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培训的新领域、新课题、新举措
2014年08月07日

涉外培训的新领域、新课题、新举措

 

为期两个月的“2014年非洲英语国家文物修复技术培训班”于7月25日圆满结束。该班是我院首次承办文物修复技术培训班,它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院在涉外培训方面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针对这一新课题,我们与教务处认真调研,在借鉴以往涉外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在课程设置、生活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专业课和中国文化课双轮驱动

我们对核心课程非常重视,邀请了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的领导和专家讲授我国文物修复的现状、馆藏文物的修复及不可移动的文物的保护等核心课程,使学员们了解了我国文物修复领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实力。在具体文物修复技术层面,以实例分析、现场教学为主。我们安排学员到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社科院考古所、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等地的分析检测实验室和修复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了多种仪器的应用及可移动文物的修复技术,达到教学互动,学有所长的目的。

我们将所有的课程设置和考察参观都围绕着中国文化的主题来设计。我们充分发挥学院教学优势,安排了中国文化体验课,教学员学说中国话、学写中国字、学唱中国歌、学跳中国舞。我们还安排学员们参观长城、故宫、颐和园、秦始皇兵马俑、麦积山石窟等,请专家现场讲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技术。面对一处处世界文化遗产,非洲学员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深深被中国文化的魅力所折服。

二、中国学员和非洲学员并肩学习

我们注重中非学员之间的交流,与艺术教育部安排国家文物局第十九期全国县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人培训班和非洲英语国家文物修复技术培训班学员一起去长城和十三陵学习参观。

在长陵,庄严隆重的皇家祭祀表演为大家还原了六百年前明成祖朱棣时的祭祀活动,十三陵特区的专家介绍了十三陵的总体情况和文物修缮经验,为大家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学员们还一起参观长城,领略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非学员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共同学习,并与同行交流。来自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文物局局长旦巴次仁激动地说:“这可能是我今生唯一一次能与非洲朋友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次活动远远超出了此次培训本身的意义。”津巴布韦的学员布维拉则利用一切机会询问中国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各种问题,说应该多组织这样的交流活动。中非学员手拉手,肩并肩,纷纷合影留念,长城见证了中非学员的友谊。

三、非洲学员论坛和师生互动相结合

此次培训班20名学员来自非洲10个国家,我们安排学员们按国别分别介绍本国的国情、文化,以及本国文物种类、文物保护和修复技术现状。学员们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认真准备。”班主任和带班的青年教师积极主持学员论坛,与学员交流,倾听学员们的建议和意见。此项新举措加强了中非之间、非洲学员之间的交流。一名非洲学员说道:“中国正牵着我们的手,一步一步走在强盛的路上。

四、主动引导和积极配合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我们与总务处经常沟通,尽力协助做好后勤保障服务。安排非洲学员与中国学员在同一餐厅就餐,教他们用筷子品尝中国菜肴。特别安排在端午节,让非洲学员学习包饺子和粽子,让他们认识到制作和品尝中国美食也是体验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考虑到非洲学员对饮食的特殊性,每餐安排几样适合非洲学员口味的菜肴。有三名穆斯林学员在斋月期间白天禁食,我们特别安排打包,提供微波炉为他们晚间热饭之用。三号楼特别安排了公共活动室,准备好熨斗、咖啡等。亲情化的服务着眼于细微处,但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涉外培训本身就是一项人心工程、人脉工程,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我们此次面对新领域、新课题积极应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培训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的保罗先生说“我去过很多国家,在中国是最自在的,中国人民非常友善,我不会因为我的种族而担心受到歧视。”此次培训班为今后我们更加全面、系统的开展涉外培训工作积累了经验。 

供稿:国际交流部 周美芬 陈璐

时间:2014-8-7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