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纬>>民族舞剧《唐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019年06月20日
民族舞剧《唐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民族舞剧《唐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十二艺节|舞剧《唐卡》:让静止的“唐卡”舞动起来

唐卡是藏族文化里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它用明亮的色彩描绘神圣的世界,绘制工艺非常复杂,制作一幅唐卡短则耗时半年,长则十余年。

青海省演艺集团歌舞团民族舞剧《唐卡》,把唐卡这项工艺以及背后的唐卡艺人搬到了舞台上,让静止的唐卡舞动了起来。

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5月24日,《唐卡》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并角逐“文华大奖”。

前一世、又一世、这一世,《唐卡》用三幕舞剧的形式,表现了唐卡艺人对唐卡的情、对藏文化的爱。本剧立足唐卡文化,但又超越文化本身,融入了建筑、绘画、舞蹈等本土元素。

从剧本雏形到立项,从策划讨论到排练首演,从修改完善到多次巡演,《唐卡》历时近三年。

编剧何继青说,唐卡艺人需要克服许多欲念,一生只做一件事,留下最真实的自己,“以前做唐卡的人要焚香沐浴,我们在做《唐卡》时也是秉持这样的精神,将千年文化进行提炼。”

演出现场,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吸引了观众注意力:三块旋转大屏借助光电效果,营造出寺院、空中画室等场景,构建了多层次的舞台空间。

总导演邢时苗介绍,三块机械板在烘托剧情上功不可没,“每一块板长15米、宽3.6米、厚1.2米,可以360°翻转、上下移动9米,横过来能在上面跳舞,竖起来又能投影,可以通过不同高低和旋转的组合呈现不同场景。”为了把这个庞大的机械装置运到上海,剧组动用了三辆加长卡车,整整走了四天时间。

唐卡本是静止的艺术,怎么把它转化成流动的舞蹈艺术?主创回答,主要是通过人的行为展示,比如,如何研磨颜料,如何将颜料搬入画室,通过这些来转化成舞蹈语言的表达。

舞美设计陈文龙说,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场地对《唐卡》这部舞剧的体量来说,稍微小了一点,就好比将大象塞入了冰箱,但为了在上海的演出有更好的呈现,他们积极调整到了最好的状态。

总策划张宁说,青海拥有丰富优厚的文化资源,但缺乏优秀的提炼能力,因而从国内邀请了一流专家团队参加创作,将青海文化转化为优秀作品,而通过导演等经验丰富创作者的帮带,也为青海培养了新人才,为未来的创作储备力量,“这是青海省通过这部剧得到的最好的经验。”

出品人陆晓华补充,青海人跟着优秀的主创们学到了非常多的经验,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唐卡》带活了青海的文化,青海也因为《唐卡》拥有了代表本省的文化代表作。”这次来上海参加中国艺术节,演出团队也领略和学习了上海精细高效的工作精神。

2017年9月首演至今,《唐卡》已在全国各地演出37场。期间,主创人员多方听取国内艺术界专家,以及青海省藏民俗专家、唐卡画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精雕细琢、修改提高。

(以上来源:澎湃新闻,2019-05-25,廖阳)

精湛舞台呈现+多样现代表达:优秀传统文化观众怎能不爱

5月19日凌晨,蒙蒙薄雾中,6辆悬挂“青A”牌照的加长卡车缓缓驶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从青海西宁开来用了整整4天,这些卡车装载着青海省演艺集团歌舞团民族舞剧《唐卡》的全部舞台道具,在剧组看来,他们为“十二艺节”观众带来的这部《唐卡》不仅仅是一台民族舞剧,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舞台艺术表达和传播的一次有效尝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得以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十二艺节”的舞台上,多个剧目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舞台艺术新形态走进民众生活,进而形成多元化、多维化的传播方式。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艺术呈现和现代表达,书就中国舞台艺术浓墨重彩的篇章。

在坚守中追问、耕耘

“3年过去了,我们又来看你了。”近日,江苏省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站在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大克鼎前说。该中心3年前刚成立,就根据苏州潘氏家族保护并捐赠盂、克二鼎的真实故事创作了苏剧《国鼎魂》。创作伊始,王芳和主创团队便来到上海博物馆,向文博专家求教相关文物知识。这次携苏剧《国鼎魂》亮相“十二艺节”,王芳再次来到了大克鼎面前。

“无论是剧中人物的‘护鼎’,还是我们在舞台上的演唱,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文脉的坚守。”王芳说。

在最初创作民族舞剧《唐卡》时,导演邢时苗进入了一个误区:“静态的绘画作品怎么进行舞台呈现?让唐卡中的人物‘活’过来,和剧中人物发生感情,这样的处理能被观众接受吗?”殊不知,越基础的问题越容易被忽略,但对作品来说也越重要。邢时苗进而追问:“我究竟想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什么?”

邢时苗和团队深入青海热贡地区大大小小的唐卡作坊,拜访了唐卡传人和他们的家人,在画室了解制作工艺、材料。“画师在制作唐卡前要焚香、沐浴,有些画师甚至终身不娶,为唐卡奉献一生。”邢时苗逐渐有了答案。“我无法通过一部舞剧解释唐卡是什么,也不需要给唐卡中的人物设计感情故事,但我可以通过唐卡周围的人以及他们为传统艺术的付出,来展现他们的坚守。传统艺术中工艺上的复杂精湛,是需要人的不懈努力来传承的。”

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舞剧《醒•狮》堪称岭南文化荟萃之作。南狮、南拳、蔡李佛拳、大头佛、英歌舞、岭南音乐、广东狮鼓、木鱼说唱等非遗项目都成为舞剧的创作元素。《醒•狮》总导演、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前进介绍,《醒•狮》作为一张南粤文化名片,凝结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血脉,不仅代表了南粤大地的本土传统文化,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跳出藩篱,直抵人心

通过采风,邢时苗找到了创作方向,《唐卡》讲述了一对恋人的故事,在他们的“三生三世”中孜孜以求,以生命作画,让唐卡艺术留存下来。当人性中的美好绽放于舞台,古老非遗由此跳出符号化的藩篱,激发出直抵心灵的力量。

由于舞剧形式较为特殊,既需要在舞台上为舞蹈演员提供较大的空间,也需要呈现较为饱满的舞台效果。邢时苗给《唐卡》舞美设计陈文龙提了八字要求——“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为此,陈文龙设计了一个个巨大的机械装置,3块旋转大屏借助光电效果,营造出寺院、空中画室等场景,构建了多层次的舞台空间。每一块屏长15米、宽3.6米、厚1.2米,可以360度翻转、上下移动可达9米,横过来能在上面跳舞,竖起来又能投影,可以通过不同高度和旋转的组合呈现不同场景。这样的设计起到了烘托剧情的效果。

《醒•狮》中运用了大量非遗元素。“对狮头、南拳、广东音乐等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非常严谨。因此,找到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我们。”史前进介绍,《醒•狮》剧组请来了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伟斌、全国武术冠军马小斌等,分别为剧组做醒狮及武术指导,所有演员从零基础学起,前后经历了长达3年的艰苦训练。“就连《醒•狮》中用到的狮头都是由广东佛山黎家狮第五代传承人量身定做的,其中的‘白金狮头’是全剧的核心,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大大小小1000多道工序。”史前进说。

与《唐卡》和《醒•狮》不同,黑龙江省京剧院创排的《奇女无容》和广西演艺集团创排的民族舞剧《花界人间》把目光投向民族民间传统故事。前者将源自战国石碑的故事进行挖掘改编,通过京剧,在歌颂爱国思想、不屈精神中,表现炽烈的艺术质感和审美追求;后者力求在尊重壮族民间舞蹈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融入稻谷、竹竿、铜铃等具有村寨日常生活色彩的道具,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祭天祈福中,表现民族和睦、邻里相亲以及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

优秀传统文化永不过时

有些东西从它诞生那一刻起,便会伴随一个民族、国家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在史前进看来,优秀传统文化永不过时。

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告诉记者:“《醒•狮》在传统文化脉络和本土文化传承的创新和创作上是难能可贵的。《醒•狮》传递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一个觉醒民族的灵魂。”

“随着剧情的变化,我甚至闻到了舞台上庄重的梵香,当梵香燃尽,台上的剧情恰好是火光熊熊、寺院倒塌,画师为抢救唐卡不幸倒下,我仿佛闻到了烧焦的味道,我看到了画师的追求,也看到了舞者对传承文化的追求,我被感动了。”看完《唐卡》,上海观众邹欣然萌生了去热贡地区走一走的念头。

“‘十二艺节’中有一批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舞台作品涌现,我感到非常欣慰。”邢时苗告诉记者,优秀传统文化走到今天有它的发展规律,它从来不是曲高和寡的,对文艺工作者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和舞台艺术的联姻水到渠成,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将其与舞台艺术结合,不仅有利于传承,同时也会大大丰富广大观众的文化生活。“接下来,我准备创排更多更好的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回馈广大观众。”邢时苗说。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05-30)

十二艺节 舞剧《唐卡》:“活态”呈现民族文化遗产

5月24日、25日,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并逐鹿“文华奖”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唐卡》,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舞剧讲述青海高原上一代代唐卡艺人以生命作画,矢志不渝追寻纯净世界的故事。

唐卡(藏文音译)是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唐卡》将青海本土的舞蹈、音乐、绘画及民俗有机融为一体,以故事化的舞剧形式巧妙颂扬了唐卡艺人以生命作画,虔诚而坚毅地传承、弘扬唐卡绘画艺术的精神。该剧的绚丽登场,使观众在欣赏“活态”唐卡故事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用现代眼光重新认识了独具魅力的唐卡艺术及多元共融的青海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唐卡》的主创团队聚焦于“非遗”,通过精巧的构思,以丰富的舞蹈语汇、浓郁的民族音乐、虚实结合的舞台表达及炫彩夺目的灯光等富有活力的艺术方式诠释了以藏文化为主体的青海多元文化的历史人文内涵。唐卡艺术是藏民族历史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寄托着该民族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

舞剧以男女主人公对唐卡的情和对藏文化的爱为主线,却没有局限在个人情感的狭小天地,而是以舞、乐共生互动的方式把人物的情感、命运与唐卡艺术的发展、传承联系在一起,塑造了既具有生活质感又显现出民族情怀的人物形象,表现出藏民族对唐卡艺术的虔诚和热爱。作品用“三生三世”的结构形式来象征历代画师求索、坚守、传承的执着匠心,将个体的情感体验及其对幸福愿景的守望上升到对民族传统文化体认的崇高境界,使人格之美与传艺之美有机统一,既深化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又动态诠释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释放出积极向上、温暖人心的精神力量。

舞剧用独具异彩的舞蹈语汇对绘制唐卡的复杂工序进行了艺术化表现,具有较强的美学意味,使观众的认知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得以实现。从最初的颜料磨制到定位起稿,再到后期的勾线、描金,所有的表演都指向艺术化地呈现唐卡艺人世代坚守、传承的民族精神。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和别具匠心的舞台流动构图,对日常生活场景、劳动场面及民间仪式进行了动态呈现,以艺术再造的形式诠释了青海地区藏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蕴涵。就群舞而言,剧中弯腰搭臂围圈而舞的“锅庄”、气势磅礴的打墙舞、庄严神圣的龙鼓舞和铿锵有力的踢踏舞,不仅是藏族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的外化,更是藏民族原生态的民族民间审美理想的曲折表现。

《唐卡》通过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联姻的方式,将时代精神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运用独舞、双人舞、群舞交替并进的艺术形式,活态呈现了唐卡艺术历史生命的记忆及传承、演化的过程,将藏族彪悍勇猛的民族习性、淳厚质朴的民族风俗和多元融合的青海民族文化展演在舞台上。农牧文化结合的舞蹈语汇揭示出多元文化交融共进的独特意蕴:采用幅度较小的俯首含胸、屈膝顿足等舞蹈动作诠释出农业文化稳健、柔婉、内敛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而用屈伸幅度大、强调力度与气势的刚健舞步,尽情宣泄出游牧文化的雄健、亢奋、粗犷彪悍。

剧中男舞的粗犷豪迈与女舞的和谐柔顺,交替变奏,刚柔合韵,使传统的舞蹈语汇在主创团队的精心设计、编排下重组、整合,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了“活态”呈现民族文化遗产,体现出藏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唐卡》突破了传统剧场的演出模式,将现代审美意识融入藏族传统文化中,巧妙地平衡了舞蹈、音乐、叙事、抒情、场面调度等因素,使陌生的唐卡艺术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动态方式进入观众的视野,在强化审美文化体验的同时,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文化震撼。

当一幅幅渗透着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精美唐卡展现于舞台时,既冲击着观众惯常的审美思维和价值观念中对藏文化的传统认知,也使之深切体会到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唐卡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作为地方民族舞剧的探索之作,其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化传达方式,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具亲和力,更易激发观众参与文化建构的热情。因为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培育出更多具有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的受众群体,才是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的关键所在。

(以上来源:文汇报,2019-05-25,俞丽娟)

【数据分析】

民族舞剧《唐卡》,以唐卡艺术创作为主线,以历史发展为背景,以高原人民的生活与情感为内涵,讲述了世代唐卡艺人以生命作画,传承弘扬真、善、美的故事,颂扬了青藏高原各族人民对艺术、生命、土地、爱情的虔诚、执着和敬仰。全剧以时间与艺术流转的独特结构,传达出文化永恒的主题;以男女主人公丰富而矛盾的爱情故事,揭示高原人民淳朴真挚善良的内心世界;以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创新的舞台语汇,传递出强烈浓郁的艺术感染力。该剧隽永与奔放呼应,抽象与具象结合,奇幻与现实交织,舞蹈、音乐、舞美等元素多位一体,相辅相成,营造出了或庄严华丽或朴实深沉的心灵震撼之美。

灿烂多元、极度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国民族舞剧生长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民族舞剧的创作,民族文化是立身之本。只要能把根深深扎进脚下这片土壤,就能收获最丰美的果实。

在舞蹈领域实现着自身价值,但不能忘记,国家属性、民族属性是舞蹈人立足世界舞坛彰显自身的根本所在。在世界趋于一体化的背景下,守护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坚守中华文明历经千载岁月洗礼后的文化根性与文明特性。文化生长在每一个时代,它会吸纳并被赋予不同的时代特征。对于年轻人来说,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应该是可以被‘化’的,即在学习的基础上将其转化,进而达到传播。在众多承载中华文明基因的舞蹈作品获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中国舞蹈工作者仍然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求索前行。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