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发展公共文化,助力社会治理
2019年07月31日
发展公共文化,助力社会治理
发展公共文化,助力社会治理

【热点回顾】

首个敦煌“官方课”开讲 邀孩子“足不出户” 享敦煌艺术

记者近日从敦煌研究院获悉,由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与涂思美育联合出品的《出发啦!敦煌》音频课程正式开讲,旨在邀请全国百万少年开启一场“足不出户”的声音探索之旅,将敦煌莫高窟的魅力展现给他们,让其领略传奇的敦煌文化。

据“45000+平方米的壁画、735个洞窟、2410+尊彩塑雕像、跨越1653年的历史脉络、汇集10个朝代的匠人智慧,阐释着中华文明的绚烂。”敦煌研究院介绍,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地方,它是茫茫黄沙中的璀璨明珠,拥有着享誉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保存着震撼世界的文化艺术,凝聚着丝绸之路上的无穷智慧,它就是敦煌莫高窟。

据介绍,《出发啦!敦煌》音频课程,集齐了最有趣的故事探险元素,动物主角变身画师、外交官、商人等15个角色为孩子们解答人人都好奇的45个敦煌问题,带其领悟超60个敦煌知识点,获得超75张知识卡拓展艺术常识,而这些仅用一杯咖啡的价格。

敦煌研究院指出,中华文明5000年,敦煌莫高窟的生命已延续1653年。从十六国起,莫高窟见过北魏的佛法兴盛、隋唐的鼎盛兴旺,也见过唐末的战乱、元代的衰落、清末的掠夺……认识敦煌,孩子们就能看见历史沉浮与兴衰荣辱。

同时,敦煌也是一堂文化课、艺术课、地理课,它是世界四大文明、六大宗教和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地,有飘带飞舞、婀娜多姿的“飞天”、家喻户晓的“九色鹿”“反弹琵琶”的经典舞姿、“千手观音”的震撼线条……认识敦煌,孩子们能看到世界文化的多元,更能了解信仰的崇高;还能体会中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

“千年以来,敦煌正在渐渐老去。脆弱的壁画正在脱落、变色,岁月风霜侵蚀着石窟本体。敦煌莫高窟很难像古建筑那样可以被加固修复,若不小心保护,我们将永生错过那些震撼的佛教艺术瑰宝……”敦煌研究院此次推出“官方课”,意为文化的传承,更是文物的保护。

敦煌研究院表示,这是一堂出发敦煌前的必修课,是了解敦煌艺术的“敲门砖”,孩子们可以利用暑期时光“弯道超车”。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9-07-22,崔琳)

博物馆开夜场如何能双赢?

上周六傍晚,市民蔡女士奔着首博夜场而来,参观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展。“听说首博周六延长开馆到晚8点,所以特地晚上过来,图个清静。”蔡女士说。

最近,北京市推出十三项重磅举措打造“夜京城”,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然而与商业餐饮、影剧院等争相拥抱夜市场不同,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在开放夜场的态度上却略显冷淡。博物馆为何不愿开夜场?有着公益性质的博物馆,如何能在开设夜场上,实现满足市民需求与增加收入平衡成本的双赢?

想进夜场 市民群体挺热情

暑假来临,很多家长都有带孩子逛博物馆的计划。家住自然博物馆附近的王女士去年曾带孩子参与自然博物馆的暑期夜场活动,如今又逢暑假,她和孩子都很期待今年的夜场。

暑期是自然博物馆的接待高峰期,记者白天来到展馆,到处是熙熙攘攘的观众客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回应记者时表示,目前展馆还是在下午4点停止入场。按以往惯例,每年8月博物馆会推出大约5天的夜场特色活动。“开夜场涉及人员、成本很多问题,目前博物馆也在研究是否能每周找一天延时开放,但还没有最终结果。”这位工作人员说。

其实,像王女士这样对展馆夜场有兴趣的市民不在少数。记者从市文物局获悉,在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的179家博物馆中,尝试开放夜场的还非常少。仅有少量博物馆曾在博物馆日、暑期、节假日等特殊时段推出夜场活动,还有个别展馆尝试延长开放时间。

同自然博物馆一样,中国美术馆也在下午4点就停止入场。美术馆工作人员表示,晚间会有布展、撤展等工作,不适合开放参观。

慎开夜场 博物馆坦言有难处

首都博物馆是本市为数不多尝试夜场的公益性大型博物馆。去年7月28日起的每周六,首博将开放时间延长至晚8点,同时开展51场文化活动。晚间开放以来,累计接待观众14490人次。

记者在上周六晚间来到首博看到,赶夜场前来参观的市民还真不少。市民张女士白天参观完中国美术馆后,傍晚又来到首博参观。“其实不少人晚间都有文化需求,除了看电影、看演出,观展也是一个好选择。”张女士说。

尽管迈出了第一步,但首博开设夜场后也发现不少问题。首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场馆设计之初未考虑夜间开放需求,所以现有场馆照明设备难以满足使用需要,特别是北广场光线不足,不便于工作人员对周边环境和外部文物进行看护。同时,人员不足、保障经费压力大也是首博开设夜场后面临的难题。

除了安全性和成本投入,公立博物馆的一些固有体制原因也成为制约其开夜场的难点。国家动物博物馆是本市最早尝试“博物馆奇妙夜”活动的博物馆之一。参与奇妙夜活动的家长和孩子,不仅能够在夜间举着手电探秘博物馆,跟博物馆里的夜行动物亲密接触,还能在博物馆里搭帐篷夜宿。活动一推出曾吸引众多团队报名,然而最近这一活动暂时停摆。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张劲硕告诉记者,博物馆人手严重不足,再加上延长工作时间的工作人员无法得到加班费,挫伤了博物馆的积极性。

活动创收 找回延长时间积极性

相比态度迟疑的公益性博物馆,商业类展馆正成为试水开设夜场的先头部队。最近,位于798艺术区的孤独博物馆悄然走红,延长到晚9点的开设时间,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下班后再去打卡。

谈及为何延长开设时间,孤独博物馆的场地方负责人表示,开设夜场主要是考虑到展览的主题跟夜晚很相配。“展览开放后,晚间也有不少人来观展,晚间收入还是略高于成本投入。”这位负责人说。

孤独博物馆并非798艺术区内唯一开设夜场的展馆。记者从798艺术区获悉,今年,园区正在推广“点亮798”行动,目前,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798桥艺术空间等都参与了延时开放,这意味着市民晚间到798,也可以看到“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荒木经惟•花幽”等高质量艺术展、摄影展。

但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吴丽云看来,延时只是开设夜场的第一步。“开发更适合夜间参观、游览的主题活动,才是展馆开设夜场的特色产品,对市民也将更具吸引力。”她建议,公益性的博物馆可以通过特色的夜场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收,这将平衡博物馆成本投入,增加博物馆积极性。

事实上,开发出好的夜场活动,博物馆营收不成问题。张劲硕告诉记者,此前推出的活动每人收费为350元,预约很是火爆,“我们主要是针对团体,偶尔也开放散客预订名额,最多的时候一年曾经举办过90多场活动,收入完全可以覆盖成本投入。”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9-07-22,赵语涵、蔡静灵)

青岛市雕塑馆开启夜间参观模式

7月20日至21日,依托“中日韩文化艺术节”,青岛市雕塑馆启动夜间参观模式,闭馆时间由常规的16:00延长至20:30,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独特的夜间参观体验。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常规的艺术品展示,也有艺术家的创作体验分享。在雕塑馆外的公共空间,陶艺、刺绣、剪纸、扎染、纸艺、面塑、微锔、烙画、核雕等十余种手作技艺的传承人还进行了创作展示,并与参观者面对面互动交流。

据了解,这是青岛市雕塑馆近年来首次夜间开放,受到了市民游客的热烈欢迎,仅20日一晚,就吸引参观者近千人。青岛市城乡规划展示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结合不同类型的展览,青岛市雕塑馆还将不定期在夜间开放,为岛城夜生活增添别样文化韵味。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9-07-22,华伟)

江西黎川县图书馆:让更多基层群众共享公益读书会

2018年以来,江西省黎川县图书馆通过“文化+”的形式,推动公益读书会活动走进看守所、社区、乡村、学校和企业等地,不断服务基层群众公共文化需要。

文化进社区,为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黎川县图书馆工作人员多次走进县城多个社区开展公益读书会活动,为老百姓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工作人员组织社区群众观看了视频《幸福的方法》,并组织大家积极发言,共同探讨和分享幸福的方法。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一些饱受忧郁和心灵困惑折磨的社区居民,获得了追求幸福的方法,提升幸福感。

文化助力司法,丰富社会矫正人员精神生活

去年以来,为丰富社会矫正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素养,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黎川县图书馆联合县司法局,每周在图书馆为社会矫正人员开展一次读书教育活动。

读书会活动坚持公益导向,通过观看系列正能量视频、分享《非暴力沟通》等书籍、开展学习心得座谈、对社会矫正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帮扶等方式,滋润社会矫正人员的心田,提升其文化素养,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

活动开展以来,起到很好的帮教效果。

文化进高墙,润人心,化内心

为使在押人员通过读书获取有益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尽快走向新生活,黎川县图书馆多次联合黎川县看守所开展文化进高墙读书活动。

图书馆先后组织读书会成员,为他们送去文学类、励志类、社会科学类等方面的书籍300余册及杂志100余册,并帮助建立图书阅览室。

文化进高墙活动自开展以来,充分发挥了文化润人心,化内心的独特作用,有效地提升了在押人员的文化素养,助力了看守所工作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文化进校园,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去年以来,图书馆多次组织工作人员走进中小学校园、幼儿园,开展公益读书会活动,帮助孩子们增长课外知识和生活常识。

为了进一步发挥图书馆读书会“以文化人”的作用,图书馆邀请县一中学生来到馆内开展公益读书会活动,观看正能量视频,积极交流观后感。

此外,还联合职业中学,组织该校200余名学生开展读书报告会,共同观看《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的推介视频,并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们畅谈心得体会。

此外,图书馆还定期开展绘本阅读公益读书会活动。

为了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知识的窗户,同时也为了让家长们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及育儿方法,图书馆坚持每周六上午定期在馆内为县幼儿园的孩子及家长们开展“书香润童心•好书伴成长”绘本阅读公益读书会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学生的安全警示教育,避免学生意外溺水事故的发生,黎川县红十字会、县图书馆、县蓝天救援队联合在黎川二中举行了珍爱生命、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邀请专业人士,向学生们讲解了防溺水知识。此外,还组织观看了中国文学名著插图展,以提高他们的防溺水常识和课外文化知识。

文化走近老人,关爱老年健康

2018年重阳节,为了关爱老年人的健康,教会老年人更多健康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在重阳节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黎川县图书馆联合县老干局开展了一场爱老敬老公益读书会活动。

邀请县中医院主任医师彭美华为老人们讲解了热敏灸方面的知识,免费发放了热敏灸的专业器具和书籍,并进行了现场示范,手把手地教会老年人热敏灸的使用方法,提升了老年人关爱自己、保持健康的保健意识。

一年以来,黎川县图书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的多场公益读书会活动,取得了良好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社会效果,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基层群众充分认可。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2019-07-19,肖丹丽)

【数据分析】

上述材料为我们传达了两个主要信息:一是人们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明确,范围越来越广泛;二是社会对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尚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总而言之,就是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存在着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大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

当老百姓的公共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得到满足时,当地政府可以立足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文化资源,通过创新文化展示方式和建设文化场地等方式,为老百姓提供安全舒适的文化场所和文化资源。

材料中敦煌设立“官方课”就是敦煌研究院与相关教育机构一起开发的一项文化服务,不仅加大了对敦煌文化的宣传,同时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加大对民众文化需求的跟踪

其实公共文化的建设看似像一项大工程,其实需要从点滴入手,从细节做起,从人民的需求发力。公共文化的建设不需要耗费大量物资和巨额资金,但需要花费很多心力去思考和挖掘,通过深入调研群众需求,形成明确的建设方案,即便是设立一个小小的书吧,或是建设一个健身房、心理咨询室,都是公共文化的一种体现。

实践表明,只有那些顺民心、得民意的文化产品才能真正获得群众的认可与好评。比如材料中谈到的黎川县图书馆举办的一系列活动,都属于低成本高收益的文化产品。

(三)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参与

公共文化的建设一定要顺应文化发展规律,不可闭门造车,也不可封闭自我。建设者们要本着包容并蓄、美美与共的心态,多交流、多学习,充分借鉴先进的公共文化建设方式和思路,同时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中,让老百姓在感受公共文化便利的同时,也接受精神的洗礼。以文化产品为依托开展精神文明的宣传,塑造与传播社会正能量,从硬件和软件上让百姓感受双重幸福。

综上所述,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我们一定要善于运用身边资源,同时要不遗余力地开发受人民欢迎的公共文化产品,努力让百姓安居乐业,让政府乐在其中,从而推动社区治理,促进社会和谐。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