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月22日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乔丽

 


摘要: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就文化和旅游领域而言,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主题。在实践中,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同时要关照生态环境保护,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而孤立求索,要科学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有正确的思路和坚定的行动而不是缘木求鱼。只有坚持让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和旅游发展互相成就,才有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类子系统、环境子系统、资源能源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乔丽,女,山东临沂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管理学、文化艺术综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多年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相对而言,生态文明建设还是突出的短板,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还在恶化。当前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生态系统退化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根据“木桶原理”,我们必须尽早补齐生态文明建设这块短板,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包括文化和旅游发展等在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方面。同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新变化,把从最初经济领域要求的“高质量发展”拓展到党和国家事业各方面和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就文化和旅游领域而言,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主题。笔者认为,着力点就是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通过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内涵式、质量型发展动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得“更好”“更优”,促进文化和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理念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实践催生新方略。基于我国的国情,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传统生态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在实践的不断碰撞和思索中形成系统科学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我们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也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理念和实践导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包括“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的共治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观。

基于以上生态文明思想的阐析,笔者认为,生态文明以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永续繁荣为基本宗旨;整体协调性是其核心特征;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了从和谐到打破和谐再到达到新的和谐状态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其本质是人类、资源与环境协调演进的一种进步状态(虚态实质),这反映着人类驾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其具体体现为人类、资源与环境协调演进中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实化表现);其最终落脚点是使人类发展得以持续。

二、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中贯彻生态文明理念

(一)生态文明系统内在包含着文化和旅游子系统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构成的复合系统,可分为人类子系统、环境子系统、资源能源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它们是生态文明的实际载体。其中,资源能源子系统包括人类对周围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能源进行开发研究、损耗与补充等为主要内容的子系统,文化和旅游资源是资源能源子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的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补偿并约束,生态文明建设是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综合平衡来实现的。

(二)生态文明思想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视野和理论支撑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也离不开保持其延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有形或无形资源能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含在其中),因此,人类、环境、资源能源通过人类活动这一媒介相互作用、相互补偿并相互约束,这既是生态文明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机理与耦合方式,同时这也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全新理论基础[1]。这要求我们用科学、大系统的观点去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追求和谐与整合之美,崇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真正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三)在发展实践中关照适度性、合乎规律性、长远性和区域性

第一,适度性。

文化和旅游资源往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由本文前述生态文明的组成结构阐析可以看出,其包括在生态文明中的资源能源子系统中,受自然环境、人类对其进行过度商业开发、随意滥用和保护不力等影响,造成资源的破坏或薪火相传已经难以为继(如历史文化遗产),将会直接影响文化和旅游资源的科学与持续利用。

第二,合乎规律性。

生态文明的基本宗旨和本质强调“发展”或“演进”,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保护自然也应是动态的保护和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强调在充分尊重文化和旅游资源本身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适时地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当然,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违背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不符合发展阶段的以破坏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代价、不合理的、简单粗暴的外力干预。

第三,长远性。

生态文明不止关注可预见的短时期内生态文明各子系统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不仅要求对环境、资源能源的当前利用,而是意在整个时间维度上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因此人类须自觉对生态文明系统进行科学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和旅游发展必须着眼于长远全局,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适宜策略和措施。

第四,区域性。

从空间维度来讲,生态文明还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一个区域生态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该区域特有的环境、资源能源等具体条件和实际特点密不可分,因此不同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应结合当地具体的环境、资源能源等条件、特点区别研究。因此,在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不同属性和类别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特质,其具体的保护利用方式和发展途径也应区别而谈,不可一概而论。

三、践行路径之一:把握文物文化遗产特点和内在规律,推动科学保护与利用

针对文物易受社会历史环境和风化、侵蚀等自然作用而受损的特点,敦煌莫高窟通过不断探索、科学统筹,形成了“以研究保护为前提,以数字化为主要手段,以莫高文化为内核,以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有助于保护、研究、传承文化遗产本体,促进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旅游品质的提升、实现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赢”效果[2]

2024年7月27日,自永定门至钟鼓楼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北京中轴线”以南北向居中道路为骨架,包括了钟楼、万宁桥、太庙、景山等重要文物和古迹,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延续了古老的以中轴线为都城规划设计基准线的历史传统,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其后,随着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等环境变化,在中轴线南北延长线上建设鸟巢、水立方、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会议中心、大兴机场等大型建筑,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内涵,体现了“中”“和”传统哲学思想,展现了文化遗产强大的生命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实现了在保护中不断发展利用、在发展利用中加强保护,成为科学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四、践行路径之二:坚持因地制宜,推动文化和旅游长远健康发展

(一)护绿成金,释放生态红利:坚持保护优先,推动文旅不断发展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通过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和生态认知活动,创新打造生态旅游新模式,塑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并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拉动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助力文旅不断发展。“四川省稻城县模式”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利用,以生态保护为本,多措并举巩固生态旅游发展本底,推动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反过来,文化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力、有效推动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

(二)复绿吸金,重获生态红利:严格环境保护、生态修复,适度开发文化和旅游资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基础,而作为低能耗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又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持久的动力。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通过严格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设立创意园区、推行智慧旅游、加强西溪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等多项措施,不仅保留了生态原貌,维持了湿地作为城市绿肺的功能,也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实现了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三)守绿换金,放大生态红利:依托生态资源转换为新发展动能,打造文旅特色品牌

适时因地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3],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辽宁本溪水洞是本溪旅游名片,通过科学合理开发特色旅游景点,取得绿色经济“发展先机”[5];同时,还开发冬季旅游产品,形成红色文化旅游等全域全季全业态文旅特色品牌,实现了发展动能转换、生态保护和文旅发展双赢。

五、践行路径之三:贯彻绿色创新,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产业转型和绿色改造,转型发展多元化复合型旅游

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属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是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地,又是大秦岭生态保护限制开发区。不可恢复性破坏的矿业开发,坚决不留。留坝县依托“天然氧吧”“绿色宝库”、两汉、三国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舍弃矿业开发留住“绿水青山”,通过全域生态文化旅游实现三产融合,由单纯观光游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多效”转变,在促进当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4]

(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旅游业绿色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旅游产业具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独特优势,开启文旅发展新空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积极融入新科技、拓展新业态、开拓新场景,以“新”引领潮流,以“智”塑造体验,形成贯通线上线下的数智文旅新场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用赋能旅游业绿色创新发展。

(三)推“旅”升级,践行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旅游业与其他传统产业相比,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并且,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能够产生深远的带动作用。如若缺乏相应的规范和管理,旅游这个“无烟工业”也可能会“冒烟”。通过构建分级分类的旅游生产、认证绿色标准体系,引导旅游“绿色”生产和运营;健全“旅游生态效率”“碳足迹”“单位旅游收入碳排放”“旅游生态补偿”等旅游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利用新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提升旅游基础设施的绿色化和现代化水平;增强智慧景区建设,完善绿色监测体系并实施绿色评价。同时,通过加强绿色消费宣传、培育绿色消费理念;探索激励旅游绿色消费的积分制与信用体系,推动广大消费者践行绿色消费。

六、结语

生态文明与文化和旅游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资源是发展文化和旅游的基础载体,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又将助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文化和旅游发展中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可以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好地可持续发展。我国一些地方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也印证着一个朴实而深刻的道理:“金山银山”(经济社会发展)和“绿水青山”(保护自然生态)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文化和旅游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也并非矛盾对立,因为人与自然原本就是生命共同体。

建设生态文明蕴含着潜在的巨大需求,这些需求能够激发供给、形成包括文化和旅游在内新的增长点。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对包括文化和旅游在内各领域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实践中,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同时要关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能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建设生态文明也不是舍弃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而孤立求索,要科学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正确的思路和坚定的行动而不是缘木求鱼。只有秉持生态文明理念、高扬生态文明旗帜,才能助推包括文化和旅游在内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向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加快迈进,形成互动发展、和合共生的良好局面,人民才能获得更大、更多、更长远的福祉。

参考文献

[1]乔丽.生态文明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前沿,2011(07):179-181.

[2]习近平.之江新语·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8.

[3]习近平.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J].求是,2003(13):42-44.

[4]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走进绿水青山感受诗与远方: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案例选[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21.

[5]张允强.辽宁本溪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从“煤铁之城”到“生态之城”[N].经济日报,2020-05-16(06).

分享到:
上一篇: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