;还有学员论坛采用结构化研讨方法推进县级层面落实中办、国办《意见》的深度探讨,也促进了兄弟省市之间文化工作经验的交流、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凝结研讨成果。……可以说,学员们既学到知识,又学到培训方法,既加深了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情况的了解,又增进了友情,受益终身,并对今后如何开展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做到了心中有底,信心十足。
这次干部培训的成效如何?金杯银杯不如学员的口碑,看看学员们对培训的评价:
北京市房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局级)赵佳琛在《授业解惑 受益匪浅》体会中认为,本次培训非常圆满,归结其成功之道,主要有三个鲜明特色:
一精心设计是前提。学院为了办好这个班,在课程安排、师资力量、学员食宿等方面都做了精心安排。尤其是班主任刘瑞彪老师,精通培训业务,对班级建设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精心设计了破冰、文体活动、途中宣讲等活动,使班级同学在很短的时间内熟识并活跃起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创造了短期培训的奇迹。
二遵守纪律是保障。实现从干部身份转为学员身份,从工作状态转为学习状态,从家庭生活转变为集体生活的三个转变,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虚心学习,认真听讲,善于思考,是学习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三责任担当是关键。班委和小组长能不能负责,敢不敢担当,学员们支不支持,配不配合,是培训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全班44个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年龄相差20多岁,尽管天南地北文化、生活、个性差异很大,但大家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对班集体负责担当确是那么的一致,这也是我们短期培训能取得这样成绩的关键。
江苏省扬中市副市长蔡萍在《我的收获与感悟》体会中谈到了三个第一次:
第一次参加“破冰”活动,使我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46名同学在最短的时间相识,并领略了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宣传了各自的城市形象。
第一次参加“结构化”讨论,使我们从中学到了活动如何组织,如何参与,在讨论中通过问题交流,实现思想相互交流,情感相互交融。
第一次参加班级文娱活动,同学们经典的创意,幽默的语言和精彩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和欢笑声,无论是时装表演的曼妙舞姿,还是用各地方言朗诵的诗歌,还是最后的合唱《萍聚》,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晓宁在《震撼心灵的一次培训》中说,“最后,让我怀着深情再细细回味下我们的学习团队。团队里每一位可爱的成员,每一个人都是一片精彩的呈现,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我认为我们的班级是一个高度团结统一,高度踏实奋进,极具情商和智商的优秀团队。我们从四面八方相对不识到现在黏作一团、亲密难分,每个人都具有极强的团队融合力和执行力。班里至始至终洋溢着快乐和激情。传递着相惜与友爱,黄芳同学的西瓜刀、赵佳堔班长的大碗茶、王晨阳区长的阅读卡,每一天都有新的奇人迸现,每一天都有新的惊喜发现,每一天都有灿烂的心情绽放,作为参训的学员,纵然大家有很多的工作和私事在北京,但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任它落水三千,只取一瓢饮,那就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培训!
想起我们在小花园里排练,想起我们模特队的惊艳,想起破冰起帆时的笑靥,想起结构化讨论的激烈,想起球场博弈的骄健,想起校园散步时的交流,想起聆听讲座的专注,想起集体竞赛的投入……每一天厮混的点点滴滴,每一场活动的片片幕幕都深留心中。”
新疆兵团十师185团党委书记、政委刘辉在《思想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中认为:安排紧凑,内容充实,学有所获——第一次参加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培训,出发之前就感受到了班主任刘瑞彪老师的热情、敬业和温暖。一周下来,全体学员在老师带领下互动、互助、互学,这次学习也是我参加各类培训入境最快、最好、最享受的一次精神大餐,从报到当天的破冰活动,到主题报告、文体活动、现场观摩,交流研讨、专题教学。浓浓的学风、良好的班风,求知求索,教与学的互动相长,都时时传导着责任的担当。结构化交流研讨,形式新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强调集思广益,集体决策,激发每个成员独立思考,问题导向,展开头脑风暴,群策群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提升了对主题的认识,又凝聚了共识,是很好的工具。多元复合,高端交流,受益匪浅——班主任刘瑞彪讲我们这个研究班有很多第一,我更多感受到的是师生治学态度和进取。学员来自全国各省区,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知识结构,大多从事文化管理工作,有着各自的专长和特点,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高端交流的平台,实现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互渗,产生了聚合效应,丰富了学员们的综合素质,这里既有师生深度交流,更有学员们的课堂交流和私下交流,相互了解,互为师长,激发了学习力和创造力,产生了不同思想相互碰撞和交换的叠加效应,拓宽了知识,提升了能力素养。同窗共学,师生情深,记忆绵延——时间虽短,情谊浓深,破冰起航,文艺晚会高潮迭起,刘老师、杨老师,周到细致、激励激情于始终,同学们融入融合,亲如一家,大家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珍惜彼此产生共鸣的每个点点滴滴。来自兵团的我,享受着学习知识的乐趣,更享受着来自五湖四海学员们对新疆、对兵团的关注关心。 ……
在我院教务处组织的学员满意度测评考核中,班主任和带班团队两个测评项目的优秀率均达到100%。
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研究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统计情况表“意见和建议”栏目中,学员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组织严密、课程科学、理论研讨、现场教学,学问相长!希望再给我们创造机会!感谢中组部、文化部、文干院,刘瑞彪主任!”
这个班的全体学员全情投入,在全体班委组长的精心组织下,与文干院培训部项目组全力配合,已经树立了示范培训的榜样意识,再次刷新了短期培训班的新成绩。
有位文化人说过:“愉悦度直接关系生产力”,这个理念在学员们的身上得到了验证,同学们的实践,也再次充分证明了愉悦度直接关系培训成效的道理。
培训期间,学员们激情宣泄、饱满精神面貌的展露,真实反映了大家此行不虚、收获满满,不仅达到了培训三转变三促进的目的,甚至超出了培训本身的意义,每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意外收获。这个班体现了四个特点:
一是在组织形式方面,中组部与文化部第一次握手合作培训,两部委领导高度重视。早在培训前,就安排我院培训部门的同志与中组部培训基地的单位交流培训经验。在课程设置上也是多次研究、调整,力求体现既要高大上,又要接地气。特别是中组部在开班时刘明超处长亲自过问学员研讨会的组织方法,鼓励我们勇于打破常规,用最新的研讨组织方式来提高培训成效。张士军副司长更是鼓励培训项目组要大胆尝试班级创新管理措施。由此促成了部分课程的几度调整,更加符合学员需求的实际,也确实受到学员欢迎。
尤其是,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来班上看望学员并亲自为大家讲了第一课;请到了文化大家、文化部老部长王蒙来上课;文化部人事司张士军副司长和中组部干教局王新堂副局长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所有这些,为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在培训部组织学员结构化研讨环节,再次出现一个培训高潮。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张永新司长、巡视员刘小琴、副司长周广莲、陈向红和相关处室的负责人等8位同志分组安排到学员中参加研讨活动……一堂课有这么多司、处级领导参与课堂研讨活动,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这是对学院培训工作的关心,也是对这个班的重视和支持。既是机关到基层的一次调研,又是一次两办《意见》政策顶层设计参与者与基层执行者的工作对接,他们全程参与讨论、交流,也与学员进行互动,受到学员热烈欢迎。刘小琴同志在研讨结束后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结构化研讨的方式很实用、吸引学员投入,很能调动学员积极性,启发大家思路,促进彼此交流;对大家专题研讨的成果,公文司也将认真研究;同时还向学员传达了文化部目前正在实施和下一步将要实施的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工作,并勉励大家,要将学到的知识及早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为促进当地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是培训对象方面,是我院迄今为止接待正规培训级别最高身份的学员,又是最为普通的学员。学员们都是中组部与各省组织部遴选各地的市长、县委书记、县长以及市、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等,都是有配备秘书条件的局、处级领导干部,在单位时估计一般性的体力活都由秘书代劳的居多。但在这个班上,我们忽然感到,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名学员,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如果用当兵人的话说,就是做到了一切行动听指挥,比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大家严格按学院要求,上课提前十分钟到场;到课堂后组长清点学员,学员自觉签到;课中没有接打电话,没有随意走动现象;更可贵的是,全体学员按照培训要求每天佩戴胸卡,已经培养了良好的学员意识。有的学员说,除了洗澡和睡觉,其他时间都佩挂;有的学员带病坚持上课,有的培训期间一直输液,做到了拔下针头上课堂,走出课堂练“猫步”(排练文体节目的时装秀);有的学员不恋几十年的同桌的她(女性的她),坚持不请假,拒绝酒的诱惑;学员印象深刻的还有四位局级干部,就是赵佳琛、王晨阳、蔡忠和许洪玲。他们也自始至终按普通学员要求自己,全勤学习,北京的两位局长尽管过去多次到过朝阳文化馆和首都图书馆,在课程安排到这些地方进行现场教学时,他们仍然与集体在一起,这在过去一般的培训班上北京籍学员都难以完全做到的,但他们做到了。
我们组织学员搞文体活动布置会场时,许多学员,特别是袁晓宁女学员等,都自告奋勇爬上沙发椅背,甚至爬到墙上贴挂彩条拉花;有的从没搞过音响、点歌器,却自始至终甘当幕后无名英雄。
更有许许多多学员帮助项目组同志在现场教学和文体活动过程中自觉主动地为学员搬水、运货,乐此不疲。灵魂如此高尚,比我们以往组织来自基层普通文化干部们一点也不弱。对这批学员们来说,确实是一次灵魂的升华,精神的洗礼。
这批学员是党政干部中的佼佼者,是一个个文化火种,相信明天将带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火种播散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并将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文体活动凝聚力最强的班。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体活动,被学员们演绎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成为团结的会,胜利的会。
文体活动成了增强学员小组凝聚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入破冰的重要抓手。由于要求每组必须有一个全体人员参加的集体节目,各组卯足了劲要体现各自特色和精神风貌,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涌现了各组的主创、编创和导演人才;有些组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加班加点排练到伸手不见五指;有的个人节目,用业余时间躲起来悄悄的练。在正式演出时,全员参与,盛装出席,每位学员都是容光焕发。自始至终激情洋溢,开心尽兴,各组节目匠心独运,卧虎藏龙,异彩纷呈,穿插幸运抽奖牵动人心,整场晚会高潮迭起,不逊于央视春晚。因为我们没有假唱的,每个节目都是精益求精,真情演绎,全体学员既是演员,又是工作人员,就像主持人王艳说的,大家享受的是在运作过程中加深彼此情谊,切磋艺术,激发潜能,彰显团队精神。
四是发挥班委自主自治管理作用,努力提升短频快培训效率。本期班计划六天,但掐头去尾,仅有不足五天。五天的班能够办出什么样子来?开始有不少同学都或多或少带着疑问。但值得骄傲的是,他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了著名小个子演员潘长江那句经典台词,“浓缩的都是精华”。他们以一当十,六天胜读十年书。
俗话说,早起三光、迟起三荒。为了给培训铺垫很好的沃土,早在培训班开班之前的三四天时间,培训部项目组就开始通过学员报名的名册,及早介入培训先期发动工作,发送培训预告函,为未曾谋面的学员建立一个心灵沟通的桥梁;选任班委组长,并逐个征求意见,确定合适骨干。为学员们报到日一见如故打好基础。依靠这种极富成效的班委会、班会、破冰及文体活动(简称“三板斧”),有效地促进了全班张弛有度、和谐向上优良班风的形成。
正像结业仪式上学员代表发言所说,破冰环节成效突出。在学员报到日的当晚,为让大家尽快消除陌生感,我们通过召开班委会统一思想,确定班级管理方式,尔后在富有特色的班会上,请班长代表班委发出了争创优秀培训班团队的倡议,为当晚破冰之夜划出靓丽轨迹;通过播放培训部以往承办其他优秀培训班团队的视屏回顾,大家开始激情燃烧,各组亮相形式新颖,团队目标各具特色,口号声此起彼伏,冲破了寂静校园的夜空。在击鼓传花游戏中,台上台下互动破冰,识人拷问居然没有难住任何人,不仅本组学员能够彼此相识,几乎每位“花落”同学都能认出其他组的同学。这是过去一般培训班都很难达到的效果。但,本期班学员做到了。
在课堂上,学员惜时如金。无论是合堂上课,还是单独上课,无论是专题教学,还是现场教学,确实做到了专时专用,与老师互动交流时,勤思考,敢发问,谦逊好学,彬彬有礼,特别是组织学员论坛进行结构化研讨时,扮演催化师、发言人和组长都像模像样,组织有力,追求效果,交流充分,观念转变,办法多多。
学习效率高的一种表现是,学习委员与各组的发言人利用业余时间(包括现场教学途中,晚间休息时间),在一天时间内,就将结构化研讨的分组专题成果汇总完善版初稿拿出来了,又经过班委组长骨干层审议通过。
学习效率高的另一个表现是,建立了班级QQ群,后又由学习委员蔡忠倡议建立了第三课堂微信,班委组长骨干群以及各组微信群,使培训研讨场所延伸为多渠道多方面,使班级管理建立了层级管理机制,各组也有了更多的沟通、布置班级工作机会,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
据学员们说,有的同志过去在单位常常要装扮几种面孔,在下级面前要端着,在上司面前要哈着,而在本期培训班,大家忽然感到释放开了,小组破冰活动和联欢晚会不断爆发“小宇宙”,活跃得不行,这是他们过去很少体验到的;同学们的思维活跃,探索精神,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在课间休息中、在现场教学的车程上,还表现在饭堂、在客房、在文体活动中。正如有的学员感慨的,被文干院“洗脑”了,并高兴地表示,回地方单位后也要把家里人也“洗洗脑”。
这次培训如果取得成功,关键还是中组部和文化部领导指导有方。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刘明超处长,能认真听取培训部负责人介绍培训工作的具体操作意见,并根据我院实际,同意对原培训计划所做的创新调整。特别是文化部人事司培训处杨仲怡处长,自始至终跟班,指导并帮助培训部项目组及时倾听学员意见,及时解决学员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受到学员好评。
.jpg)





供稿:培 训 部
时间: 201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