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形 铸魂 赋能
2022年03月09日

 塑形 铸魂 赋能

——用文化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引发文旅工作者热烈反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建设。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重要一环。下一步,如何让文旅力量继续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作用,让广大群众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双促进、双丰收,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

“艺术+”打开乡村发展新思路

本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文化何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在工作和调研中发现,各地通过丰富的实践探索,通过“艺术+”等手段发掘文旅资源,引入智力支撑、人才支持、资金力量等,已推动形成了一批新消费业态和发展模式,对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完善乡村治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她介绍,近年来,山东艺术学院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学校艺术学科齐全的优势,充分挖掘应用型专业与乡村振兴发展的融合点,赋能乡村文化、产业、生态、人才等环节,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可以为乡村发展打开思路。在下乡‘送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农民对于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尤其是在策划电商直播、推介特色农产品等方面的需求很高,就着力整合学校融媒体中心和现代数字创意产业学院的平台和资源优势,为其开展线上线下数字技能培训,搭建电商推广路径,让农民真正获得实惠。再如,学校还与一些地方政府合作,通过全域旅游开发及区域景观设计等,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刘晓静坦言,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持续推进机制不够完善、文化服务人才相对短缺等。

对此,她建议,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引导高校、行业机构、社会力量等形成合力,在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使之发挥各自优势,服务于乡村建设。杜绝“一锤子买卖”,要形成与地方相关部门等共商、共建的机制,共同推动特色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各方也应完善政策激励,如加大创业就业扶持力度等,引导优秀人才向乡村流动。此外,还应推动孵化优质项目,如借力非遗研培计划、扶贫工坊等,培育手作、文创品牌,带动广大农民在家门口致富,并形成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回 应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

推动文化艺术常下乡、常在乡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近年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推动文化艺术常下乡、常在乡,赋能乡村旅游、产业、生态等各个环节,取得了扎实成效。

近几年,山东各级文旅部门加强资源整合,综合用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等平台,把优秀的戏曲、图书、科普活动、文艺演出等送到农民中去。与此同时,充分运用好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及山东文化艺术节、山东省乡村题材小型文艺作品展演等国家级、省级展演展示平台,推出了一批体现山东水准、代表齐鲁形象的农村现实题材优秀作品,如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渔鼓小戏《老邪上任》等文艺领域大奖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示山东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山东还推动“文化+”“艺术+”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带动乡村村貌美起来、人气旺起来、产业兴起来。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山东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区,涌现出临沂市兰陵县压油沟景区等一批高端乡村旅游点,济宁市泗水县王家庄村等一批画家村、影视村、艺术村,优化了乡村产业结构,丰富了乡村人文内涵。2022年,紧扣微度假、轻休闲、慢生活等方面的新需求,山东还将继续开展“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主题年活动,探索将沉浸式演艺、游戏互动、民俗体验等业态模式纳入乡村旅游,将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开发为旅游商品、旅游体验产品,全力打造全省乡村旅游“金字名片”。

为切实保障群众增收致富,山东实施“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通过木版年画、剪纸、刺绣等一系列优势非遗项目带动,既发挥了扶智、扶志作用,又让农民鼓了口袋。目前山东全省已建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示范基地68个,带动23万余人就业。

下一步,围绕乡村文化振兴,山东将继续创新实践、发挥作为,同步凝聚高等院校、行业机构、社会力量等形成引力、合力,引导更多优秀人才流向乡村、更多优势项目落户乡村,真正让广大群众在乡村发展中“唱主角”,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促进、双丰收。

全国人大代表郑军里:

文旅助力乡村振兴,资金、政策都要到位

本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郭凯倩

“文艺工作者应该改变观念,不能只追求‘高大上’,要走向生活、贴近基层,创作有温度、接地气、能引起老百姓共鸣的作品。”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军里表示,文艺作品有以文化人的直接效果,文旅助力乡村振兴,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他举例说,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通过文艺作品展演来鼓励引导贫困地区干部群众,使他们的心热了起来、行动了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提振、激发农民的信心和力量。郑军里说,把艺术精品送到田间地头、千村万寨,让村民足不出户享受到高水平的艺术大餐,激发村民对美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逐步提升村民的整体文化艺术素养和精神面貌,进而繁荣乡村文化,增强广大村民推动乡村振兴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由于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匮乏等原因,生活在农村的儿童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艺术教育。对此,郑军里提出,可以通过强化艺术支教,以美术、音乐、舞蹈为主,提升农村儿童的审美教育水平。他认为:“文艺惠民是一种启蒙教育。乡村艺术教育帮扶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

在产业发展方面,郑军里认为,要注重文旅融合,注重实事求是、务求实效。比如,自然风光独特、历史底蕴深厚的村落,可以通过整体规划,美化、净化、提升村容风貌,发展乡村旅游。“这个时候,艺术家可以帮助乡村做好规划,比如路怎么修、亭子怎么建、壁画怎么画、花草树木怎么布局等。”郑军里说,各级政府部门不仅要资金到位、政策到位,还要常态化组织策划文化艺术下乡活动,让更多的艺术家、专业人士参与乡村建设,引导和扶持村民群众结合乡村自身特点,定位产业方向,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回 应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

发掘文化 促进消费 增加收入 兴旺产业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去年以来,广西文旅部门干部群众不断提升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21年,全区共组织演出小分队分赴基层特别是乡村振兴示范区、移民安置点开展演出1.1万多场,惠及民众1200万人次。全年共创建4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农家乐)57家,40个村屯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乡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86亿人次,同比增长25.7%,占全区国内游客的48.4%。

广西乡村文化振兴任重道远。接下来,全区文旅系统将继续用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

一是传承创新发展八桂优秀文化。通过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有序恢复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用艺术的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厅直属院校及有条件的市县组建乡村振兴艺术团,加强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化宣传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提供文化支撑。

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统筹开展乡村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工作。加快推进乡村非遗保护工作平台建设,落实好乡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建筑、古树木、古桥、历史水利设施等保护工作。继续加强三江侗族村寨保护和申遗基础工作,持续做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红色长征文化遗产廊道沿线各村庄、民族村寨的长征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是深入发掘利用乡村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开发红色文化主题产品,发展以长征文化体验和邓小平足迹之旅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积极推进百色起义纪念园、南宁昆仑关等革命场馆建设,丰富红色景区文化内涵,提质升级和创新发展。

下一步,广西将加大力度推动文艺下乡,让更多文艺工作者在乡村振兴一线展示风采、发光放热。实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分级分类制定文化惠民工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组织举办各类示范性培训班。

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全力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继续将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鼓励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一批高品质的乡村旅游经典景区以及精品线路,着力推动乡村旅游与农村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努力提振乡村文旅消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

鼓励“非遗+”创新 繁荣乡村经济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展现了突出的文化价值,还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艳玲表示,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非遗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力、激发经济活力。作为非遗传承人,在承担保护传承非遗重任的同时,更应担起社会责任,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等灵活方式,让非遗项目活起来、百姓日子火起来,为乡村振兴贡献非遗力量。

孙艳玲建议,对积极走进乡村、带领农民创收增收的各级非遗传承人,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对传统手工艺者给予适当补助,明确奖励标准,并监督到位。这将激发传承人的创业热情,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积极主动为乡村振兴出力出汗,推动农民富裕富足。

孙艳玲说,要引导、鼓励、支持传承人大胆创新,将非遗与文创相结合、与旅游纪念品相结合、与百姓的生活相结合,让非遗真正走进游客、走进群众、走进千家万户。黑龙江刺绣、芦苇画、漆画、木雕等非遗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旅游需求进行创新性生产。

孙艳玲建议,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等各种形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非遗项目的乡村创建非遗工坊,着力扶持培养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工艺骨干等专业性非遗人才的同时,推出一批百姓认可、市场占有率高的非遗文创产品,将对乡村经济的繁荣起到助力作用。

在乡村振兴中,非遗能够发挥包括解决农民就业、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产业等多种功能,还能为乡村振兴起到标杆示范作用。“通过非遗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动力,使得非遗强了、农民富了,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因此,孙艳玲建议,要大力打造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文创龙头企业,并在政策、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优化乡村环境及助力非遗产品走出去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非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回 应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

加大顶层设计,让“非遗+”有机融入乡村振兴

非遗在乡村振兴中优势明显,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黑龙江省文旅部门鼓励、支持各级非遗传承人寻求非遗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带着非遗项目走进乡镇村屯,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兴则国家兴,广大农村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非遗在农村大有作为,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之一。非遗项目涵盖老百姓吃、住、行、游、购、娱、医、养等各个方面,“非遗+”进乡村是提振乡村经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黑龙江省文旅部门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实施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培养非遗传承人、非遗相关产业带头人、非遗骨干,夯实了非遗进乡村的人才基础。文旅系统进行顶层设计,把非遗项目纳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从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同时出台民间融资、税费减免、银行信贷、基金扶持等各种扶持政策,创建多种推进机制,为“非遗+”的繁荣创造了优良的发展环境。

黑龙江省文旅系统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创建非遗工坊,在发展壮大后转化为非遗工厂,通过工坊家庭小集体行为变为工厂企业大集体行为,小众转大众,并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产业升级。经过近些年的培育、保护、传承,很多非遗项目在乡村振兴中形成了知名品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下一步,黑龙江省文旅部门将实施非遗进乡村计划,指导、引领非遗项目进农家、进乡村景区,鼓励非遗企业打造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非遗研学基地,推出非遗历史游、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线路和项目。实施非遗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走下去、请上来、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大力培养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作用的非遗人才;实施非遗品牌推广计划,培育非遗知名品牌,同时立足各自优势,以非遗为本体,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和传播手段,进一步扩大黑龙江非遗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实施非遗工坊计划,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在全省乡村大面积建设非遗工坊,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非遗节庆计划,通过举办东北秧歌节、朝鲜族流头节、非遗博览会、非遗展示周等特色非遗节庆活动,促进乡村经济繁荣的同时,推动非遗项目的有效传承。通过多种方式的非遗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让乡村环境变得越来越美,百姓越来越富裕,精气风貌越来越好。

(统筹:韩 洁)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