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纬>>《特赦1959》用电视艺术再现历史重大事件
2019年09月05日
《特赦1959》用电视艺术再现历史重大事件
《特赦1959》用电视艺术再现历史重大事件

【热点回顾】

《特赦1959》展现一段珍贵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之后,根据各方面意见,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确定了对被关押的国民党战犯的总体政策:不审不判不杀,给予人道主义待遇,组织政治学习和参加劳动改造,待时机成熟后,再酌情提出处理办法。

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电视剧《特赦1959》,就讲述了华北功德林管理所改造战犯以及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特赦战犯若干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是这段历史首次在电视荧屏上体现。主创们以这部剧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着力打造

该剧制片人之一单骁男说,这段历史鲜为人知,改编电视剧的难度很大。在公安部的支持下,在很多专家的帮助下,主创们慢慢找到了自信。“应该感谢编剧赵琪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能力、知识储备,打造了一个好剧本;董亚春导演深厚的艺术功力、严谨的创作态度以及他带领的服化道美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各个细节上力求还原历史;最后当然还有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这段历史才能展现在荧屏上。”他说。

这部剧还比较成功地把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大事,跟改造战犯的剧情有机结合,抗美援朝、西南剿匪、北京旧城改造等事件逐一表现,还通过战犯参观长春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沈阳机床厂等展现了祖国新貌,使这部剧显得更加厚重、温馨。

真实再现

据介绍,剧中的战犯绝大部分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只有4个虚构的角色,也是糅合多个战犯的亲身经历和细节组成的,“每个人物的情感和心路历程都是真实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证可查的”,观众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人性的复杂。

让敌人认同我们,比在战场上打败他们更难。这些战犯最终改过自新,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这一艰难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单骁男说,主创和公安部专家认为,最主要的是感化,还有就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国民党战犯内心的巨大影响。当时许多国民党高级军官身患重病,周恩来总理直接指示给他们治病,对战犯的关怀无微不至,令他们大为感动。在剧中饰演华北功德林管理所所长王英光的张铎则提到信仰的力量,他说:“中国共产党信仰坚定,要建立一个新中国,要让所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才能战胜有美国军事援助、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

用心演绎

无论战犯还是我军官兵的扮演者,在剧中都奉献了有特色、有功力的表演。比如张铎饰演王英光就塑造得有血有肉。张铎表示,他曾去英国战争博物馆参观,浏览“一战”“二战”的视频和文字资料,获得了切实的感受。王英光并非高大上,他也从不想到功德林工作、希望投身新中国建设,到抛开杀妻的个人恩怨,带领大家努力完成战犯改造任务的转变,他的成长和转变很真实。

《特赦1959》片花里有句话:“君子赦过,强国宥罪。”语出《易•解》:“君子以赦过宥罪。”单骁男说,剧中化用这句古老的表达,表现了执政者的胸怀和大国自信。张铎表示,改造和特赦战犯的做法当时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应和国际舆论效应,体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值得后人敬佩。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08-24)

《特赦1959》讲述新中国第一次特赦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特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中央指示将关押在全国各地的蒋介石集团高级战犯转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集中关押,其中包括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宋希濂等国民党将领。在改造和反改造的艰难博弈中,战犯们的思想认识逐渐转变。1959年国庆前夕,国家发布特赦令。这一天,杜聿明、王耀武等人依次从共和国法官的手里接过特赦令。

刚刚在央视一套收官的电视剧《特赦1959》,第一次在中国影视剧史上讲述了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本剧由曾执导过《绝命后卫师》《中国远征军》等央视热播剧的导演董亚春担任总导演,“我们将以大国姿态、尊重史实为原则,来展现中国共产党对于高级战犯改恶从善的开放胸怀”。

在编剧赵琪看来,《特赦1959》是一部带有历史文献片性质的史诗剧作,“剧本背后的积累长达30多年”。赵琪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收集相关的回忆录、报道文章等,看过的资料达几百万字,并收集了很多泛黄的老报纸。

改造难,改造人的思想尤难,尤其像王耀武、杜聿明、黄维等人,身经百战,阅人无数,真是难上加难。但再难,也有法儿。在剧中,面对起初不接受改造、一心“以死明志”的黄维,功德林管理所所长王英光晓之以理,指出“一个军人的荣誉,是建立在人民基础上的。离开了这个前提,就没有任何荣誉可言”。他用事实说服战犯: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正是人民的意志使然。

除了题材的唯一性,《特赦1959》的另一个特点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该剧虽然基于真实历史背景,且集合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包括主角王英光在内的几个重要角色是虚构的。

“解放战争之后,我们俘虏了很多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领导人会有怎样的高度和如何的胸怀才能作出那样的决定,这背后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这个题材引起了演员张铎极大的好奇心。看完剧本,他毫不犹豫接下了功德林管理所所长“王英光”这个角色。

剧中的王英光一点儿没有当官的架子,张铎说:“不能打不能骂的,只能通过聊天谈话、苦口婆心地说。一次两次的工作肯定没有成效,需要日积月累,慢慢让这些人感受到你的真诚。”

在剧中饰演战犯刘安国的米学东称,“《特赦1959》能带大家从独特的视角了解共产党的伟大”。

董亚春表示,《特赦1959》始终贯穿着一条副线,把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社会状况和历史大事,与改造战犯的剧情有机结合,把抗美援朝、西南剿匪、北京旧城改造等事件逐一表现,还通过战犯参观长春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沈阳机床厂等展现了祖国新貌。

剧中北京灯泡厂厂长王英光弟弟这一角色,成为观察社会生活的切口;王英光在电台工作的好友,则走南闯北,用相机与纸笔记录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观众回望历史的窗口。赵琪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期许,也是社会发展建设的一个生动体现。”

除了题材优势,《特赦1959》的高收视率高口碑也与追求真实质感的制作理念有关。剧集在视频网站播出后,从弹幕中就能看到观众的认可。没有美妆、滤镜,在北方工作的解放军战士,脸颊因长期日晒与干冷的天气而泛着红晕;在有的角色手上,观众甚至可以看到明显的皴裂破皮。功德林管理所已于早年拆除,为尽可能还原旧址样貌,剧组特地寻找到一处相似风格的监狱进行拍摄。赵琪说:“我们相信《特赦1959》是有历史质感的。”

董亚春说,《特赦1959》片花里有句话,“君子赦过,强国宥罪”,语出《易•解》中的“君子以赦过宥罪”。剧中化用这句话,表现了执政者的胸怀和大国自信。

(以上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2019-08-27)

奚望主演电视剧《特赦1959》,聚焦历史,献礼祖国

近日,由张铎、奚望领衔主演的电视剧《特赦1959》正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和腾讯视频同步热播。在这部剧中,奚望饰演了一位仁心仁术活泼可爱的小护士梁冬芳。在她的精彩演绎下让这个角色充满了灵气,为该剧增添了许多色彩,引起了观众的高度关注和热议,让人印象深刻。

奚望出演《特赦1959》向历史致敬

该剧围绕“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特赦”这一主题,讲述了从1949年至195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战犯进行改造和特赦的重要历史,这是首次在电视荧屏上展现这一历史事件。这部剧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十年间伟大的建设成就,向祖国成立70周年献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奚望化身“小太阳”传递温暖,在军营中绽放青春

《特赦1959》这部剧即将迎来大结局,梁冬芳和所长王英光的革命情谊能否继续升华开花结果也成了所有观众期待的看点。在这部剧中,奚望饰演的女主梁冬芳为了主动追求自己的“心上人”而来到功德林。在功德林里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一直以专业的医疗技术和乐观向上的态度感染着功德林的每一位战犯,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小小的身体充满了大大的能量,一直是大家的“小太阳”,也是功德林的“小天使”。奚望用精湛的演技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活泼可爱勇敢无畏的梁冬芳,一个充满力量和温暖的梁冬芳。

奚望用真心塑造角色,用真诚献礼祖国

这部剧以特赦事件为背景,为了尊重历史,也为了能够真正地演好这个角色,奚望认真研究了这段历史,感受人物心理,仔细揣摩人物应该具备的每一个小细节。在该剧中,纯真的笑容是梁冬芳的一个重要标志,据说,这个笑容也是通过和导演的沟通而精心设计过的。一直以来奚望都在以不同的角色来丰富自己的演技,在角色中不断成长,每一次都能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惊喜。科班出身的她自出道以来演绎了多部口碑与收视俱佳的影视作品,受到业内的一致好评。用真心塑造角色的奚望,未来也一定会充满希望。

(以上来源:北青网,2019-08-21)

《特赦1959》连创央视收视率第一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荐播出参考剧目,电视剧《特赦1959》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收获广泛关注。近日,电视剧《特赦1959》研评会在京举行,来自业界的专家学者给予肯定。

独特视角讲述战犯改造

《特赦1959》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成功改造北京功德林监狱里国民党高级战犯的故事。数据显示,电视剧自7月29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后,当天CSN全网的收视率是1.59,收视份额为4.65,实际收视率达到1.55。连日来,收视率超过了1个点以上,屡次排名第一。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这部剧写的是一个历史事件,写的是一群战犯被改造的故事,但绝不仅仅局限于事件本身。它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可以用思想的力量、用主义的力量、用我们掌握的科学的世界观以及先进的社会制度、用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来征服那些在战场上被打败而不认罪的对手。”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这部剧能吸引这么多观众,就是因为其题材的独特性。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梅茹看来,这部剧从独特和鲜为人知的视角反映了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建设成就。“从战犯这一特殊群体的独特经历和心理、感受、认知,逐一再现抗美援朝、西南剿匪、北京旧城改造、扫盲运动、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这是一部当之无愧向新中国70周年献礼的作品。”

塑造人物摆脱脸谱化

电视剧《特赦1959》既有历史特定性,又有戏剧冲突性。剧中,战犯改造过程充满交锋,有国民党战犯与王英光的思想较量,也有高级战犯们一起感叹往日的辉煌。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认为,《特赦1959》的群像塑造摒弃了脸谱化,“无论是正面的共产党员形象,还是战犯形象,基本上都是用比较中和的方式去塑造,尽量呈现历史本真”。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认为,在这部剧中,战犯的塑造已经完全抛弃了我们以前的那种漫画式的,人格丑化式的表达。我们站在一个思想高点,把他们本来的气节,他们的人格、军人的职业精神,全部如实展现出来。正是通过对这些战犯的真实描写,反衬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反衬了我们这个政权所向披靡的力量,这背后就是信仰。

(以上来源:解放日报,2019-08-21)

【数据分析】

上海出品的《特赦1959》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创作题材中的一项空白。《特赦1959》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对战犯进行改造和特赦的历史事件,同时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伟大的建设成就。该剧编剧赵琪表示,电视剧以历史事件为基础,同时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提升了观赏性。

《特赦1959》的剧本创作时间不算很长,背后的积累却长达30多年。赵琪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收集“特赦”相关的回忆录、报道文章等资料。30多年来,看过的资料已达几百万字,不少档案袋里收集的老报纸已经泛黄。

除了题材优势之外,《特赦1959》的播出佳绩也与追求真实质感的制作理念有关,很多人为剧中角色真实自然的妆容“点赞”,没有美妆、滤镜,在北方工作的解放军战士,脸颊因长期日晒与干冷的天气而泛着红晕。在屏幕上的管理所内部塔楼、走廊、监舍等,都与历史上的功德林管理所十分相似。这些细节虽小,却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特赦1959》是一部敬畏历史的高规格电视剧,它尊重历史的历史观,而且,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历史在剧中的存在,是历史艺术的规定性的统一,它比较好地做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有专家认为该剧创下了“五种胜利”:一种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战场的胜利、第二是编剧的胜利、第三是导演的胜利、第四是表演的胜利、第五是生产制作单位的胜利。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