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消费>>优化市民文旅消费体验,促“假日经济”市场供需平衡
2019年10月13日
优化市民文旅消费体验,促“假日经济”市场供需平衡
优化市民文旅消费体验,促“假日经济”市场供需平衡

【热点回顾】

个性又享受——定制消费成假日休闲新宠

店里油画与绿植交织,配以柔和的灯光,摆架上放满各类工艺品。看似简单粗糙的皮料,经顾客细心缝制打磨之后,变成精美的钱包……这是江西省南昌市半日工坊手工皮具体验店中的场景。

“我很享受那种完成一件手工品的成就感。”在银行工作的张娜娜是一名手工爱好者,相比节假日出游,她偏爱制作手工艺品。

国庆长假过半,记者走访南昌多家主打定制消费店铺发现,店铺客流不断。为应对国庆长假期间增加的客流,部分店铺还专门延长营业时间。

据半日工坊手工皮具体验店负责人杨健悟介绍,国庆假期前四天,店铺顾客数量比平时增加一倍,其中家长带小孩共同体验的居多。

区别于传统消费模式,定制消费能让消费者亲自参与到产品制作中,消费体验更好,受到消费者喜爱。

记者发现,定制烘焙、定制服饰、定制陶艺、定制绘画……定制消费正逐渐走进大众生活,从最初的标榜个性,逐渐转向追求内容、文化、功能相统一。

在南昌时光手作陶艺体验馆,记者看到数台拉坯转盘飞速转动,湿润的瓷泥在消费者王佳莹手中变换身姿,她小心地收放指尖的力道,很快一个茶杯状陶器初具雏形。

“工作日陪孩子的时间比较少,在黄金周选择外出游玩的人又太多,国庆假期我们选择带孩子在市区逛一些个人定制体验店。”王佳莹说,这次来陶艺体验馆不仅做了一个定制版茶杯,还让孩子学到陶瓷是如何制作的,一举两得。

“以前人们更加注重消费的实用性,随着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人们更加注重消费的个性化,更加享受消费过程。”江西财经大学教授曹国新说,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商家的节日促销,共同促进了节假日定制消费市场的火热。

(来源:新华社,2019-10-05,郭杰文)

从国庆假期看“假日经济”:新业态、新理念显消费潜力

在北京工作的小蔡,两个月前就开始与朋友筹划国庆假期的旅行。9月30日晚上,小蔡与好友登上了北京开往拉萨的列车Z21。小蔡笑说:“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儿真不少,车厢里坐满了人,都是集中在这个假期出游,想想接下来的美景、美食和文化,真让人充满期待。”

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庆假期前四日共5.42亿人次出游,国内旅游收入4526.3亿元,旅游消费再创历史新高。

火热的节日旅游、爆满的旅店餐馆、高黏性的文化消费……“走走走”作为国庆黄金周热词,折射出假日经济市场的广阔空间;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零售的转型谋变、新兴业态的创新服务……“买买买”节节攀升的支付数据,体现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假日经济释放“消费热力” 新需求推动新供给

假日经济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由于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进行旅游、购物等消费行为,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为“仪式感”买单、花钱买服务、在意场景式体验、选择文化休闲等,也成为假日经济中的消费新趋势。

假日出行离不开交通工具,复兴号驰骋神州、青藏铁路横亘高原、智能京张穿越长城,一条条钢铁巨龙贯穿南北,与时代接轨。

从北京出发,坐高铁30分钟能到天津去听相声,2个小时能到泰山去看日出,4个小时能到西安感受古都风韵,6个小时能达上海在黄浦江畔观赏光影秀,高铁等交通工具为人们假日出行提供更多便捷,提升了假日消费的质量水平。

据交通运输部消息,截至10月4日,全国交通运输累计运送旅客约3.45亿人次。其中,全国道路旅客运输量接近2.7亿人次,水路客运量888.47万人次,铁路发送旅客5874.3万人次,民航运送旅客715万人次。

“文化旅游”成为节假日出行游玩的新风尚。青州古城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今年国庆节期间景区依据当地传统举办“衡王嫁女”“知府审鸡”等演出。家住潍坊高密的小张身着汉服与朋友在古城墙边拍照留念,她说,连续几个节假日都陪外地来的朋友到古城游玩,每个假期古城的文化演出都不一样,既体现传承与创新,又展现出每场演出内容的差异化。

据央视财经报道,截至10月4日旅游消费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共计接待游客5.42亿人次,同比增长8.02%;实现旅游收入4526.3亿元,同比增长8.58%。

“今年国庆假期,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成为吸引周边市民出行的新去处,能够留住游客的不再是一顿‘农家乐’更是久违的‘乡愁’。”有专家表示,节日旅游市场以家庭出游、一站式旅游目的地和“微旅游”的形式受到欢迎。以一个目的地为核心,带动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的消费市场,早前的“网红打卡”式旅游正在向融入式深度体验游过渡。

在这个国庆假期,还有不少人选择了观看电影、参加兴趣培训、参观博物馆等休闲消费的方式度过。

“《我和我的祖国》上映了,我已经买好了电影票,准备请老爸老妈去电影院看电影。”新疆乌鲁木齐市市民赵先生说,“这部电影讲的是普通人的故事,以小人物见证大时代,我很期待在电影院欣赏这部电影。”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三部影片带动国庆档电影市场冲击新高,10月1日当天总票房7.95亿元,创下电影市场国庆档单日票房新纪录。截至10月4日18时,3部影片票房合计超过33亿元。有业界人士认为,广大观众对于爱国感情的表达,加上电影制作精良、阵容强大,可以预测2019年国庆电影总票房有望突破40亿元。

节日经济的市场红利、消费者持续旺盛的购买力,吸引的不仅是本土企业,还有一些“洋品牌”也为中国市场定制产品和服务。北京市民丁瑶说,不少国际品牌都根据我国节日的特点推出定制款的服饰箱包、化妆品、生活用品等,不断创新营销思维。“在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时间节点,外资品牌接地气的产品和营销,让人感觉跨国公司对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走心了。”

借助新技术新理念 挖掘假日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正如夜间经济不是“熬夜经济”,假日经济也不是平日经济的时间延续,而是有着鲜明特点的消费新场景。如何挖掘假日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是提升消费质量、拉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要素。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做客人民网《消费洞察》栏目时表示,假日经济集中释放了消费需求,呈现出新的消费亮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理念的转变,人们对假日消费的需求在不断提升,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玩法也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升级阶段,假日经济的繁荣正是消费升级的体现。从吃饱到吃好、从功能性消费到智能消费、从走马观光式旅游到深度体验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多元素融合跨领域创新,通过新品种、新包装、新理念的产品为消费者购物带来新体验。”王小广说。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进一步激发了消费需求,深刻影响着生产与供需关系,催生了移动支付等新工具、落地租车等新场景、零售一体化等新业态。消费市场从物理属性的实体产品拓展到虚拟属性的服务消费,不断提升消费效率与运营质量。

记者梳理发现,节日经济不仅体现在传统节日的消费上,还展现在一些“人造节日”上,例如“618购物节”、民族文化旅游节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人民网直播统筹了“我的丰收我的节——70地庆丰收全媒体联动直播”,为乡村振兴鼓与呼,为农产品上行搭渠道,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消费新选择。

王小广认为,在节日经济的背后,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内心对于“热闹”的渴望,还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一组组不断刷新的消费数据、一件件富有创意的产品服务,激发着人们更加旺盛的购买需求。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副主任戴崴对人民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层面针对细分消费领域不断出台政策指引,针对汽车、体育、健康等领域的细化举措不断实施,鼓励探索“夜间经济”等新的消费场景,规范建立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标准。“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实现‘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消费才能进一步‘提质升级’,高质量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1%,拉动经济增长3.8个百分点。

王小广建议,探索将假日经济扎堆的消费需求,通过时间、空间转移的方式,不再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和区域内,而是将假日经济的市场需求“熨平”,助力消费市场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内需消费的强劲增长空间。

(来源:人民网,2019-10-06,李彤、刘卿、欧阳易佳)

上海“月色经济”放大国庆消费能级

这个国庆黄金周,市民游客的夜间体验有了更多选择:可以在外滩一睹灯光秀,然后去南京路步行街“买买买”;可以去豫园走一走,然后在“舌尖上的江南”遍尝美食;也可以另辟蹊径,去瑞虹天地感受“英伦之夜”,或在万象城嘉年华体验“不打烊”的无边月色。

随着上海夜间消费区域增多、布局渐优,月色经济在国庆长假期间迎来一轮集体爆发,不仅放大了国庆期间的消费能级,也为上海增添了经济新动能。

老牌地标:夜间经济成绩亮眼

每年国庆长假期间,豫园商城和南京路步行街都是游客青睐的夜间消费场景。今年国庆前夕,豫园商城内多店开业,无论是老店新张还是新店亮相,都为漫步豫园增加了更多亮色。

“今年豫园的一大亮点是打造了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舌尖上的江南’,国庆黄金周期间,日客流量达到5万人次。”豫园商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舌尖上的江南”整体划分为盛世、游园、夜宴及市隐四个区域,分别融合招幌、花窗、灯笼及鸟笼四个江南文化符号呼应不同区域的不同主题,再现旧时江南文化盛景。店内共有21个档口,涵盖上海、江苏、浙江等江南地区丰富的传统地方美食,如老上海葱油饼、兰溪鸡子粿、扬州炒饭、狮子头、南京老鸭粉丝汤、绍兴黄酒等,让海内外游客在豫园尝遍华东各地美食。

历时半年闭店升级的绿波廊,也在国庆前夕重新亮相。记者看到,升级后的绿波廊外观修旧如旧,保持原有仿明清建筑风格不变,内部则焕然一新,以典雅亮丽的新中式风格迎接各方宾客到来。

第一百货商业中心这两天客流如织。营销部副经理周炯透露,店内的优惠活动使得国内外差价不断缩小,今年国庆假期客流同比增加20%左右,很多游客白天逛完景点,晚上就来这里“血拼”。街对面的上海世茂广场也是成绩喜人,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店10月2日单日销售突破1300万元,同比增长158%,其中22家店铺业绩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新晋“网红”:崭露头角特色鲜明

根据虹口区相关规划,北外滩、虹口足球场、瑞虹天地三大商圈将打造跨界消费特色示范区,成为发展区域夜间经济的重要抓手。在国庆假期,一场“幻乐英伦之旅”就在瑞虹天地持续进行中,英伦摇滚乐队、滑稽卓别林小丑、英国大兵管弦乐队等美妙碰撞点燃每一个艺术之夜。虹口区商务委主任许勤告诉记者,北外滩夜间经济在国庆期间也有体现,在白玉兰广场,汉服舞蹈秀、小丑嘉年华等节目在夜色中精彩上演,而附近的上滨生活广场和月亮湾,大量商户将营业时间延至次日凌晨1点。

国庆假期,万象城嘉年华也打造了“全天候不打烊”购物模式,并在吴中路商圈形成集音乐、喷泉、美食、休闲、社交于一体的夜间文化特色。长假期间,区域内苏宁小店、苏宁超市、苏鲜生也同时打造“夜间不打烊”专场,同时提供苏宁影城夜场观影等特惠权益。

(来源:文汇报,2019-10-07,徐晶卉)

【数据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增长,人们越来越重视假日休闲时间的安排,然而刚刚过去的国庆期间,很多市民跨越“大山大海”前往旅游目的地,看到的确是“人山人海”的景观。其中,杭州西湖断桥成为“人桥”的新闻再度登上微博热搜,而很多市民为了错开假期旅游高峰,选择宅在家里不出门,这使原本应放松的假日体验感大大降低。为此,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促进“假日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丰富文旅产品,提高假日旅游质量。“黄金周”期间,故宫和长城“超载”、海边沙滩“煮饺子”,西湖不见桥头只见人头,高速路上有人打球……如此大规模、集中性、爆发性人流,除了对景区客流承载量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景区的文旅产品设计、景区交通设施等提出了新的挑战。知名景点人满为患,不仅是假期游客量增加导致,更多的是旅游景点旅游产品单一、可替代文旅产品过少导致的,传统的文旅产品已不足以支撑市民日益增加的文旅需求,解决供给不足,景区还需开发更多特色旅游、小众项目供游客选择。

拓展“假日”模式,引导新型出游方式。随着旅游市场越来越年轻化,90后、95后逐渐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对于他们而言,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的必需品,周末和工作日出游,错开法定节假日,成为年轻群体的新选择。为此,政府应当鼓励带薪休假游、周末游等多种不同的出游时间组合形式,提供相应的保障和引导。此外,旅游经营方应结合新兴客群的自由特质,推陈出新,不断满足游客新的出游意愿,提升对游客服务的质量,让游客出游更轻松、更方便,减少游客高峰期出游的压力。

“假日经济”有助于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但不合理的“假日经济”只是“量”的堆积而没有“质”的提升,更是对景区的基础设施、名胜古迹的挑战。因此,应着手构建文游经济的长期效应和持续能力,一方面,应当从景区入手通过开发新型旅游产品等手段,减少景区在旅游高峰期出现的承载量上限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休假制度、促使旅游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延长“假日经济”的效应,引导游客从集中的点向时间、空间分流,满足游客的新型出游需求,最终促进文化与旅游高质量、常态化发展。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