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者培训班班主任工作随笔
三月的校园,樱花烂漫。文化部第十七期文艺工作者培训班也在春之声中落下了帷幕。3月10日200多名学员突然一下子离开了学院,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心里一下子觉着空落落的感觉,因为在这为期一周培训中,和着春天的脚步,学员们每天都在发生着感人故事,自己也无时无刻不受着莫大的感动,与学员的确有些难舍难分了。回忆起来,学员与我自己都有很多个想不到。
学员方面,有三个没想到:
3月12日,已是结业后的第三天了,七组的学员在反映研讨情况时,分享了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几位部领导的授课如此精彩,学员感觉还没有听够就下课了;二是没想到,中央党校李媛媛老师把党课也能讲得如此生动,趣味性十足且贴近生活;三是没想到,面对一个200人规模的大班,以班主任为中心的培训管理团队居然能做得有条不紊且风生水起,很短时间内就激发了大家的活力和热情,以至于培训结束回到单位后,一些学员即开始业务对接,深化交流合作。有些年纪比较大的学员也被这种培训氛围所感染,发出这样的感慨:“本以为自己是一潭静水,没想到却泛起了波澜。”“我们好像也正年轻。”
作为带班班主任,也有三个没想到:
一是没想到学员的培训参与度如此之高,反映评价充满正能量。许多学员反映,这么多年来参加类似的培训学习很多,但是这一次来参加第17期文艺工作者培训班,感觉课程设置特别好,授课解渴给力提气儿,而且班级组织有章法,学习气氛好,班风正,赶学先进蔚然成风。学员一组组长、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明文军在小组专题研讨会上说:“这五天,我们这个组真的很优秀!我们用四天的课后时间出了两期手机学习简报,这跟每个人热情积极参与都有关系,体现了大家的精彩劳动和付出”。同时,明文军还说,自己以学员身份,真切体验感受到了主承办方对培训班的特别用心,并评价这个班的班风是“和谐、严谨、活泼、精彩”,认为这样的培训确实达到目的了。
二是没想到创新增设及时集中分享课程活动,学员感到收获多多。在一周的培训中,学院每天都有一个亮眼景观非常吸引人:每天傍晚前后,学院的大教室、走廊中、空中花园、藤萝花架下、水溪边、柳树下会出现一群群学习的人们,他们就是17期文艺班的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按照班主任与班委设计开展了及时集中分享培训课程活动,组员敞开心扉,热情交流,畅谈刚刚参加白天学习的体会感受,就像头脑风暴,往往引起强烈共鸣。学员纷纷反映这种创新做法实实在在地取得了1+1>2的效果。
三是没想到创新分组设定主题集中研讨的方式,颇受学员欢迎。以一组为例。组长明文军的主持具有代表性:过去研讨时发言是按顺序来,现在是不搞每个人过关,每组研讨主题由小组学员围绕培训大主题,结合个人工作及思考,通过集思广益、充分酝酿而提出,所以更有感而发,增强了针对性。一组学员王海帆说:“我有两个问题,也是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大家是对话嘛,真诚才有意思,不回避现实矛盾,直面问题开诚布公”。由于主题集中,学员讨论起来有的放矢,思想碰撞,火花频闪。许多学员感慨到:结业前的分组设定主题集中研讨,一改以往人人过关漫谈式的研讨发言,各组紧紧围绕给自己量身定做的小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从训后各组反馈回来的研讨成果信息看,已经起到引导学员树立问题导向并深化思路对策研讨的效果,研讨会形成了人人奉献爱心的氛围,学员共议文化发展,共研工作难点,共商破解办法,每个学员都感到有不同程度的受益。
班主任感悟:
以上的几个没想到足以表明:培训工作无止境,培训创新永远在路上,而爱心与感情的投入则是确保培训实现提质增效的关键。像小提琴老师教育学生时常常会说的话一样:你拉得都对,但不够好,因为这个世界是有温度的。任何一个项目、一部作品、一份工作,只有在技巧之外投入感情,工作成效才会产生灵动感,才会富有生气。我们每个人手里的工作,都是自己的作品。事实上,再有创新意义的事情,落实到平日中也总是琐碎、重复和辛苦的。其实,培训工作更是如此,变化的是千千万万学员车水马龙穿梭于校园,不变的就是那几位班主任和培训师,如何让学员们每次都能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回,带着责任来带着信心回,带着感情来带着友谊回,是班主任必须思考的事儿。
培训天地广阔,爱者大有可为。衷心祝福接下来的文艺工作者培训班一期更比一期好!
(本文是由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培训部主任刘瑞彪根据个人带班的经历体会所作的撰述)
时间:201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