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已达254.5亿元 6成用户愿为电子书花钱
每日限免1小时,分享图书赠一得一,阅读时长换书币……从免费阅读到花钱“追更”,消费者正在读书类APP的“诱导”下,逐渐接受付费阅读。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中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已达到254.5亿元,6成数字阅读用户愿意为电子书付费。抢滩内容付费市场,已成为传统媒体在商业模式转型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花式激励“放水养鱼”
早7点至9点,地铁里的上班族几乎人人都盯着手机。有的刷刷新闻,有的看看热播剧,也有不少选择读一会儿小说。
“第91章正是紧张的时候,APP突然提示我‘未完待续’,买后才能接着看。”14号线上,市民王凡最近正在“追”《全职高手》。微信读书页面突然提示,他可以花0.16元阅读下一章节,也可以直接享受充值9元的首月优惠。“这本书共有1000多章,开月卡也就是一顿早餐的费用,挺划算的。”
较低的付费门槛,只是读书类APP培养用户黏性的手段之一,各式各样的激励机制可谓层出不穷。
在微信读书中,阅读30分钟兑换一枚书币,每周上限是10枚,通过书币可以直接购买书籍阅读。此外,还有分享、点赞、组队等多种机会获得无限卡天数。
每周读书10小时以上的田先生支招,通过各种激励方式,阅读1个月可以获得20多天的无限卡,形成持续阅读的习惯,“朋友间公开的排名机制也刺激你超过好友。”
网易蜗牛读书则用“1小时免费”的方法。“如果超出1小时后还想继续看,花1元就能购买全天时长。”网友南宇说,他更愿意接受单次购买的方式。
白皮书显示,各年龄用户的实际付费金额都高于他们的付费意愿。也就是说,在付费之前,用户也许并不愿意花钱,可只要被书籍内容吸引,付出的费用就会超出预期。
放水养鱼,是读书类APP花式激励的内在逻辑。
免费付费互抢市场
提起付费阅读,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老牌玩家——阅文。
早在2003年,阅文集团旗下起点中文网就提出网络文学付费阅读模式。其2018年财报显示,在线阅读业务收入达到38.3亿元,占总营收的7成以上。
然而,阅文集团平均月付费用户数却由2017年的1110万人,下降到2018年的1080万人。
付费用户的减少,与免费阅读APP的兴起不无关系。近半年来,包括趣头条旗下米读小说、连尚网络旗下连尚读书等在内的免费阅读平台如雨后春笋,再度席卷网络文学市场。
所谓免费,其实是“免费阅读+广告”的模式。在米读小说中,每阅读数页内容就会出现一则图书推荐广告,最频繁的三五页就会推送一则。阅文集团联席CEO吴文辉此前表示,一些平台通过签约版权的方式,以“免费阅读+广告”来获得用户和收入,“这种方式对于付费阅读短期是有影响的,但长期看是个利好消息——用户也在支持正版阅读。”
不过,就目前的免费阅读APP而言,内容还是其最大的软肋。
“现有的免费平台采购的主要还是比较低端廉价的批量授权,更多吸引低消费能力、层级分布下沉的人群。”一位内容创作者表示。
可以看到,在米读小说等平台,占据排行榜最前列的依然是霸道总裁文。
传统媒体试筑“付费墙”
根据白皮书,我国数字阅读用户的电子书付费意愿已达到66.4%。读者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也为传统媒体抢滩内容付费市场打开了一扇门。
今年7月,人民日报数字传播、量子云、瀚叶股份宣布成为合资公司——人民阅读,跻身付费阅读领域。
根据官方介绍,人民阅读专注于时政与人文的深度阅读服务。打开APP,可以阅览《看世界》《VISTA看天下》《21世纪商业评论》等名刊,也可以阅读党政博览、经济管理、中外文学等6大类超2000册图书。
从收费方式看,人民阅读一年会员费用为388元。除图书、期刊外,每天更新的专题内容也是人民阅读的一大特色。例如《垃圾处理的“中国式出路”》专题,集纳了24条专业内容,既讲到古人对垃圾处理的重视,又提到国外垃圾处理的经验,内容丰富详尽。
放眼国际,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等为代表的老牌传媒巨头,早已纷纷筑起了“付费墙”。而在国内,能吸引读者付费阅读的内容,大多是权威性、专业性的传媒产品。
2017年年底,财新传媒正式启动全面收费;2018年8月,《南方周末》宣布推出付费会员制度,非会员仅可阅读部分内容;2019年年初,第一财经付费产品上线,付费频道以深度内容为主。
据了解,在实行付费阅读满一年之际,“财新通”宣布其个人付费用户超过20万,并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这一数字超出业内预期,也让传统媒体对付费阅读领域充满希望。
(以上来源:北京日报,201-08-05,陈雪柠)
数字阅读带来便利 碎片化内容真能"长知识"吗?
近期,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公布,显示数字阅读促进了国民整体阅读率的上升。但很快有出版业业内人士提出疑问:从数字上看,数字阅读确实对阅读率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它真能保证或者说促进“阅读”吗?
对此,中新网记者在采访中亦发现,网上的数字内容确实有一部分质量不高。也有专家认为,在看到数字阅读、网络阅读的便利性和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公共服务、文化引导等各方面加以干预,扬长避短。
数字化阅读提升国民综合阅读率
在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中,有一项数据颇为显眼。
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
而图书阅读率则为59.0%,与2017年(59.1%)基本持平;报纸阅读率为35.1%,较2017年的37.6%下降了2.5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3.4%,较2017年的25.3%下降了1.9个百分点。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介绍,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近十多年来一直对国民数字阅读状况开展相关调查,包括国民在手机阅读、PC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几大类别数字阅读介质上阅读电子图书、文章、新闻等的阅读行为。
他解释,从总体上看,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型阅读形式,满足了国民新的阅读消费需求,并促进了国民整体阅读率的上升。
阅读内容质量引关注
不过,就在前段时间,针对上述调查成果,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月沐提出了一个疑问:数字阅读率和国民综合阅读率是上去了,但前者能带来“阅读”质量提高吗?
这个疑问的角度其实源自对网上文章内容的担忧。他举例,比如打开一个搜索引擎,它可能会根据你的阅读喜好来推荐内容,但某些推荐内容确实不怎么样。而且有些人上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
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确实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网上活动行为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
孙月沐进一步分析,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本来就快,如果人的阅读时间被这类劣质内容占据,很难说数字阅读真的对国民综合阅读起到促进作用,“高质量的经典阅读受影响,花在深阅读上的时间少了,也许会导致浅化、‘沙漠化’阅读,长期下去,可能后果不妙”。
一位上班族的“碎片化”阅读感受
如孙月沐所言,“上班族”杨文深有体会。
每天早晨八点半,她准时从家里出发,通勤时间是一个钟头。乘坐地铁或公交车时,杨文会习惯性刷手机:看微博、看朋友圈,或者只是简单地阅读推送消息。
“刷到什么就看什么,算是无目的阅读,用以消磨路上的时间。”杨文回顾了一下,在刚过去的4月份,她平均每个礼拜花在纸书阅读上的时间大约是一个小时。
“工作忙,琐事又多,那点零碎的休息时间不知道怎么就没了,想不起来要去看一本纸质书。”她解释,等到周末可以休息的时候,又想着出去逛逛放松一下,很少会去看书。
就在线阅读的内容而言,杨文觉得,一些专业的或者文学类的电子书优质内容比较多,也比较成系统。其他碎片化的内容中,好的没那么多,粗制滥造的也有,“这些碎片内容大多只是快节奏地翻一下,几乎不会有深入思考”。
“说起来,身边一些朋友的感受基本跟我差不多。”杨文说。
数字阅读呼唤高质量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许多人习惯性地上网、刷手机,数字阅读早已成为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孙月沐认为,除了关注阅读率数据外,也应该重视数字阅读的内容,“换句话说,数字阅读呼唤高质量”。
“互联网上数字内容规模巨大,既存在不少高质量的内容,也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内容。”徐升国认为,我们在看到数字阅读、网络阅读的便利性和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公共服务、文化引导等各方面加以干预,从而扬长避短。
“要看到网民的网络消费行为中浅阅读与碎片化阅读的自发性、自主性和合理性,应当允许和满足这些内在阅读需求。”徐升国表示,同时采取政策措施,扶持和引导高质量优秀阅读内容的生产、传播,鼓励数字内容企业生产更多优质内容。
他建议,还可以通过建设数字农家书屋、数字阅读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式,满足网民的小众化高质量阅读内容的需求;宣传数字阅读中存在的不足,引起家长、学校等的重视,避免未成年人放任自流地陷入数字阅读的问题中。
“此外,还需要加强全民阅读促进工作,大力培养国民纸书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弥补数字阅读的不足。”徐升国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杨文为化名)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网,2019-08-05,)
莫让碎片化阅读剥夺了你的思考
兴致勃勃从图书馆借的书,续了1个月,不知不觉又将到期。2个月时间,笔者竟读不完一本才200页的纸质图书,阅读时间都去哪儿了?用手机看爆款微信公号文章、刷微博热搜新闻、在读书APP看小说、用听书软件听故事……这样看来,时间没增没减,全被手机占了。近日发布的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超过半数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倾向手机阅读的读者比例上升明显;成年国民网上活动中,以阅读新闻、社交和观看视频为主,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如今,读屏阅读正成为主流。
数字阅读固然重要,但长期手机刷屏阅读带来的问题也不少。首先,碎片化阅读有隐患。何谓碎片化阅读?主要是指基于类似电子书、手机和网络等新型阅读媒介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阅读的内容为零散、短小的片段式文字,或者长的内容被拆散成不同的碎片,通过零碎时间进行“见缝插针”式阅读。点开手机里的信息,很多人没有了阅读的耐心,要么是“一目十行”,要么就是“点开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阅读。表面上看,碎片化阅读是对时间的最大化利用,但实际上这种阅读行为和传统的深度阅读行为相比,对于所阅读作品的消化理解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养成都有不良影响。其次,“低质量”阅读大行其道。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但就目前市面上电子阅读产品提供的一些内容而言,大部分质量参差不齐,更有不少文章错字连篇、病句不断,甚至还有低俗的内容。
阅读是自由的,无论用哪种媒介,只要能汲取养分、引发思考,都值得推崇。数字阅读本身延展了人们阅读的能力,但“浅层次阅读”却需警惕。首先,全社会要大力提倡深度阅读,督促网络平台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严厉打击“流量创作”;其次,对管理部门而言,需尽快完善网络出版规定,要像管理纸质出版物一样管理网络内容;第三,政府要利用好数字化的媒体和工具,打通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障碍,引导人们深度阅读。
笔者认为,阅读之后能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就算得上是深度阅读。网上冲浪休闲无可厚非,但别让泛娱乐化的信息消耗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哪怕用手机阅读取得一点收获,能引发思考、引起兴趣,也是有价值的。当然,阅读本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别光图轻快只读短文,也要能“啃”大部头,反复品读经典。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05-17,庞晟)
【数据分析】
人们对阅读的需求以及自身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促使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尤其在信息化普及的今天,人们追求上进的知识需求和网络信息之间,无声中架起了一座桥梁:习惯于依赖手机的人们,随着各种APP、有声书等产品的推广,逐渐接受并适应了这一新的阅读方式。然而,这类产品缺少信息筛检和质量把关,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广告信息和质量低劣的文字内容,影响着人们的阅读质量。
阅读体验和阅读方式的更新,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从数字化阅读的增量上来看,我们必须承认大众对知识和阅读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可是,在数字化阅读的世界里,人们的需求能够得到彻底满足吗?从数字化阅读的书本和品类中,难免会存在“低质量”阅读。
尽管如此,我们需要辩证对待数字化阅读。首先,它是一种创新,其不仅受时间、空间及地域的限制,可以满足人们随心所欲的阅读需求,而且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更新快捷,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便利,能够及时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其次,这一阅读方式开拓了阅读市场,激发了市场消费的活力。再次,数字化阅读也符合环保绿色的消费理念,实现了节约纸张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看到数字化阅读的局限性。一是文字质量把关不严。材料的主题和体裁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设计,多以“争夺流量”“争夺眼球”为目的;二是经济色彩重于文化教育。过多关注了经营收入,而轻视了文化教育和熏陶的效果;三是碎片化材料较多。数字化阅读有一部分内容为片段化的文字描述。一方面,这类描述缺乏专业性支撑;另一方面,材料质量不高。便捷化的快餐文化和快餐知识,注定了数字化阅读载体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认知局限性。
万物都有利有弊,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扬长避短。数字化阅读对全民阅读和乡村文化建设而言,都是一种较好的方式。高质量的阅读应该借助高质量的渠道。一般性的阅读就依靠一般性的渠道。只有分工明确,才能实现管理的目标。希望大众能辩证对待数字化阅读,结合自身真实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也希望数字化阅读能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