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首演成功!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凝结着爱的光辉,闪耀柏林
柏林时间7月3日晚,建于1742年的德国柏林国家歌剧院内首次唱响中国歌剧。来自江苏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把德国人约翰.拉贝的故事带回了他的家乡。
拉贝先生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和部分当年国际安全区国际友人的后代应邀观看演出。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多国驻柏林使领馆人员,《拉贝日记》作曲唐建平、导演周沫和舞美设计王晶以及欧洲、德国各界人士近1500人观看演出。
柏林国家歌剧院是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一,两百多年来,它一直是歌剧艺术最神圣的殿堂。菩提树大街上,《拉贝日记》的巨大条幅从剧院楼顶垂到地,格外醒目,路人纷纷留影。
晚上7点不到,衣着得体正式的德国观众向国家歌剧院聚集。
晚上7:30,在指挥许忠的引领下,充满哀思、悲凉的序曲奏响,幕布开启,这个巴洛克式建筑内流淌起一股隐隐的悲伤。舞台上,日军铁蹄踏碎了南京的宁静,国殇之痛在激越的旋律中渐次铺陈。
主演薛皓垠的演唱清亮而富有激情,徐晓英的魏特琳哀伤而极富感染力,田浩江扮演的马吉深沉有力......
真实的历史画卷次第展开,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征服了古典音乐之都的观众。一剧终了,观众爆以热烈的掌声。直到谢幕完毕,还有很多观众久久不肯离去。
这一夜,跨越时空,穿越硝烟,无限缅怀,属于世界,属于和平。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制作,江苏大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本轮欧洲巡演就此启动,此行,还将去往拉贝出生地德国汉堡和“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总计5场演出。
听听最新鲜的柏林反响
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与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上台致辞
中国驻德国大使 吴恳:今晚,是你们在欧洲的首场演出,我深深受到震撼。拉贝故事我早就知道,你们用歌剧的方式传播了这个故事,我为之感动。今天来到现场观看的大多是德国人,你们用德国人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形式带来了拉贝先生对全中国人民的感动,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感恩之情,作为艺术使者,你们讲述了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和德国人的故事,这将使我们两个国家的人民进一步加深理解。
约翰.拉贝孙子 托马斯.拉贝:这部歌剧的上演,对我的家族来说是极大的荣幸和鼓舞。你们通过演出所呈现的历史,是中国特别黑暗的时刻,对德国人来说也是值得记忆的历史。
我最早看到这部剧是两年前在南京,今天再次看到这部剧有很大的不同,深受触动,无论是音乐、舞美还有演员的表演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歌剧的内容和演员的对白都还原了历史的真相。我的祖父当时就是如此和日军统领进行交涉的,他们不能杀害在安全区的中国居民。这部剧在制作中对于历史的考究让我非常感动。而且音乐制作也用一种简洁有力的方式很好地帮助了故事情节的表达。图像的设计、故事情节的视觉化,我都很喜欢。我代表拉贝家庭的所有成员对剧组表示深深感谢。
祖父战后来到柏林,并且于1950年在这里因为中风去世,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最艰难贫困的时光。这部剧可以来到德国,来到柏林,我非常激动。
我们家族四代人都和中国有深厚渊源。我的父亲出生在中国,可以讲中文。我从2001年开始在北京做客座教授,在香港、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有超过10年的妇科助产方面的专家咨询和医疗支援工作。去年我还获得了一个至高的荣誉,“中国友谊奖”(Chinese Friedship Award)。我的儿子Maximilian可以讲中文,他认识4000个汉字,可以写2000个,现在打算在北京学习国际经济。我们全家四代都和中国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
前任柏林伊斯兰文化博物馆馆长Jens Kröge
其父Christian Kröger是南京大屠杀期间与拉贝并肩作战的战友,并与拉贝一同获得中国国民政府颁发的采玉勋章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Jens Kröge的父亲Christian Kröger是安全区中的重要成员。作为历史亲历者的后人,Jens Kröge看完歌剧《拉贝日记》后惊叹不已,表示:“1928年我在中国做生意,我将父亲留下的许多珍贵资料整理成档案。看完这部歌剧,我真的非常激动。”
德国北威州国际舞蹈博览会总监Dieter Jaenicke
我研究过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以及同时期的德国历史,所以我很熟悉这部剧的故事。曾经有过《拉贝日记》的电影,而歌剧用另一种体裁展示这个故事,也是很好的途径,可以让更多德国人了解这段历史。整部剧非常精彩,能把观众情绪调动起来,非常棒的乐团、歌唱家,合唱团可以让人屏住呼吸。
柏林工业大学大众传媒与传播学教授、历史学家:冯黛绿(Prof. Dr. Barbara von der Lühe)
冯黛绿此前在南京生活过两年,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还曾发表相关论文。
这次前来观看《拉贝日记》歌剧版一是弥补了自己两年前在南京与之错过的遗憾;二是与自己的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剧中出现的场景她全部都实地走访过;三是基于自己与中国情缘。“这场演出绝对不虚此行:配乐引人入胜、塑造的人物性格非常饱满。同时这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让观众们对那场可怕的历史悲剧有更多的了解。在我看来,这部歌剧对增进中德两国人民的理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德国主人公、中国演绎,这也是一种很有火花的搭配,中国艺术家充满张力的演唱震撼人心。
观众:医生 Christos C.Zouboulis
作为一个德国人,这部剧让我非常感动。在这部剧里看到一个德国人可以如此救助人,我非常骄傲。我知道这段历史很久了,很高兴看到这个故事能变成歌剧,让更多的德国人看到。
欧洲巡演首演成功!观众掌声如雷,原创歌剧《拉贝日记》一片好评……
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负责该剧的创作生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盛蕾介绍,本次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全新创排,组织欧洲巡演,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用艺术的方式“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表达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
“为了此次巡演,我们再度集结了一支优秀的国际化主创团队,涵盖作曲、编剧、指挥、导演、舞美、服装、灯光、多媒体等众多领域,充分释放文化交融中产生的创造力和融合力。通过先期在江苏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的两次演出,中外艺术家们通力合作,以欧洲观众对歌剧艺术水准和质量的期待,不断打磨,精益求精,将那段至暗时刻的历史和拯救生命的大爱,转化为具有美学高度的艺术化呈现,力争用‘国际表达’的手段,让‘中国故事’越讲越好。
同时,我们此行还精心组织了《拉贝日记》背景资料图片展,展览涵盖了拉贝先生以及那段历史的翔实资料,在观演同时展示给欧洲的观众们,使得大家能更好地理解剧情、了解那段历史。”
“用艺术记录历史,用歌声吟咏未来”
观众的掌声为人性之光、
人道之爱而鸣,
为中德友谊而鸣。
让我们承载着传播爱与和平的使命,
就此扬帆世界!
(来源:龙虎网,2019-07-05,记者 黎雨沁)
南京恩人拉贝先生“回家”了:歌剧《拉贝日记》奏响德国
柏林时间7月6日晚,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音乐会版在约翰.拉贝先生的故乡——德国汉堡的易北河爱乐音乐厅演出。近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时,现场响起了持续近20分钟的热烈掌声,当地的民众被这部中国歌剧所感动。
原创歌剧《拉贝日记》此前刚刚结束在柏林国家歌剧院的演出。在该剧的欧洲巡演中,德国汉堡易北河爱乐音乐厅上演的是特别音乐会版,创作团队希望用更纯粹的歌唱和音乐向拉贝先生的家乡人传递这位“德国好人”故事的内涵和情感。
当年,27岁的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离开故里前往中国时,他一定未曾想到,一个多世纪后,在家乡著名的音乐厅里,中国的艺术家们追忆着他的事迹,他所救助的中国南京市民世世代代记着他的救命之恩。
中国驻汉堡总领事杜晓晖,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和当地各界人士一起观看演出。
在看完表演后,杜晓晖走上舞台与观众互动,他告诉当地观众:“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有恩必报向来是中国的传统,我们从来不会忘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朋友。曾经在南京大屠杀中救助了无数中国人的约翰.拉贝先生,就出生在离这座歌剧院不到3分钟路程的地方。今天,在这样一个音乐厅讲述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就是要告诉世界,对于南京的恩人,我们从未忘记。”
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系图书馆员、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邵华,出生在南京,已经在德国生活了将近30年。她特意驱车从鲁尔区赶到汉堡,聆听这场音乐会:“很震撼,很特别的形式。以音乐再现了当时的战争气氛,通过歌剧这一个德国人擅长的艺术形式来呈现中国元素,这正是一种文化的交融”。
德国汉学家石坤森博士在观看完演出后极为赞赏:“在学习汉学之前,作为德国人,我却并不了解《拉贝日记》和这段历史。拉贝先生回国后曾试图公布影像文字资料,大约20年前,ErwinWickert编辑了《拉贝日记》,德国人开始知晓他的事迹,后来拍摄了电影,饰演拉贝的是德国一位很有名的演员。这次能以音乐剧的形式在汉堡再现拉贝在中国的故事,非常有意义。”
这部由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江苏省演艺集团联合制作,江苏大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的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将在奥地利维也纳罗纳赫剧院,开启欧洲巡演的最后一站。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9-07-08,记者:申冉 通讯员:苏轩)
中国歌剧《拉贝日记》欧洲巡演圆满收官
中国原创歌剧《拉贝日记》7月10日晚在奥地利维也纳完成第二场演出,本次欧洲巡演至此圆满落幕。
这部由江苏大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出品的中国原创歌剧从3日起开始欧洲感恩巡演之旅,先后在德国柏林、汉堡和奥地利维也纳公演,两国三城共5场演出广受当地观众和业内人士好评。
10日晚,在维也纳历史悠久的罗纳赫剧院,当《拉贝日记》演出结束时,现场观众全体起立,掌声如潮,全体演员一再谢幕,直到大幕徐徐合上。
德国人约翰.拉贝曾任西门子公司驻南京首席代表。二战期间,他不仅以日记形式记录了日本军队攻占南京后对中国平民的暴行,而且利用当时德国与日本的同盟关系,拯救了大批中国人的生命。中国艺术家用歌剧形式再现拉贝等国际友人英勇感人的人道主义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人道主义义举的诚挚感恩。
维也纳观众海伦娜.博文卡姆普对记者说,这部歌剧非常棒,除了完美的艺术表达,更让当地观众有机会从完全不同的视角认识二战历史。
维也纳演艺集团总裁弗朗茨.帕泰早年曾在中国从事过歌剧教学,他当年曾感叹“教中国人唱歌剧太难了”。“可是今天,他们竟然原创了这样一部歌剧,还这样专业,真令人吃惊!这是一部强有力的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07-12,记者于涛、赵菲菲)
【数据分析】
约翰.拉贝是生于汉堡市的德国商人,以其在1937年—1938年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人道主义行为、以及作为南京大屠杀翔实证据的《拉贝日记》而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贝因曾是纳粹党员而先后被苏联和英国逮捕。鉴于在南京时的功绩,得到国民政府每月金钱和粮食接济。由其本人所著的《拉贝日记》于1997年出版,并被译为中、英、日、德四种语言,被公认为是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段历史,而拉贝先生作为外国人,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不顾危险、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施暴,为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他的博爱之情不仅感动了中国人,也感动了世界上向往和平的人。
《拉贝日记》将拉贝先生的故事和博爱之情用歌剧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的形式和内容,起到了很好的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效果。
《拉贝日记》首次欧洲巡演在维也纳收官,展现了中国原创作品的水准,充满浓郁中国风的歌剧打动了欧洲观众。
《拉贝日记》通过歌剧这个形式和传播的内容,能够让维也纳的观众、欧洲的观众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的根、文化的理念。另一方面,这么多艺术家到欧洲的“文化之都”巡演,他们也可以从欧洲、从奥地利的文化艺术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这对以后的交流、创作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作团队的精良制作、歌剧演员的完美演唱,使得《拉贝日记》收获了一众好评。《拉贝日记》使得维也纳观众、欧洲观众对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所遭受的苦难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对拉贝先生的博爱之心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此次巡演让中国的歌剧艺术家能够吸纳国际声音、抚摸历史脉搏、探寻歌剧源头,于德奥两国获得艺术的启迪,并为中国的高雅艺术和中国的感情表达展示了更多的可能性。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