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得学员认可的张弛有度培训实践活动新探索
2017年11月01日

深得学员认可的张弛有度培训实践活动新探索

——文化部第32期文艺工作者培训班侧记

 

“这世上的事,往往严格和松懈都不难,难的正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度。子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一直是我对为人处事的最高向往。没想到而今会看到一次培训有此风格。

当然,还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精神和事迹相结合的培训方法。”这是学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经营开发部郑依依在培训体会中的一段深情感慨。

10月9日至13日,文化部第32期文艺工作者培训班在我院成功举办。学员们普遍感到,这是一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心情愉快,学习顺利,达到学习效果的培训班。

从培训的组织过程环节上看,每一步都引起学员极大兴趣,并全身心投入,许多学员用“兴奋又渴望”,“意外的惊喜”,“既有军事化般的要求,又有很人性化的手段帮助学员们互相认识,促进学习成效提高”,“感觉这是一期超越ef英孚学习式的培训班”, “在一周时间中熟悉起来的‘大家庭’,一起接受这次心灵的涤荡、艺术的感染、精神的滋养和冥想”, “‘破冰’后彼此很快就能熟悉,没有心里负担,可以畅所欲言,以高效率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来表达对培训的深刻感悟。从学员交流和心得体会中梳理大家对于本期培训班的组织管理方面的反馈意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班前的前奏,未雨绸缪,为营造优秀团队氛围齐步走学习境界打牢基础

学员中国文化报记者李月说:“为了保障所有学员入校后能够很快融入这个大家庭,顺利而愉快地度过一周的培训生活,在班主任老师组织、带领下,各班委成员、小组联络员克服陌生人之间电话联系常常遇到的怕受骗、怕消耗电话费等种种障碍因素,利用假期时间与本组学员建立联系,将培训前需要了解的信息及注意事项提早发给大家。十个小组均在入校前建立了自己的微信组群,共同分享培训信息,这也为此次培训班开了一个好头。”

许多学员说,没有想到,报到日的下午,一个200多人的培训班,居然几乎满员聚集到文干院报告厅,就像军队吹响的集结号,大家齐刷刷集合了,原来这里渗透了“号手”——班委委员、各组联络员的心血,他们牺牲了国庆、中秋双节休假时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吹响“集结号”了。应该向这些不拿学院一分钱的文化志愿者们致敬!正是“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开场培训为成功培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班会的动员,誓师的效果,以德为先,让学员心心相印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蹈中心演员付杨在体会中动情的说,“为期5天的培训班。先是破冰课,《八项规定》、《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三转变、三促进》,班级小游戏及有形式的介绍自己等等方式方法来凝聚班级班风,记得我在ef英孚学习都没有这样活跃、激情、聚气和课余回味交流的效果。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综合编辑室主任许海燕说:“组织者文干院付出巨大努力,对本次培训进行组织和策划。他们不但请来了高层次的老师为大家授课,精心安排大家的饮食与住宿,还策划了很多活动来促进大家的互动与交流,增强学员之间的凝聚力。比如,报到之后的班会上,班主任老师对大家进行了慷慨激昂的动员,瞬间就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在随后的破冰环节里,各组学员迅速消除了陌生感,彼此熟悉起来;而在才艺展示环节,尽管由于时间有限,每人只有一分钟时间,但是依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大家大开眼界:原来班里卧虎藏龙,人才济济!而这些都是以前的培训中难得一见的。不但如此,班里还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既丰富了大家的培训生活,也为志同道合者进行深度的交流搭建了平台。”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唐建军说:“培训班上,我担任第七小组组长,在班主任指导下,在刘霞副组长和翁国庆联络员协助下,小组各项活动顺利完成。整个培训,收获颇多,感触颇深,体会颇切。首节破冰课可谓别开生面。短短一个小时,班委会、小组迅速成立,各种联系平台迅速建立,培训班的背景、内容、师资、要求诸多内容悉数呈现,简洁高效,又欢快温馨,体现了组织方很高的办班经验和水平,深得学员好评。”

故宫博物院科研处专业人员黄斐说:“别开生面的破冰活动。较平日一板一眼的开班仪式相比,此次培训班的破冰活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报到日别开生面的介绍,辅以生动活泼的游戏环节,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来自文化部下属的各单位同学很快融入到这一大家庭中。作为一名经常参与举办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深觉这种崭新的活动形式值得肯定和借鉴。”

三、打造课余空间,整合学员优势资源,让培训效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文化部机关服务局主任科员刘君用“两化”表达了对这次培训的深刻感悟:“学习形式多样化、新颖化。本次培训学习形式多样、新颖,破冰环节的学员展示、兴趣小组的爱好交流、15分钟的课后心得分享、集体学习中思想碰撞后的智慧凝聚等一系列创新培训模式,使得整个培训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形成了浓郁的快乐学习氛围。”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赵艳红说:“这次学习让我意识到,培训不再是形式主义,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新颖,通过专题教学、互动教学、经验分享等方式,大家积极参与,无论职位高低、年龄大小,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带动了对本职工作的深入思考。”

比如,“振奋精神的课前早读” 学员黄斐说,除别开生面的破冰活动外,“课前早读是此期培训班的第二亮点,仿佛重新回到校园,朗朗读书声让状态各异的学员迅速进入专注、认真的学习氛围中。”

故宫博物院经营管理处处长杨晓波说,“一周的学习,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本来想从激情四射,工作超负荷,活动、会议、出差不间歇的工作岗位上,到偏远安静的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静静的学习,充充电,补补觉……没想到第一天的班会,就被班主任老师的激情‘破冰’演讲所感染。每天早晨,刘老师引领的晨读,声声入耳、入心、入身,也引起对工作的联想和指导。”

文化部离退中心曹桂华说:“首先,大家的培训态度都非常端正,所有人都从开始坚持到了结束。期间没有电话干扰,没有交头接耳。有的是认真听课、积极研讨,其乐融融。其次,此次培训的内容安排至为紧凑,每天早上9:00至下午5:00,除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其他的时间都在听课或者讨论。第三,培训形式非常独特,班级破冰、五分钟“晨读”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纪东歌说,“无论在课上课下都为我们营造积极而又轻松的氛围。在来之前,我本以为来听课的可能会是一些空话,然而通过几天的学习,我一刻都没有感到枯燥乏味,感受到的是满满‘干货’,让我的认识得到刷新,心灵受到震撼。”

中国艺术研究院教务处讲师谢岩说:“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一周学习不知不觉进入尾声。这次学习总结起来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严肃,紧张,活泼’。说到活泼,新颖的课堂组织,多样的学习形式和丰富的课余生活,使学员们迅速由陌生到熟悉,无缝融合在一起,立刻进入到学习状态。总之,这次学习收获很大,感慨良多,思虑起伏却又难以尽述。留待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实践,融会贯通,不忘始终,砥砺前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秘书姜满说,“这次文化部系统内文艺工作者的学习培训,和其它培训完全不一样,参训的200多个学员既有文化部下属各事业单位的部门领导,也有各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还有来自一线的文艺演出工作者。大家相聚在文干院就像一个大家庭,一起认真学习,一起快乐生活,为便于大家相互认识和今后学习中能够继续交流和讨论,我们建了各组的微信群。白天我们专心学习,晚上为丰富课余生活,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刘老师积极提倡大家组建各种兴趣小组,有书法绘画组、遛娃组、乒乓球活动组、篮球组等,还提供了各种场地和工具,而有这些方面特长的学员则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主动给大家进行业务指导,最后班委还组织了文体活动、才艺展示和兴趣展演,加深了学员的彼此感情。”

国家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主任王磊说:“培训组织形式生动活泼。培训时间短暂,内容紧凑,但并没有因此而使培训变得枯燥。破冰活动促使大家在短时间内相互了解和熟悉,迅速成立的兴趣小组和学院提供的场地设施为学员间在课余开展活动和交流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无疑对促进学员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起到了很大帮助。感慨之余,静心思考,通过亲身参与各项培训活动,我也真切感受到此次培训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部机关服务局处长贾瑞林说:“和以往培训有一样的地方,5天的学习依然感觉短暂,却收获和拓展了文化文艺视野、学习和思考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理解了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完成了集中学习、交流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的规定动作,但这次培训班从班风建设、团队协作、业余活动、内容设置等方面形式多样,有着耳目一新的创新。尤其是班风建设让大家在学习氛围方面呈现出紧张之余的活泼。让自己从工作状态转向学习状态,让自己从职务状态转向学员状态,从家庭生活转向集体生活是全身投入到短暂紧张有序的学习中的关键。一是时刻牢记自己的学员身份,出入课堂、餐厅,课后散步佩戴学员证,与大家交流做到关心、热心,虚心请教。学员们专注认真的朗朗晨读把我们拉到了上学时期。二是融入集体生活,短短的五天,我们大家一起吃饭,一起散步,一起学习,一起参与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一起在美丽的秋天里留影,一起记录精彩瞬间。彰显的不是个性,是平等、参与、包容、友爱。三是暂时放下工作,无论在工作上多么的繁忙,5天里我们需要沉下心来,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上课关闭手机,思维紧紧围绕课堂安排运转,有效利用黄金十五分钟的快乐、体会的分享进行交流。这些天,我看到的是课堂学习整齐有序,课后相处温暖和谐,兴趣活动参与积极,交流谈论畅所欲言。大家都表示,这样的学习氛围不再是枯燥,能非常有效的保证学习效果”

供稿:培训部

2017年10月15日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