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今秋?
——文干院培训小记??
编者按
一个三天半的培训班,能给学员留下啥印象?(作者文中提及五天培训期包含报到半天和离院一天) 何况本次培训的标签就是政治宣讲会议(每人胸前都有一块会议代表证),何况这个班是200多人的大班,何况学员层次虽说都是文艺工作者,却差着行式,一线的当家花旦、歌舞演员,杂技魔术、吹啦弹唱、说学逗唱,编创、安保、文保、文图博,剧院、艺术研究院等等千差万别 ; 学员年龄跨度有隔代沟 ; 学员级别跨度从局级、总经理到普通演职人员 …… 囊括了文艺方方面面各行当。
答案是肯定的!印象诚如学员自我风趣比喻为足球的皮子,而通过文化部主办方和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承办方一针针缝合而为一个完整团队。诚如学员在满意度测评的意见和建议中所写 : 是一次专业上有收获,同业中有交流,听课中有感动的充电之旅 ! 亦如本文作者所说 : 收获知识、友谊和欢乐,才是本次培训的意义所在。时间还在,日久弥新。
读银芳同学文章,透露出了很多信息点。作为参与文化部千人系列大培训的一员,作为具有文学博士头衔、曾经是一个千人大单位的笔杆子,具备一付记者般洞察力的特别学员,在跨入学院大门的那一刻,特别是经过全班集体破冰有趣的活动之后,一份责任感和浓烈的学习欲望、参与欲望、融入欲望充盈心间,令其产生几许奇妙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带着这样的心境走入政治宣讲性的培训大班,住校封闭培训,甚至义无反顾放下心头对家中小女的牵挂投入学习 ; 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提问互动,课后延读深思,增强古籍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 ; 课余兴致浓浓地融入学员自发组织的书法兴趣活动,踏破铁鞋觅师踪,得来全不费功夫,亦师亦友在身边,逍遥自在求真经,培训快乐开心,同学感情笃厚,结业后还彼此牵挂不已,意味深长回味文干院难忘学习情景……她其实就是一位无名的优秀学员,而她也是全班学员的一个缩影。
一辆大车行驶在北京的九月里,带我们去城外的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培训。车窗外,排排景物频频往后闪退,湛蓝的天幕上,白云翻滚,竞绘着天上之姿,远处的池塘里,荷花虽然谢了,但褐色的荷盖兀自擎着,荷香犹在……很快,京城最美的季节便驱散了我心头对家中小女的牵挂,不禁对这次培训充满了期待:“文干院?接下来的几天会是什么样子呢?”?
汽车拐进了林校南路,停在一处僻静的院子里。绿树掩红楼,雀鸟争啁啾,正午的阳光穿过叶间的缝隙,打在石径上,摇曳着斑驳。大家“叽叽喳喳”下了车,偌大的报告厅内座次已排好,红桌子、红椅子、红桌牌,墨笔的名字瞪着眼睛,仿佛在说:“我的主人,快来吧,俺在这里恭候多时了!”外头摆了两张长桌,是为签到登记处,几位工作人员坐在后面有条不紊地为我们办理入住手续。宿舍已经分好了,大家只需按图索骥,领走培训材料即可。我心下想,经常办会,这次终于可以享受下开会的感觉啦! ?
活动安排得紧锣密鼓,稍事休息,大家就在报告厅集合了,文干院培训部刘瑞彪主任亲自上阵,担任班主任。瞧,他正举着话筒进行战前动员呢,信心十足地准备“Break ice”!他未语笑先行,亲切而富感染力,浑身透着精干劲儿,目光坚定,讲起话来也掷地有声,让人联想起战争年代的“最可爱的人”。大家的预感没错,后来才知道,刘老师是“老培训”了,带班经验丰富,确实是军人出身,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履历令我等肃然起敬。?
此次培训班全称为“文化部第七期文艺工作者培训班”,由文化部主办,人事司培训处和文干院培训部共同承办,旨在响应党中央号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学习和交流。这也是一次文化工作者的大轮训,和其它培训班相比,参训的200多个学员水平参差不齐,既有文化部下属各事业单位如国家图书馆、国家话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领导,也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但更多的是来自一线的文艺工作者。在文干院的培训史上,此种培训班估计是学员年龄差比较大,也比较接地气的一类。?
低头看看手中的会议手册,学员组队已经分好,共十组,组长和联络员名单已赫然在纸,日程安排、学员姓名、联系方式、早中晚餐、甚至连学院的wifi、医生的电话都有,再次体会到主承办方对这次活动重视的同时,阵阵暖流也涌上学员们的心头。?
只听刘老师一声令下,破冰行动开始了。组长和联络员们抢先出动,将各组人马拉出去,组织大家相互认识,选出代表队上台发言,展现自我,宣传本组。不大一会儿,大家就都准备好了,纷纷奔上讲台,有的说:“我们是一组,一组、一组,一马当先!”有的说:“我们是七组,七组、七组,欺负别组!”有的则说,我们是十组,口号是“十全十美”,争做优秀文艺工作者!随着一波儿又一波儿的学员登台,现场顿时成了沸腾的海洋,大家心中的距离感瞬间被打破。这厢说:“大家把背景放到内蒙的大草原上,有一匹骏马……那就是我,我叫马骏!”那边说:“我叫张倩竹,名字体现了父母对我外形和内在的双重要求……”还有个19岁的小姑娘,奶声奶气道:“听父母说,我生下来皱巴巴的,就给我取名叫美多,希望我多一点美丽。”大家“哄”地一下全笑了,冰雪彻底融化。我不禁在心中感叹,不愧是专业举办培训的地方,有组织、有方法,挖掘骨干力量深入到群众内部,通过发动群众来开展活动,不正是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生动写照么??
培训以雒树刚部长的精彩一讲为首讲,在文干院张旭院长的陪同下,一出场就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一部之长平时那么忙,突然来到我们身边,感觉很亲切。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雒部长传达了党和国家对新型文艺工作者的要求,介绍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具体工作。我洗耳恭听,希望部长能对我所从事的古籍工作有所关注。果然,在讲到可移动文物普查时,他说,初步统计,我国1912年以前的文献有5000万册,总的来说古籍普查的还是比较粗略。我一阵欣喜,部长掌握的数据正来自我们的工作,他说得对,虽然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以来,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古籍普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与国家文物局的可移动文物普查进行了对接,但总体来讲,还处于初步统计阶段。?
雒部长也提到了文化部系统对口支援边远地区工作,并以江西黎川和新疆哈密为例阐释“文化扶贫比较重要的是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的实践真知。80年代末期,许多搞绘画的知青下乡到黎川,在当地培养了一批油画人才,这就是当地的特色资源,如今黎川的绘画又和陶瓷业结合,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清代康熙年间,200多个苏州绣娘来到哈密,留下了苏绣技艺,也为文化扶贫提供了当地资源,二者的结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部长此讲引我思索良多,我所在的国家图书馆也涉及到援疆、援藏、援黎川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具体负责新疆、西藏两个古籍保护专项,文化部每次下发文件,经我馆业务处传达到我手中的时候,我都会看到关于黎川的相关通知,但因为和自己的工作无涉,少有关注,一直是闷头于新疆、西藏材料中。会后我搜集了黎川的相关资料,细读审思,对文化扶贫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援疆、援藏古籍保护工作中,我会更加自觉地开拓视野,学习好的工作方法,从当地挖掘有力资源,做到文化援助和当地实际有效集合。其实,新疆古籍保护工作也有很多特色之处,比如手工桑皮纸用纸,和西文古籍类似的装帧形式,突破了“纸寿千年”之限的吐鲁番文书类古籍,以及处于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交汇之处的二三十种琳琅满目的语言文字……带来难题的同时,也是“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文化宝库。中国存世的藏文古籍总数约在百万函以上,其中约三分之二收藏在西藏,除公藏单位外,点缀在雪域高原千山万水间的寺院中藏有大量古籍,内容除宗教外,更是百科全书式的,还有,当地奇异的狼毒草纸竟然不生虫子……习总书记说:“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怎么个“活”法,在具体工作中,值得我们每一个古籍保护工作者去深入探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雒部长谈了自己的看法,并解读习总书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经典论述。他说,我们在文化传承中要有警惕,也要接地气,云南有名的“三把火”将不少文化遗产毁于一旦,文博机构、图书馆办展览时,要注意发挥公共教育功能,不能把文博机构办成仓库,要让群众愿意进,使文化遗产活于民间。?
雒部长的讲课内容很丰富,针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他讲了文化部此项工作从上至下的通盘考虑,强调市、县、乡均有观照。举例来讲,他说, 2016年全国要完成1万个村的文化建设,乡镇文化站的场地标准是不能少于300平方米……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的婆婆家在江南小镇上,和我的老家豫东南农村相比,当地的文化建设推行得相对较早,四年前探亲时就看到当地建成了完善的乡镇文化广场。以前每次回去,当地村民白天在厂里干活,晚上大都聚集在茶馆打麻将。文化广场建成后,晚上成了村里一景,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有了变化,更多人选择了较为健康的文体活动。两年前,文化站也建到了我的家乡,那年回家过年,我妈高兴地说:“咱村也有场地和健身器材了,镇政府门口那块空地建成文化广场了,晚上我们可以跳广场舞喽!”我为家乡的变化感到欣喜,也真切体会到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效和速度。?
培训课安排得很多样,文化部丁伟副部长、中央党校刘莹珠副教授也来给学员们上课了。丁部长分管文化联络工作,讲课也倾向于此,深入浅出,大家收获良多。刘莹珠老师则主要阐述党章,有留德经历的她,对马恩思想的挖掘比较深刻。除此之外,学院还安排了视屏播放课——“闫肃先生事迹报告会”。视频中,领导、同事、家人、朋友等讲了各自眼中的闫肃先生,有宏观、有微观,有大事、更有小事,在他们的讲述中,站在远处的闫肃先生立体、生动地走进了学员的内心。朱迅等演讲团成员深情的吟诵唤起了大家对《风,请你告诉我》、《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等经典作品的回味,也使大家再次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在老艺术家如椽大笔下散发出的璀璨光彩,感动的情绪在学员们的心中发酵、膨胀,化作夺眶而出的眼泪。真正的文艺创作、走心的作品就是这么动人!
培训的最后一课由姜昆老师来讲,在文干院周庆富书记亲自护送下,脚部严重骨折第九天的姜昆老师坐着轮椅出现在报告厅的时候,人群一阵哗然,人们被艺术家无声的坚守所打动。作为一名相声界的演员,姜昆先生口才甚是了得,讲课方式诙谐幽默,他谈了对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认识,强调好的作品应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兴之所至,他还吟诵起《诗经·伐檀》等经典诗篇,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随后的互动环节里,许多学员主动起立向姜昆老师提问,我也自告奋勇提了一个问题,表达对他带痛讲课的敬意,就其讲述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问题,交流对国图古籍保护工作的看法。事后我想,这个问题未必不好,但提得不太合适,如果在部长讲课期间能有这样一个环节,放到彼处和领导交流会更好一些,古籍毕竟是小众,姜昆老师的职业离我们这个行业相对也比较远。?
文干院的学习不仅限于课堂,由于大多数学员都住校,课余生活也很多姿多彩。在班主任的倡议下,大家自发组成了兴趣小组,有书法绘画组、朗诵表演组、歌曲演唱组、乒乓球、篮球、健步走健身组等。对于这些活动,学院全力支持,不仅提供各种工具,还开放了书吧、特批了书画室等活动场地。有这方面特长的学员则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给大家进行业务指导。我喜欢书法,但仅限于自我摸索,苦于无高人指点,趁此机会,也去写了几张大字。素日的京城,生活节奏很快,难得有此雅兴。此时此刻,宽敞明亮的书画室里,大家心平气和,泼墨挥洒,是学习,也是消遣。在免费又专业的书法老师逐字点评指导下,众人更觉受益匪浅。中间某晚是活动的高潮。此一晚,乒乓球友们展开了决战,各种文艺小组举行了汇演。活动室里,和着音乐,学员们跳起了芭蕾舞,独唱演员们引吭高歌,合唱队的歌声传出很远……为便于讨论,也为日后的工作中能够继续交流和讨论,大家还自发建了一个微信群。?
培训结束的最后半天是分组讨论时间,文化部人事司和学院高度重视,专门派人到各组记录、拍照。学员们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热烈讨论,对文化工作的热爱,使得大家的共同语言特别多。以我所在的第十组为例,有的学员还提前准备好了发言稿。在这里,大家联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迸射出思想的火花。说到文创用品时,来自故宫的一位学员还现场展示了手臂上戴的故宫文创——一条护袖,指着款式和花纹陈述自己的设想。中国美术馆的一位学员是一位母亲,除了工作,她还说到了文化食粮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苦恼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文艺乱象中孩子精神食粮的缺乏。我们几位来自图书馆的学员恰好坐在一起,为大家介绍图书馆工作多样性的同时,也各自谈了在工作中的收获。?
秋高气爽的日子,远处的庄稼地里,农人们在忙着收获。大家也在文干院忙碌着,收获知识、友谊和欢乐,不知不觉间,五天就悄悄溜走了。李白有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于我等心有戚戚焉!?
培训结束已有不少日子,但因此结缘的微信群中,大家还回味着。有人会冒泡说:“这个时间,文干院该吃饭了,想念那里的饭菜。”有人说:“这个点,是文干院的学习时间。”亦有人跑来大喊:“文干院的文体活动时间到了!”还有学员义务用相机把培训的点滴收集在一起,做成视频与大家分享。有一天,我在学院学习时认识的同桌突然发来了几张我给姜昆老师提问时的照片。原来,趁我不注意,她用手机摄下了那一幕。学员们自动变成了摄像机,将这些特定的时刻不断地循环、倒带、播放……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觉得,时间它还在。我想,这就是培训的意义。??
供稿: 七期学员赵银芳? (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
时间:2016-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