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着痛快 力追古法
2025年11月12日

 沉着痛快 力追古法

林苗苗

 

文徵明称其书法“无一点一画不自古人中来”。他五体兼擅,尤擅草书。其书论《书诀》和《童学书程》强调力追古法,与当时主流风向相左,却在书法史上意义深远。他就是明朝书家丰坊。丰坊承续赵孟頫的书学观念,标举二王,推崇古学,从法度与风韵论书法审美。

丰坊(1492-约1563)字存礼,又字人叔,号南隅外史,罢归后改名道生,字人翁。鄞县西门马园(今宁波市海曙区)人,为丰熙之子。少警敏好学,喜书法。正德十四年(1519),举乡试第一。嘉靖二年(1523),进士及第,授礼部主事。与其父丰熙同朝为官,丰氏家族可谓盛极一时。嘉靖三年,丰坊偕父谏大礼受杖,改为南吏部考功主事。嘉靖六年,又被贬为扬州府通州同知,后被免官归里。嘉靖十六年丰熙去世,于次年六月丰坊思效阿谀奉承者,“复言其父前谏大礼非出本意,因走京师,上书请崇献皇宜称宗,祀太庙”嘉靖十八年,丰坊又进《卿云》雅诗一章谀世宗,但终无所进擢。由此前后两次谀世宗被世人诟病为“不孝”。晚年穷困潦倒,贫病以死吴中。

因仕途失意,丰坊遂刻意著述,深研书法,尽卖祖传田产千亩购求书帖,聚书五万卷,书斋因名“万卷楼”。其书法五体并善,尤长草书,工于执笔,对魏晋以来诸名家皆能融会贯通而自成风格。文徵明尝谓:“丰先生无一点一画不自古人中来。”冯梦桢亦称:“本朝知书者,推丰吏部。”丰坊平生著有《五经世学》《书诀》《淳化帖书评》《帖笺》《辨帖笺》《宦游琐记》及后人所辑《南禺先生诗选》等十余种。

学书求古法

丰坊《书诀》开篇围绕古人的16字“笔法诀”及19字“书势诀”一一展开,做了详尽的阐释。“笔法诀”为:“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书势诀”为:“如屋漏痕,如壁拆,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尽管这些论书的术语在前人的著述中屡有提及、不乏见解,但丰坊的阐述亦体现了自己的理论修养与独到之处。

与解缙(1369—1415)对古人法度的强调相比,丰坊在此基础上不仅进行了更加系统、全面的梳理,不厌其烦地从古代书帖中遴选、列举了大量经典作品,以公认的、流传已久的法帖为主,力求所选书帖的楷范意义;同时也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与批判性。对于明代书坛“不闻古诀,不见古帖,妄以小慧,杜撰为书”的风尚,丰坊基于近乎刻薄的尖锐评价,认为其“丑态洋溢”、“误人不浅”。丰坊《书诀》全篇主要论述的是学书之法,其中不仅涉及笔诀、书势的基本方法,还包括书史、论篆法、论古文、大篆、小篆、隶书等。此类关于书法基础性知识的论述占了全书的十之八九。上述看似基础性的知识梳理实则包孕着丰坊对古人之法的重视与倡导,也进一步奠定了他以古人之法构建书法审美与品评标准的卫道者形象。

例如,在笔法方面,丰坊提出“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与“如屋漏痕,如壁拆,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两句书诀。他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渗入了自己对书法技法的见解。“无垂不缩”是指竖划收笔时要回笔,“无往不收”是指横划行笔要有收笔,“不露圭角”指写成的笔画不露笔锋,这样有收有回、有往有复写出的字像“屋漏痕”一样蜿蜒圆融而不露笔锋、生动有致而不失顿挫。“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是说笔画之间要有变化却又不能冲突,既要相联系又不能失却各自特色,强调的是一点一画之间各有变化、各呈其态、整体和谐、多样统一,如此写出来的字方能自然、巧妙、和谐。

法度兼风韵

丰坊的学古不只停留在学魏晋书风,还提倡要从篆籕中学,认为“古大家书,必通篆籕,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伯喈以下皆然”。在书法审美方面丰坊追求“沉着痛快”,言曰“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并在其后对“沉着痛快”加以阐释:“宏则旷达,毅则严重,严重则处事沉着,可托六尺之孤;旷达则风度娴雅,可以寄百里之命,兼之而后为全德,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在这段极为鲜明的美学观点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加以分析与总结。

首先,丰坊将书法与诗歌并提比较,将诗词学中的“沉着痛快”在书法品评中加以合理运用。苏轼曾以“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八字称赞米芾的书法。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古代诗风归纳为两大流派:“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尽管不同艺术门类的外在表现形式,因循不同的创作规律和范式而独具特征,但在形成感受、呈现美的规律、构建美的思想时却有着相同的路径。

其次,丰坊结合自身深厚的书学经验指出了“沉着”和“痛快”的辩证关系,“沉着”更加强调书法用笔的力量感与严谨性,表现出雄浑稳健的美学色彩;“痛快”更加强调书法用笔的速度感与变化性,偏于用笔时由不可控(非理性)的部分构成书法作品飘逸、洒脱、跌宕的韵味。两者似乎彼此矛盾、难以兼容的范畴却被丰坊作为不可偏废的两端,“‘沉着’与法度有关,‘痛快’与风韵有关。书法沉着,离不开法度,一点一画均须力送笔端,合于法度,才不致浮滑、虚飘。而痛快,更强调风韵,在心意驱使下无拘无束,率意挥洒,有时也会游于规矩之外,以表现出风韵为目的……沉着、痛快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沉着应济之以痛快,痛快应济之以沉着……无论缺少风韵,还是缺少法度,都不能说是完美的艺术,也不能给人以深度的美感。”

最后,丰坊援引“士不可以不弘毅”,将“沉着痛快”与为人处世、精神气节相联系的进一步阐释,显然为这一美学范畴又增加了一层思辨的维度。丰坊将书法的审美品评标准与儒家思想中人物品评的义理体系作了勾连,指出书法技法所彰显出来的沉着痛快的审美感受与曾子提出的“弘毅”是一以贯之的。丰坊从法度与风韵两个方面论书法审美,将书法审美与人物品评加以联系,体现了丰坊把书法当成具有生命力的对象来品评的书法审美观,也体现了他内在受儒家美学思想影响的书法审美指向。

明 丰坊《各体书诀册》(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原载于《北京日报》,2025-01-09

分享到:
上一篇: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