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共识锤炼本领,赋能一院三址高质量发展”——国家大剧院在我院举办中青年骨干人才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
“凝聚共识锤炼本领,赋能一院三址高质量发展”——国家大剧院在我院举办中青年骨干人才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
夏末秋初,学意正浓。日前,国家大剧院2025年度中青年骨干人才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剧院各部门科组长、高级主管共62人参加培训。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马峰参加开班仪式,国家大剧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赵海英作培训动员讲话,为广大中青年干部指明学习方向、提出殷切期望。
.jpg)
赵海英同志在讲话中强调,中青年干部要筑牢理论根基,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不断提升“七种能力”;要锤炼过硬本领,心怀“国之大者”,坚持问题导向和求解思维,梳理业务堵点和管理困惑,坚决扛起“一院三址”新发展格局下的光荣使命;更要激发创新动能,主动识变应变,加强交流碰撞,成为剧院改革创新事业“排头兵”和“活力源”。
.jpg)
本次培训以“履职能力提升”为主题,紧密结合剧院发展实际与人才成长需求,围绕剧院品牌建设策略、青年干部能力提升、文旅经济热点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等多个模块展开专题教学,同时利用学院特色的新文旅体验中心进行现场教学,课程内容既有剧院管理、文旅消费、科技创新的业务思维拓展,又有领导能力、沟通协调的干部能力提升,使大家在系统学习中深化使命担当,在躬身研学中锻造能力本领。
培训精彩瞬间
.jpg)
本次培训在课程设计上颇具匠心。除了理论授课与案例互动,还特别组织学员赴裕禄讲堂,通过观看丰富的史料、图片和“隔空对话”的沉浸式互动,大家深刻感悟到中青年干部应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和焦裕禄同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共产党人优秀品格深度契合。此外,在学习组织上首次将学员跨部门混编分组,通过分组选派代表主持课程并开展研讨交流,既让学员沉浸式融入课堂教学,又打破了部门界限分享所获,推动不同岗位、不同院址的学员碰撞创新火花、提升业务能力。
.jpg)
学员普遍反映,此次培训内容主题性强、学习形式多样、组织管理严格,既贴近剧院业务实际,又有视野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切实收获了“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学习成果。大家一致表示,将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坚决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剧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jpg)
学员听课分享
管弦乐团孙雅菲:
林宏鸣教授《擢升剧院品牌影响力的左右手攻略》这堂课,既有他对文化政策方面的理解和分析,也有他职业生涯中有关运营和管理的经验分享。提出“左手内容,右手市场”观点,强调市场、观众、节目内容、运营机制、传播营销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创意营销八种方法,引发共鸣与思考,帮助我们以更宏观、全局的视角在文化演出事业上走得更稳、更长远。
艺术中心技术管理部苑晨曦:
甘久航老师讲授的思享课程《提高干部“七种能力”》,生动有趣,实战性强。通过工作坊方式,将头脑风暴法、团队列名法、鱼骨分析法等投入实操演练,让每一个小组从明确问题、到分析原因,再到找到对策,集体解决一项问题,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无论是零失误保障一场顶级演出,还是临场处理突发状况,背后依靠的正是这“七种能力”的综合支撑。
舞台技术部朱耀宇:
魏翔教授讲授的《宏观经济发展与文旅响应》,以经济学理论为脉络,串联宏观经济大局与微观实践案例,深入浅出解析经济与地理、文化的内在关联——从“胡焕庸线”背后地理格局对经济分布的影响,到“星巴克与房价关系”中消费场景与资产价值的联动,再到“意大利后福特制”里产业模式与区域经济特色的适配。课程内容翔实、见解深刻,有效拓宽了认知边界,提升了辩证分析问题能力。
办公室李宗積:
刘志伟教授的《团队建设与沟通》课程是一次党性品格的淬炼。课程内容从方法、内容、人品3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有效沟通和团队建设的思路,并通过具体案例印证观点,观点鲜明、数据详实,既有理论指引、又有实践指导,对于我们提高思维层次,提升履职能力非常有帮助,相信很多我们实际工作中的瓶颈难题,都能从中找到破解之法。
品牌推广中心陈晓阳:
韩晗副主任《各类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多种应用》课程,明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定义、功能与应用方法,并结合报告、方案撰写及文生图、编程等案例,展现 AI 提升效率、落地创意的价值,同时引发对 AI 颠覆领域的思考,让我们更加期待“AI+”与表演艺术的融合,见证 AI 推动艺术变革。
供稿:国家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