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弘业 以文培元 以文立心 以文铸魂
2021年12月23日

 以文弘业 以文培元 以文立心 以文铸魂

 

编者按: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担负新的使命任务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让广大文艺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振奋。本版约请文代会、作代会部分与会代表,请他们结合自我艺术实践,畅谈学习体会。

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王晓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文艺思想又一次全面、深刻的系统论述,听后倍感振奋,深受启发!总书记的讲话娓娓道来,语重心长,对文艺工作提出了五个希望,这是五点殷切希望,更是五项严格要求。这些希望和要求,既有在观念层面上的论述,也有对创作价值观的阐明,还有对管理工作的具体指导,体现了总书记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关口,对文艺事业的重视和对文艺工作者的信任。

总书记讲的很多话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如“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面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等等,实在难以悉数。

我们的创作工作是具体实在的,我们国家的重大文化任务又是在许多具体实在的创作工作中逐渐体现、逐渐完成的,所以总书记对我们的希望应该成为我们自己的主动自觉的自我要求并深入我们的思想情感、创作意识中。今年年初,我受邀为山西省导演话剧《右玉》,这是一个以右玉植树为表现对象的现实题材创作。站在右玉的山顶上瞭望一眼看不到边的茂密树林,难以想象这里几十年前还是寸草不生的一片荒漠,更难以想象的是方圆几十万亩树林的每一个树坑里平均种过14棵树,在这样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右玉的人民坚持种树,种了死、死了种,种了再死、死了再种,这里体现了人民顽强的生命力,也体现了人民期望战胜贫穷、过好日子的基本愿望,而从1949年第一任县委书记开始,一任任书记摸索、试错、总结、坚持,从没有想过自己的个人得失,更不会在意自己任上的“政绩”,这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总书记说“右玉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表现这种人民的顽强,表现这种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大概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要求的“坚守人民的立场,书写人民生生不息的史诗”。

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而“守正创新”也正是我为中国歌剧舞剧院导演歌剧《江姐》(2021版)时始终不忘、刻意追求的导演准则,这样的导演准则使得歌剧《江姐》这个久演不衰、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在现代舞台艺术语汇中获得了新鲜的艺术美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染,也获得了包括前辈师长和青年观众的共同喜爱。

总书记在讲话中还说道:“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这对我们的创作现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可以说一语中的。总书记在讲话的最后还强调指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这不仅是对艺术工作培养人才、尊重人才提出的希望,更是对年轻的文艺工作者的一份鼓舞和激励……总书记说的很多话,其实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所想、所感、所努力践行的,总书记与文艺工作者心心相通,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讲话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总书记的讲话又将文艺工作面临的这些问题从文化战略的层面上、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上、从先进文艺理论体系建构的意义上,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和精准形象的表达,醍醐灌顶,振聋发聩,鞭策我们担负起民族责任、时代责任和文化责任,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们唯有做好我们应该做好的工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满怀温情地研究与书写祖国的历史

卜  键

我是一个文史学者,曾有较长一段时间在国家清史办和清史编纂委员会工作,深知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视,以及对于清史纂修的关注与关怀,铭记在心,温暖在心。2014年5月4日,他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讲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说得真是太好了,形象而生动地阐述了社会现实与历史、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传统、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再一次强调了阅读历史、认知历史,尤其是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史的重要性,振聋发聩。总书记所提希望的第一条,就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这是对全国的作家和文艺工作者说的,在我看来,也是史学研究和历史书写提出的新要求,对清史纂修提出了编撰方向和衡量标准,应该认真学习领悟,落实在拣选史料、写稿、审稿的全过程中。

对于以什么样的态度从事历史研究与书写,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争论,有的认为应持论冷峻,有的认为应投注感情。傅斯年声称“史学就是史料学”,虽有精到之处,却也失之偏狭固执,可至今仍有着较大影响;而钱穆先生论治史,倡导要对祖国的历史怀有敬重和温情,我个人倾向于后者。这次总书记的讲话中,提出:“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大哉斯言!其也为我们的历史研究与著述,尤其是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大清史的编纂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标准,那就是不光要做到史料扎实、记述准确,还要投注感情,要有热情和深情;不光是准确地述说清王朝的历史,记录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渗透、窃据、掠夺与侵占,也要讴歌那些为国献身和尽力的仁人志士。

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曾昭娟

再次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让我倍感振奋和温暖。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总书记的讲话总是能够讲到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心坎里,总是能讲到文艺工作的核心上,我想与会的其他代表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学习总书记讲话中的三点感受:

总书记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回想起我还在汉沽评剧团的时候,一年365天,我个人大概要演150场戏,演出强度非常大,剧团经常在乡村的大棚里演出,尤其冬季寒风刺骨,演唱时呼出的哈气都能令睫毛结冰,但为了把最美的舞台形象展示给观众,我总是穿着单薄的戏衣上场,很多时候四肢冻麻木了,身段使不出来,我还发明了“曾式保温法”——把塑料布紧紧地包在腿上,把塑料袋套在脚上,然后再穿上戏衣、彩鞋,既保暖,又能保证身段好看。我乐此不疲地循环着我的演出状态。同事们不止一次跟我说:“昭娟,这穷乡僻壤、鸟不搭窝的地方,老乡们三年五载看不上一回戏,多穿点也没关系,不会影响舞台形象,干吗非把自己苦成这样?”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心疼我,但我想不管是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还是在穷乡僻壤的土台子,舞台就是舞台,当演员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怠慢舞台,怠慢观众。我始终知道,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为了谁,我属于谁,在我心里,舞台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观众永远是我的衣食父母。我对舞台始终敬畏如初,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在艺术上的成熟而有丝毫懈怠。一直到今天,每一次大幕拉开,都是我的朝圣之旅。

总书记在第三点希望中提到,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我想这正是我们这一代戏曲人的使命和担当。紧跟时代,坚持高质量发展,创作精品剧目是新世纪以来天津评剧院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目标,我们的传承剧目有《赵锦堂》,新创剧目有《红高粱》《寄印传奇》。《赵锦棠》是从传统剧目《朱痕记》改编而来,对这样一个经久不衰的花派传统剧目,从舞台到表演,特别是在文本上也做了很大改动。用编剧梁波的话说,就是“捋顺情节、剪出支脉、保留精华、深化人物”。在表演当中,我邀请京剧、昆曲老师编排设计动作,将京昆表演中具有技术含量的程式化形体动作与评剧生活化的动作相糅合,融入了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对唱法也做了一些调整,以刚柔并济、富于变化的演唱展现人物内心的曲折感受。特别是今年我们为建党百年精心筹划,集结全国一流的创作力量,坚持高质量高水准的创作水平,推出了《革命家庭》,一经演出,获得广泛好评,这部作品改编自陶承的自传小说《我的一家》,既对文本改编充分戏曲化,也对舞台表演充分本体化,从而使得多媒体技术与演员的表演有机融合,虚实相生,将革命场景、战争场面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我们坚持将传统艺术结合新时代特色,以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向百年光辉历程献礼,用艺术的力量唤醒观众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向观众宣示新时代的艺术表达。评剧的守正创新,我想《革命家庭》《赵锦棠》的探索是科学的,我们是用生活的积累、用时代的审美来激活所有的程式化动作,这样的作品才能具有生命力。这是一次提升评剧艺术品格的有益尝试,也给我留下了很多启发与经验。未来,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精益求精,让精品成为经典,向新的文艺高峰出发。毕竟,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

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我也很有感慨,《革命家庭》我担纲主演,这个剧目戏份足,唱腔多,表演虐心,一场演下来都让人疲惫不堪。2020年天津评剧院面临着疫情给演出市场带来的重创,《革命家庭》是一个多媒体交汇融合的大型史诗般品质的现代戏,为了剧院收入,保障大家的利益,节约成本,我坚持一天安排两场演出,将排练、合成、演出压缩到一天,一进剧场就从早上忙到次日凌晨时分,每一场演出都是我领衔,并且我坚持满宫满调,一点不打折扣,特别是好几处方承的“跪步”,因为《革命家庭》的舞台地面是一层薄薄的颗粒性极强的防滑地毡,所以每每剧中方承扑通跪下时,我的膝盖就如刀挫一样疼痛,因为剧中方承穿的是旗袍,膝盖本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拳头大的血痂结了掉,掉了结……没完没了,有好几次,演到晚上那场或者是碰到天气不好,我腿上的钢钉隐隐作痛,几乎不能动弹,但是只要站在聚光灯下,我就满血复活和人物复合在一起,以我之身,塑她之魂。评剧艺术是我的信仰,为了心里的信仰,我可以粉身碎骨。今年是我从艺四十年,这一生,我和评剧事业魂梦相系,血肉相连,最美的时光都在舞台上,最深情的时光还是在舞台上,我想,对于我来说,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我对评剧的赤诚,融化到我的作品里,绽放在舞台上,将评剧艺术带到新的境界,也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

文艺要为时代立心立魂

韩子勇

文艺工作是立心立魂的工作,文艺工作者自身首先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心系时代、人民和祖国,以人民之心为心、以民族之魂为魂,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路奋力争先,才能无愧这个称号、无愧这个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语重心长,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要求和希望,这是总书记对文艺队伍建设、文艺工作者素质要求的新思考。五点希望抓住了要害、本质,有针对性和战略性,是适应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远大目标而提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心系时代,坚守人民立场,谱写人民史诗。文艺工作者心之所系、魂之所牵、站什么立场、为什么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是根本性、主体性问题。人民性是党领导文艺事业的本质属性,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原则,要始终有这样的自觉,化小我于民族大我,融己心为人民之心,怀国之大者,树时代神魂,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主体性建设,修身立命、自我升华,担负文艺复兴的大任。

近五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在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编撰十卷本新时代文化艺术思想文库,撰写了《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论纲》,组织文艺高峰问题研讨,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成立新时代文艺思想研究中心,组织中华文化基因考察和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研究、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建设,推出《百年党史与革命文艺》《不忘初心和文艺工作者的使命》等重头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教育也是重点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根铸魂、加强美育的要求,正本清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真正把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接班人放在教育工作首位。此外,在非遗保护、文化智库、文化交流、工艺美术等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始终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对标对表新时代,潜心用力做有质量、打基础、立长远、有影响的工作,保持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今年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70周年,我们要牢记毛泽东主席为我院题写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院训,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刘向东

再次有机会在作代会上当面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听掌声就知道,大家都激动,更为感动。我感动于总书记深切的家国情怀,和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悉心体认、高度自觉、高度重视,和他对文艺、文学工作者的贴心贴肺的关怀、嘱托。

这两天我一直在回想。我在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关切,加上今天,有许多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包括文艺、文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事。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我一直在想,文化自信是需要本钱的,文学创造也是需要本钱的。像我这样的作家,文化底子不好,该读书的时候没书读,走向社会就身处社会的历史性大变局之中,社会变化太快了,太猛烈了,我们从乡土农业社会,经过半机械化、信息化,嗖地一下到了数字化、城市化,几十年经历了数千年没有过的多种社会形态,似乎来不及观察、凝视,来不及思索。现在我们知道1978年是重要的一年,那年我17岁,参加工作,开始写作,可是过了很久我才明白,那一年,一个会议,一个社论,竟然改变着我们的命运,那是时间的奇迹,命运的奇迹,一个古老国度的奇迹。因此我深深感佩我的前辈作家和许多年轻作家,比我敏感,比我善于捕捉和书写。

记得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诗刊》上读到我们河北诗人前辈张学梦的一首《中国世纪》,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宿命和逻辑也属于我们,这个世纪是中国世纪,新世纪的曙光,正哗哗倾泻在中国大地上。我知道忧患的深刻贵如金玉,但我有理由让思维这样闪光,新世纪的光环选择了中国,新世纪的机遇也选择了中国,中国精神,蓓蕾初放,灿灿金黄,郁郁芬芳。亿万人民的意愿和精英们的选择,决定了中国的复兴,中国的富强。世界睁大眼睛注视着中国,中国在前进,中国在孕育,中国在变革,中国在生长!我无法冷却自己的激昂,我有理由为当下和未来歌唱,新世纪是中国世纪,新世纪将成为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我们将与一切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共同谱写现代文明新的篇章,透过忧患的智慧,透过未来学的视野,未来前景,是如此清晰和明朗,不论经历多少困难和风险,不论付出多少困难和牺牲,必将灿烂于地球村的广场。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贡献,必将铸造中国世纪的柱石,参与支撑,存在和美好地存在:人类共同的信仰!——诗人张学梦这种感应时代风云的能力、表达力和命名能力,真是了不起,这才是作家式的文化自信。

我自己,尽管力有不逮,但经过持续学习,多少还有些心得。按我的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一直都是活的传统,尤其近代,有与世界接轨的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为天地立心。在当下,面向新时代,争得文化大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应该适应全球大势进行最佳选择,应该不忘初心创新性发展。我觉得尽管世界变化快,中国作家一直普遍拥有的两个主要情结还是要有的,一是土地情结,一是历史情结。只是需要我们面对新的事实,在当今后工业化、数字化和城市化的大趋势中,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生存与天道人伦的协调程度,以及文化传承与文化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作家作为这个时代的居住者、见证者和讲述者,实际上非常不容易。创作是艰辛的创造,创作要靠心血。面对这个大时代的大事件大发展,文学所关注的根本命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生存与发展、灵魂与肉体、传承与创新、物质与精神、所有永恒的主题和时代命题,都有可能被一种新的力量激活,被写作者重新发现,重新整合,重新命名,重新诠释,铁凝主席在《求是》上发表文章说,这要看我们的精神状态,看我们有没有新的精神气质,新的生命追求,对自我,对生活、对中国与世界有没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想象,以及由此而来的新的行动与实践。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1年12月23日第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