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哪吒之魔童降世》:学医的导演饺子 刷出动画片新高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自上映以来连创票房纪录。7月30日,成功打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下的9.56亿票房纪录,位居影史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第一。截至今早,该片票房累计已突破13亿,位列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第二,仅次于《疯狂动物城》。
《哪吒》的横空降世,不仅带火了暑期档,也让初次执导大银幕作品的导演饺子一夜之间成为无数影迷的偶像。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这位一出手就连破纪录的动画导演竟然是个学医的80后。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的饺子,因为热爱转行投身于动画行业,也曾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但学医的特殊经历,给予他异常的理性与严谨。谈及过往,导演饺子表示,很感谢曾经的学医经历,“写剧本时非常强调逻辑性”,以及“闭门”做动画对于寂寞的忍耐,都是曾经的大学时光所给予的。从医学生到动画导演,可以说,导演和他笔下的哪吒一样,都经历了一个“打破成见,做自己英雄”的过程。
从剧本到制作完成,为了给观众呈现更加完美的作品,导演饺子所有事都亲力亲为。片中,小哪吒的动作表情,大部分都是由导演饺子自己“饰演”,再交由动画师一一对照制作;此外,哪吒、敖丙等主要角色的配音小样,都由导演饺子一人录制;片中混元珠的配音演员,便是导演本人。除了一人身兼多职,他还对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比如,备受观众喜爱的江山社稷图四人抢笔一景,在最好人员的配置下,单是草图便“死磕”了2个月时间,总耗时4个多月时间。对此,导演饺子表示,如果哪里比较顺利,我们就会觉得一定是要求太低了,没有问题制造问题也要让它变得困难起来,尽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
改编《哪吒》,和自己的经历有关
记者:《哪吒》是您的第一部动画长片,最早是怎么想到做这个题材的?
饺子:这和我本人的经历有关。从小我就非常喜欢画画,那个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个漫画家。后来发现画漫画在那个时期是养活不了自己的。因为我父母都在医院工作,就选择了学医,华西医科大药科专业。之后有一个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款三维软件叫玛雅,发现能做出这么好的效果,从此我就开始自学动画。开始有很多人反对,说你是学医的,不务正业学动画,将来怎么找工作呢?很多人说我不行,也不相信我能走太远。我出来之后确实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有一段时间没什么工作,自己在家里面花三年零八个月做了个人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放在网上得到网友的肯定,也得到一些发展机会,然后沉淀了这么多年。后来花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做了《哪吒》,我希望哪吒这个角色能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有很多人都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遇到很多挫折,尤其是周围人对你的否定、偏见、成见,所以大家看到哪吒之后,能给他们一些鼓励和勇气去打破成见,扭转命运。
记者:传统的哪吒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你是怎么想到做这样一个改编,把他设计成“魔童”的形象?
饺子:像我刚才说的,我是先为了做这么一个中心思想的东西,找到了我以前看过79版的《哪吒闹海》,很反叛的小英雄形象让我印象深刻,非常喜欢哪吒这个形象。为了做《哪吒》,我们就又去研究了《封神演义》的原作,之后才发现原作当中哪吒不是这样的,原作中的哪吒和他的师父太乙真人简直就是双煞,谁遇到他们,一言不合就出手。李靖知道哪吒是太乙真人的弟子转世投胎到了他的三儿子身上,对他三儿子挺怕的,原作没有说反抗父权的东西,后来我们得到的美好的东西都是79版《哪吒闹海》修改之后带来的。于是我想通了这一点,改编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负担了。因为每一代故事应该服务于那一代的观众,那个年代非常久远,虽然它是一个经典,但是里面存在很多糟粕。到了79版的时候有了当时时代的精神,那是黑白二元对立,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我们这个主题是要打破成见,所以我们想探讨得深一些,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关键看你怎么对待他,如果用包容和爱,就算是一个恶人也能变成善人,就做了很多大胆的改动。
记者:有观众说,哪吒这个角色有一丝京味小爷的感觉,具体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饺子:前前后后将近一百版的哪吒形象设计,后来选到这一版,很多人会说挺丑,不想看,为什么选择他,我觉得他是最契合我们电影的中心思想的,打破成见,一开始大家看到他的形象,就觉得对他讨厌,产生不好的感觉,但我们希望看过电影之后,哪吒能够打破成见。创作这个形象的时候,我们也确实参考了很多比较痞的形象。虽然我一直都是非常乖、非常听话的小孩,但是我内心其实有一种冲动,所以,表演的时候,和配音导演一起,大家就把这种比较痞的一面展现出来了。至于说北京话的味儿,那是因为普通话太标准很难体现那个东西,但是“小爷我”那样就对了。
颠覆以往,先配音再做动画
记者:国产动画基本都是拍完之后再配音的,但这部电影里面好多嘴形都能对得上,是怎么做到的?
饺子:很多国产动画原来都是先做动画再配音,这有非常大的弊端,因为一开始很多动画导演都是没有学过表演的,但是他们就按照自己的想象把这个角色做出来了。我觉得这远远不够,先做动画之后,配音演员就得生硬照着嘴形和节奏配,完全发挥不出演技。我们用的就是先配音,再用动画配合,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配音演员的演技。
记者:《哪吒》的整个创作过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饺子:以前做《打,打个大西瓜》是一个人在家里煎熬,但是做这部片子的时候,每一天都觉得这个项目不可能完成,因为遇到太多坎儿,后来终于完成的时候,回头一看,真是惊险啊!每一天都是十分惊险的,这是我做的第一部长片,每天遇到的对于我来说都是新的问题,都太难了,中国的动画工业体系也不太成熟,遇到了很多坑,外包出去之后,给你回馈过来的隔了一段时间全是乱七八糟的东西,跟他们沟通、交流,说了很多很多遍,很多很多细节,还是出不来效果,感觉项目完工遥遥无期。那时候有一个执行制片来帮我们救火。他已经经历很多国产动画项目了,以他的经验断言,《哪吒》绝对没有可能在档期之前做出来。后来我们全公司还有所有接到我们外包的动画公司,都真的是憋足一口气,硬挺过来的。那个时候我们的加班已经到什么感觉了呢?不是996,是007。
记者:听说你对团队的要求特别高,团队离职率也特别高是吗?
饺子:我们在成都本部的原创团队相对好一些,我可以跟他们谈心。但是其他的外包团队他们真的给我反馈,离职率陡然升高。都没有办法,都是硬挺过来的,每个坎儿迈过去回望都觉得是奇迹。这部作品也确实得到了很多动画团队的鼎力支持,很多团队都是亏本帮我们制作,他们也渴望能够做出一部真正像样的国产动画,扭转观众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成见和偏见,而且希望我们这个行业出更多的好的动画作品,能让新加入我们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过得更有尊严、更自豪、更骄傲。
记者:制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饺子:剧本的阶段,本来我还挺有自信的,编了第一版交给彩条屋之后,我觉得应该改动不大吧。没想到,他们说,确实不错啊,你过来开个会吧。我去了之后,结果就开成批斗大会,十多个人挑各种毛病,挑了之后我非常烦恼,回到成都继续改写。经过66版,每次都是硬着头皮交过去,每次都是对我的折磨和虐待。
剧本磨得这么辛苦,我就觉得,如果分镜头画不好,就对不起剧本磨得这么累。分镜头也画得非常累,每个细节、每个镜头挑,经历了五六个版本,最开始有5000个镜头,后来改了将近2000多个镜头,删掉这么多镜头,分镜师也被我们磨得疯了。分镜头磨完了,开始配音,配音磨得不够就对不起前面的环节。配完音,后面做动画不做好一点就对不起前面的环节。所以一路走来,每次都是挑战自己的极限,直到我们钱都烧光了,制片人说,你还是理性一点吧。所以,一直是这样,死磕着走到现在,最后能够完成,我觉得也算是一个奇迹了。我记不住哪个是最难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炼狱。
只要能回本,就启动续集
记者:有观众在您的作品里看到很多周星驰电影的影子,是有受到他的影响吗?
饺子:所有人的创作都是他以往看到听到东西的感受,沉淀之后重新的反馈。所以,以前的这些老港片对我的影响非常巨大,还包括国外的一些优秀电影。魔童降世的时候,我也致敬了卡梅隆的《终结者》。还有很多日本动画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因为有很多打斗镜头的设计。反正我在做我第一部作品《打,打个大西瓜》的时候在片尾加了很多偶像的名字,他们的作品对我的影响都非常深远。
记者:电影里有没有一些你觉得有遗憾的地方?
饺子:确实有很多遗憾,也确实经费不足造成了一些问题。所以我觉得,现在的评分有点受之有愧,自己做出来的作品,我知道这里面有哪些地方有缺点、有毛病、有瑕疵,中国观众真的是非常包容的群体,他们非常希望看到国产动画能够越做越好,所以有很多分我觉得是鼓励分。我们下一部作品应该做得更认真、更加全力以赴,不辜负观众对我们的期望。
记者:续集什么时候拍?
饺子:只要能够回本,续集就可以启动了。同时我也花了点小心思,我在后面加这么一个彩蛋,四大龙王凑齐了一定会搞些事,勾起观众的欲望,之后投资方面就赶鸭子上架了。现在剧本还在大纲阶段,之后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打磨。以前我编剧本的时候觉得挺有信心,觉得编得挺快,但是跟彩条屋磨了之后,我已经挺没信心了,估计时间是短不了的。但是,我一定尽我最大努力,不是最好的东西,我不会拿出来给大家看的。
(来源:北京晚报,2019-08-02,李俐)
《哪吒》里来自传统文化的“梗”最动人
《哪吒之魔童降世》会红其实并不意外。在正式公映前一周,看过点映的朋友便从“路人甲”成“自来水”,在微信圈力荐。但没料到《哪吒》会这样燃:公映当天,仅一个半小时,总票房即破1亿元,创动画电影最快破亿新纪录;上映第五天,累计票房已破10亿元,超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为国产动画电影新晋票房冠军。待到真正看过片子,却又觉得这样燃,确实不该意外。
电影是真好看。笔者是上映当天晚上看的,整场上座率差不多有八九成。现场的观众,几乎从头到尾,都笑声不断。哪吒其实是个中国人熟悉的老故事、大IP。大IP改编是个技术活。如果完全尊重原著逻辑,观众多半会评价缺乏新意,但如果大刀阔斧,稍有不慎便是“挂羊头卖狗肉”,毁三观成雷剧。与广为人知的《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故事、1979年版动画《哪吒闹海》相比,《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改编差不多算得上颠覆,主角哪吒既没闹海,也没扒龙王三太子的皮,甚至最后跟敖丙成了好朋友,而李靖也从传统扁平的“托塔李天王”变成了有着深沉、厚重之爱的“父亲”。但这样看似不合经典的人设,竟让观众没有丝毫出戏之感,究其原因,或许要归功于故事没有偏离传统的内在逻辑,其新鲜出奇的现代表达和创造都合情合理,契合了观众的集体情绪和价值观,让他们有代入感、共鸣感,从而自然接受。比如,打开宝莲还有指纹解锁的操作,看似荒诞的梗,因来源于身边现实,无伤大雅,却让人会心一乐;比如,李靖和娘子对哪吒的百般呵护,与现实生活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多像啊。他们往往不擅表达,但从不吝于付出,然而我们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要到多年之后,才理解这份爱之深、之重,就像哪吒,直到最后才在小猪吐出的泡影中见出父母的真心。
《哪吒》的导演饺子只是一个“80后”。现在的年轻人常常给人惊喜,他们在广阔的文化土壤中成长,基本上没有什么历史包袱,能着眼现实、举重若轻,但他们到底是生长于这片土地,身上刻着传统文化的烙印。看这个哪吒,最让人亲切的便是这些传统文化印记。比如,太乙真人的四川方言,他那与猪八戒神似的坐骑,奇妙的江山社稷图卷,还有来自金沙遗址文物形象的活宝结界兽……这些都是只有中国人才一见如故、心领神会的匠心和梗,而这些会心一笑,也是其他好莱坞动漫里无法体会到的。《寻梦环游记》也好,《冰雪奇缘》也好,虽然它们的故事都有普世的情怀和审美,但或多或少有着一些与我们疏离或陌生的文化因子。比如,《寻梦环游记》里载歌载舞的亡灵节,充满着浓郁的印第安民族文化特色,我们能够理解、感动,却未必感同身受。而有时,引燃就要那么一点点因子。
“动画可能是中国传统神话最适合的输出途径。”饺子曾这样说。换种说法,中国传统文化里可能蕴藏着动画最适合的原创故事。其实,早在1998年迪士尼便根据中国民间乐府诗《木兰辞》推出动画电影《花木兰》,而今,真人版也在筹拍中。但说实话,迪士尼的《花木兰》就是个披着中国文化外衣的美国故事,从人物形象、性格到电影色彩,都似又不是。这些年来,随着《大圣归来》的横空出世,国产动漫迎来新的爆发,它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刻画,给人惊喜不断。如今,《哪吒2》、姜子牙已然在期待之中,希望还有更多真正中国视角的动画电影。
(来源:四川日报,2019-08-02,竹雨)
《哪吒》票房超12亿!太燃了!“四川造”动画一战成名
仅仅上映5天,总票房已突破12亿元,近120万人的打分,网络评分稳稳落在8.7分上,票房口碑双双火爆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已经成为这个暑期最火的国产电影。
这是一部“四川造”的国产动画,会说川普的太乙真人和参考了金沙黄金面具的青铜结界兽,让观众倍感亲切。80后导演饺子是泸州人,2006年凭借动漫电影《打,打个大西瓜》,在国内外狂揽30多个奖项。《哪吒》作为饺子执导的首部长片动画电影,被他用医学生的严谨来死磕每一个环节,最终呈现出这部口碑之作。
国产小哪吒 凭什么一炮而火
早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前,影片就在网上引起热议,原因是这位小哪吒与传统的哪吒形象实在太不一样!丑丑的外表,拽拽的个性,挑战着观众的传统审美。然而,突破个性的人物形象、一流的制作水准和完整度颇高的故事,影片上映后深得年轻观众喜爱,成为继《大圣归来》之后又一部现象级国漫爆款。
《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之后票房快速飙升,仅1小时29分钟就成功破亿元,创下动画电影最快破亿纪录。上映第二天单日票房破2亿元,直接打破动画电影票房天花板,成为中国影史首部单日票房破2亿元的动画电影;上映第三天,影片票房已累计突破7亿元大关。“猫眼”专业给出该片的最终票房预测也不断调高,目前已经高达22.5亿元。
除票房成绩亮眼,影片在各大网络平台也获得高热度。在超过20万人打分的豆瓣网上,该片评分高达8.7分,仅次于《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经典,高于《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此外,影片口碑也已“出圈”,越来越多的“自来水”纷纷为该片安利。也有不少人号召群友二刷、三刷,甚至发起组团包场。
那么,这位小哪吒,到底为什么这么火?首先是敢于突破传统的人物形象。哪吒顶着黑眼圈、大板牙、塌鼻子,手插裤袋,说起话来一副“混不吝”的样子,差点没丑哭。但也正是这个丑丑的、拽拽的、充满娱乐性的形象,击中了年轻观众的萌点。
故事巧改编逆天 改命击中人心
导演饺子对哪吒的个性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没有哪吒闹海,没有削肉还母,换成的是“逆天改命”的不屈不挠,那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拽劲儿,十分契合时下年轻人的燃点。生而为妖的哪吒从小饱受成见,遭人欺凌却渴望为人接受,表面个性十足,内心却十分孤独,他有血有肉,在某些时候,像极了生活中曾经迷茫的你我。
除了哪吒之外,本该被“抽筋扒皮”的西海龙太子敖丙也变得温润如玉、外形俊美,情感更细腻,个性更纠结。他与哪吒一冷一热,巨大的反差让他们成为观众最喜欢的CP。而仙风道骨的太乙真人在戏中则变身搞笑角色,申公豹的角色虽是反派,却也因为结巴的设定笑点不断。
改变最大的应该是哪吒的父母李靖夫妇,尤其是父亲李靖,变成了一个耐心有爱,为了妻子孩子甘愿牺牲的好父亲,这与传统的李靖形象大相径庭,却也为影片埋下一个强大的泪点。母亲则是一个乐观开朗的“女强人”,在忙公务之余也不忘陪伴孩子,每次哪吒有可能被处决时,她都第一时间站出来护着他。这对模范父母的形象,勾起观众对现代教育的探讨:当你的孩子遭到嫌弃,不被理解,身为父母应该如何引导他?如何用爱化解他的孤独?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娱乐性极强的电影,故事通俗易懂,有笑有泪,甚至还有些无厘头的桥段,很容易讨观众喜欢。最难能可贵的是影片融入了当代的价值关切,成为古代神话题材改编的成功典范。
四川导演饺子 弃医做动画等来哪吒
《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鸣惊人,而事实上,导演饺子并非因此片才横空出世的。80后的饺子从小喜欢画画,梦想成为一名漫画家,但是怕这个职业没法养活自己,父母都在医院工作,就自然地选择了学医。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医学院),他并没有找一份别人眼中的“安稳”工作,而是转行做了动画,计划中的杨宇大夫变成了导演饺克力。
饺子说,转行的契机十分巧合,大三时同学给他推荐了一个三维软件,自学后发现学会这项技能可以找到一些广告公司的工作,能用爱好养活自己,从此开始了动画事业。他一个人在家捣鼓三年半,终于在2009年制作出了16分钟的短片《打,打个大西瓜》。成名之后,找他的人虽然多了,但是那时的动漫市场环境艰难。终于,饺子等来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监制、彩条屋总裁易巧。易巧读大学时看到了《打,打个大西瓜》,当时就被震撼了。2015年光线成立彩条屋,他立刻去成都找饺子,当时就拍板要决定合作。
上影厂那些经典动画片曾经是70后、80后最爱的动画片,饺子也不例外,他喜欢1979年版的《哪吒闹海》,那个反叛、叛逆的小英雄形象让他印象非常深刻。为了做《哪吒》,他又去研究《封神演义》原作,之后发现《哪吒闹海》和原著相差很多,于是就做了很多大胆的改动。
片中许多看似“颠覆”的设定都富含深意。比如,影片特意把龙宫设定成“海底炼狱”,因为“炼狱”的存在更能凸显龙族饱受天庭偏见的委屈与不甘,也让敖丙拯救龙族的行为更具说服力;对于观众热议的“踢毽子”场景,导演表示,蹴鞠等运动的产生时间与哪吒所处年代不相符,没有确切产生年代的“毽子”,有趣又与情节相贴合,所以才选用了“毽子”。
小哪吒的形象设计了100多个版本,对于将哪吒设计成豁牙、黑眼圈、齐刘海的样子,饺子说是有意为之。因为哪吒生而为魔,因此在人族中注定被孤立,如果把哪吒设计成阳光美少年的形象,就和魔头不沾边儿了,周围群众对他的偏见也显得很假。
历时三年制作 特效镜头占了八成
想通了人物设置之后,饺子半年就给易巧交出了哪吒的大纲。当时还觉得比较满意,可是没想到的是,这部电影最终写了66稿,历经两年剧本打磨、三年制作,由60多家制作团队、1600多位制作人员参与。全片特效镜头占了近80%,由全国20多家特效团队制作完成。
剧本磨得很辛苦,饺子觉得画分镜头之后,就不会这么磨了,“没想到分镜头也画得非常累,每个细节、每个镜头挑,分镜头一共有五六个版本,最开始有5000个镜头,后来改了将近2000个镜头。删掉这么多镜头,分镜师也被我们磨得疯了。分镜头磨完了,开始配音、做动画……一路走来,每次都是挑战自己的极限,最后能够完成,我觉得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影片制作后期找来一个执行制片,做过很多国产动画项目,直言影片绝不可能在上映日期之前做完。为了完成影片制作,制作团队的每个人加班加点,仅“江山社稷图中四个人抢笔”这个景的草图就做了2个月时间,总耗时4个月。而结尾的几个大特效段落仅测试时间都在3个月左右。
电影中已经有了《哪吒2》的彩蛋,饺子说第一部票房好,第二部会继续制作,易巧也透露当初是按照三部曲计划的。对于动画片呈现“封神宇宙”的梦想,易巧说:“还不敢去想宇宙的事。希望各个团队导演能做出好的处女作,之后再打通也是有可能的。就像《大圣归来》和《哪吒》的联动短片,或许未来《大圣闹天宫》中,还有可能继续互动。”
(来源:华西都市报,2019-08-02,熊英英)
【数据来源】
7月,在电影市场一片哀鸿的情况下,《哪吒》横空出世,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新冠军。影片中所有形象都是颠覆性的,所有形象颠覆后还能让观众接受,哪吒做到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看上去很中二的一句话,却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喊出来的,葛洪《抱朴子内篇》:“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影片把道教的这种纵横洒脱发挥到了极致,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和希望。
打破刻板印象,重塑哪吒人物形象。《哪吒之魔童降世》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讲述哪吒逆天而行的成长经历。影片中呈现了与观众以往熟知的“哪吒闹海”、《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完全不同的形象,也是这部国漫最大的看点。哪吒生而为魔,因此是一个魔头形象,黑眼圈、丧、萌,在人族中注定被孤立,整个故事和形象都突出一个主题,哪吒的命就是不认命、打破成见扭转命运,十分励志,这也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在追求梦想道路上的真实心声。
展示贴近现实的亲情友情,传播正能量。亲情线部分是这部电影的闪光点,影片对李靖夫妇进行了颠覆性的大胆改编,父子间的戏份非常感人且扎实。哪吒的父母更加近似现代父母的缩影,他们没有时间陪伴哪吒成长,时刻表现出严厉和管教,在背后却包含着深沉的爱,让影片的笑点泪点一样都不少。哪吒与敖丙纯粹的友情以及惺惺相惜的感情,也能让小朋友也感受到一些正能量的表达,整部影片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观众观看。
重拾传统文化印记,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整个影片中有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加入其中,让国人倍感亲切,唤醒国人民族文化记忆。比如,太乙真人的四川方言,他那与猪八戒神似的坐骑,奇妙的江山社稷图卷,还有来自金沙遗址文物形象的活宝结界兽……从方言、神话故事到字画、文物,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积淀下的灿烂的文化遗产,影片真正地诠释了国产动漫的精神内核,只有国人才能读的懂这一个个“梗”,这一个个元素背后的故事。
《哪吒》无疑是成功的,但它的成功却引发了我们对国漫更多的思考。《哪吒》的导演饺子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并非电影或动漫科班出身。《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学习的是北京工业大学软件专业,大学三年级才开始接触3D创作软件。此外,《大护法》导演不思凡曾是电信局工作人员,画漫画一度是业余爱好……这一波国产优秀动漫的排头兵皆非科班出身,而动漫专业30余万科班生,他们却并不活跃。饺子从22岁到39岁的成才路,正是中国动漫发展的缩影。
中国优秀动漫人才储备远远不够,科班的人才输出也没有和市场接轨,动漫主力消费人群还没有从国外动漫中解放出来,整个电影市场仍风雨飘摇,中国动漫的成长之路过于缓慢,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