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小欢喜》透视真实的家庭教育
2019年09月03日
《小欢喜》透视真实的家庭教育
《小欢喜》透视真实的家庭教育

【热点回顾】

以"欢喜"命名,却看哭观众

眼下最受大家关注的剧集,无疑是正在爱奇艺播出的《小欢喜》。剧中真实接地气的家庭关系和对教育现状的写实性描绘,持续引发热议。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近期的观剧过程中,不少网友表示,这部名叫“小欢喜”的剧,让自己狂洒眼泪。

的确,不管是季杨杨得知母亲患癌症后剃光头以示陪伴,还是林磊儿手机被摔坏后蹲在地上失声痛哭怀念亡母,又或是乔英子和妈妈宋倩不断爆发的激烈争吵,都频频戳中观众的泪点。总编剧黄磊曾说,这部剧不只讲高考,它其实更多讲的是生活,生活就是酸甜苦辣都有,每一个欢喜都由漫长的历练换来。剧中也有这样的台词: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只有一点小欢喜。

《小欢喜》之所以如此打动人,与电视剧对生活现状的真实描绘脱不开关系。在紧张的高三年级,在漫长琐碎的日常生活里,逐渐长大的孩子和母亲和长辈有了情感和思想的碰撞,在这一年里,原生家庭的影响、大人孩子不同的相处模式、各种工作和生活境遇造成的后果,似乎格外得到凸显。许多剧中的台词和情节引发网友强烈共鸣,不少人在自己的家庭关系中找到了似曾相识的感觉。尤其令人飙泪的是:在矛盾和争吵的背后,人物流露的情感特别真挚动人,这里有家庭中的温暖亲情,有父辈互帮互助的朋友情谊,也有少年之间的纯真友谊,每一段都很走心,扎实的剧本创作,实力演员的演绎,使剧中的每个角色都真实立体:佛系老爸方圆会陪儿子一起玩游戏,但在儿子犯了大错时也会正襟危坐严厉批评;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宋倩虽然对女儿的学习要求变态至极,但也常常会表现出温柔宠溺地一面。很多妈妈观众觉得自己是剧中的几个母亲中的一个,或者其中两个的复合体,日常对孩子说着角色说的话,做着角色做的事,体会着她们的情绪,仿佛就是剧中的母亲“附体”。

《小欢喜》是今年国产剧中难得一见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集中展现了父母与子女有笑有泪的共同成长。无论高考带来的是欢喜或痛苦,愿每个观众都能体会家的温暖。无论这一程含笑还是带泪,愿每个大人孩子都能与家人携手同行。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08-26,苗春)

从《小欢喜》看真实的高考

在对今年已经上映的几部跟家庭和教育有关的影视作品失望之后,笔者必须表扬一下《小欢喜》。这部剧通过3 个高三考生家庭,折射整个高考在社会家庭中的变迁,直击教育、婚姻、亲子关系等国人关注的重点话题,播出后热评不断。

高考,在中国人一生当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分量不必多说,作为一个刚刚陪伴孩子结束了难熬的高考之旅的考生家长,我在《小欢喜》里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我熟悉的很多考生和家长的样子:为了高考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的家庭,把工作放在一边全身心陪伴孩子的母亲,上各种天价补习班的孩子,因为考试分数频发的家庭战争,焦虑的父母亲,身心俱疲的孩子?充满了现实生活的烟火气。

一部真正的现实题材力作,是能够让我们从中对生活进行反思的。虽然已经走过了高考,《小欢喜》还是如镜子一样,让我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清自己在那段时间里的种种不堪,再重新思考自己作为母亲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并从中获得成长。《小欢喜》再次证明,现实题材要做好,还是要回归到创作者对生活的深入体察与了解上,宣传中说,“这部剧的创作者做了大量调研,收集了大量经历过高考的年轻人故事原型,为剧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来源。”我甚至都觉得,完全可以把《小欢喜》当作一部“高考家长手册”来读,高考学生家长怎么进行自身的心理建设,怎么陪伴与安抚孩子,怎么跟老师沟通,怎么做艺考和自主招生的准备,都可以从中得到指引。

之前对其他剧集的不满意,是因为我在陪伴孩子高考的过程中,看到了充满着各种“生活奇观”,想必其他的亲历者也都有大量的故事可说,这些故事甚至都不需要怎么加工,只要真实地呈现就已经足够满足任何影视剧创作的需要了,可为什么创作者们还要舍弃这些真实的生活,另外创造一些狗血的桥段呢?

有人把一些不成功的现实题材作品称之为“悬浮剧”,形容得特别恰当,名义上是现实题材,却以各种离奇的桥段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一遇吵架,必须后面跟随着车祸;一旦失恋,必定身边早已埋伏着暗恋者;只要是关键阶段的对话,一定会被人有意无意地偷听到。这样的剧里,观众看到的不是熟悉的生活,而是熟悉的套路,怎么能让人爱得起来呢?

《小欢喜》的成功,还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在“高考”这个题材上,影视剧还有着更多更大的拓展空间。比如始终处于舆论焦点的衡水中学,比如最近网络上热议的“顺义妈妈”与“海淀妈妈”的话题。特别是前者,《小欢喜》里高考誓师的情节,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衡水中学,它创造了无数“高考奇迹”,充满神秘感又饱受争议和关注,这是一个多好的影视剧题材啊,想必一定有无数的准高考学生和家长们特别想知道这样的超级中学、“高考工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正如《小欢喜》的主创黄磊所说,这部剧说的是高考,更是生活。这话说得很好,但同时也说明在职场剧的创作中,学校和高考还没有进入创作者的视野,我希望能够看到一部真正的校园剧、高考剧,看到从学校的角度来反映的高考,看到新一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形象,他们是怎么面对家校矛盾的,他们是怎么教书育人的。

(以上来源:辽宁日报,2019-08-16,高爽)

《小欢喜》:中国家庭的教育公开课

黄磊和海清主演的《小欢喜》已播出近半,成了这段时间热度和口碑最高的国产剧。如果说三年前的《小别离》描绘的是中国式家庭如何迈过中考这道坎儿,那么《小欢喜》聚焦的高考,无疑是更难解的一道题。在这部温暖的现实主义作品中,表面是聚焦三组不同家庭对高考的焦虑,内核则是一堂为中国式家庭上的教育公开课。

对中国家庭而言,高考是对整个家庭的试炼,高考过后,大多数学生会去往教育资源集中的城市,又将是一场父母和孩子的别离。因此,经历高考洗礼的亲子关系,是个双向的“变形计”,这也是《小欢喜》最值得期待的地方。该剧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敏感与对高考的焦虑融合在一起,孩子们不理解爸妈,也认为爸妈“不理解”自己。没完没了的争吵源于考生自我意识和家长意愿之间的背离,彼此依赖却又心生芥蒂,这何尝不是千万中国家庭的写照?

父母和孩子组成家庭关系的一体两面。剧中的三个高三考生家庭都极具代表性。“摩登家庭”的父亲方圆、母亲童文洁与儿子方一凡、外甥林磊儿的关系开明而和睦;拒绝前夫乔卫东的单亲母亲宋倩,对女儿乔英子展开了“全包围”式的关切;“留守少年”季杨杨,面对“空降父母”季胜利和刘静的突然关怀,显得无所适从。剧中的三组父母,带有中国式父母的缺点和困惑。但他们并没有停留在原地,而是善于反思自身、敢于改正错误,这正是此前同类型电视剧所缺乏的,也因此引发观众观剧时的“入口回甘”。

教育题材的电视剧,最怕陷入魔幻的套路,比如中学生宿舍变成“精致套间”。而《小欢喜》呈现出的细节真实,为剧情逻辑的真实打下坚实基础,从而让观众产生极强的代入感。一切场景、情节设计、服化道的细节,都是从营造真实感出发的——开篇出现的高三学生,穿着大一码的校服;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曾租住的出租房墙上,贴着写满了“我恨”的试卷?

在《小欢喜》之前,《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等剧也聚焦教育问题,但两部作品都曾被观众诟病——不断用给家庭戏“注水”的方法,激化各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各方越是对立,戏剧性越是强烈,但一旦控制不好,整部作品就有可能变成吵闹无比的“狗血剧”。

事实上,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最大难点不是创造戏剧冲突,恰恰是克制,“加戏”一不小心就容易脱离生活,变得悬浮。常常相互取悦、希望保持疏离、偶尔小心翼翼——生活中真实的亲情关系往往如此,但也会有问题由此而生——父母和孩子在碰撞之后怎样融合?如何实现双向成长?这是《小欢喜》在创作中拿捏最准确之处,也使观众在看戏之余得以反观自己的生活,并找到解决之道。

(以上来源:北京日报,2019-08-13,徐颢哲)

【数据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的高考一直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神经,因为高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命运。高考几乎成为当代中国公民人生成长阶段必须面对且无法逃避的问题,高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个人人生的发展方向。社会强大的就业压力,人才数量的不断增加,在社会用人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使中国的家庭、学校的教育着眼点都聚焦在了孩子的学习、学业上,本着“负责”的前提,整个社会与孩子之中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道压力墙,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高考教育。

有人曾比喻美国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勇士,韩国的父母善于培养儒士,法国的家长培养的是骑士,而中国的家庭教育更渴望培养一批批硕士、博士,可见我国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学业、学历的极大关注。《小欢喜》中的三个家庭都极为重视孩子的高考,方圆一家为方便孩子上课租了学区房,宋倩每天都会给其女儿乔英子补课、讲解试题,季胜利一家为了季杨杨的高考回京工作,三个家庭在孩子高三那一年都纷纷将家庭的重心转移到即将高考的孩子身上。

为实现高学历的人才培养目标,现在大多数家长对于应试教育深信不疑,认为“只要成绩好,将来混得好;只要能考学,前景无愁恼”。在电视剧《小欢喜》里并没有过分渲染这一观念,但却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孩子考上好的大学。例如,林磊儿的母亲希望他考上清华,童文洁希望方一凡能上一本,宋倩希望乔英子向清北努力等。

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和盲点,家长们并没有真正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整体教育观念偏颇、陈旧;普通过高期待与寄托希望,攀比爱面,漠视孩子的发展特征、能力特征、个性特征以及教育规律;无视孩子全面发展需要,唯智化投入,走片面教育思路的极端;手“宽”过海,忠于包办,善于搞“一言堂”,轻视孩子自尊;夫妻分歧,父亲淡出,孩子迷茫无所适从。例如,乔英子的母亲宋倩将英子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并从一开始无视英子想要考取南京大学的意愿,取消了英子的南大冬令营,极力引导英子报考北京的大学,此外她还时常阻止英子与父亲乔卫东相处,长期压抑的家庭环境最终导致英子中度抑郁。

所有问题的产生并非突发而至来源于日积月累的恶性积累,如何使家长们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还是需要家长们从细节着手,从点滴做起,这样才能细水长流,回归家庭教育的本质,通过陪伴式教育关系的建立、家长的教学相长等,改进家庭教育,改善亲子关系。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