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回顾】

70年15万余件流失海外文物回归
今天上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这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精心遴选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包括伯远帖、五牛图、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圆明园青铜虎鎣等珍贵回归文物,讲述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与精彩故事。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指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息息相关。从1949年至今,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序章“圆明梦归”,以圆明园兽首铜像由散到聚的今昔对照为引线,折射中华民族从屈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第一单元“革故鼎新 昔往今归”,展现新中国成立伊始,开启流失文物回归的序幕。第二单元“多措并举 殊途同归”,通过从英国追索3000件文物、从美国追索王处直墓浮雕、颐和园文物回归等典型案例,表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立足双边合作,探索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有效途径;第三单元“协和万邦 四海归心”,通过从法国追索秦公墓地金饰片、从英国追索圆明园青铜虎鎣等重要案例,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
展览将在国博展出至11月中下旬。为保证文物安全,部分珍贵书画将交替展出真迹与复制品。
(以上来源:中国青年报,2019-09-18,蒋肖斌)
流失文物回归之路
70年不懈努力,党和政府成功促成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回归。
这是一条文物回归之路,是一条中华民族梦圆之路:
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70年回溯,流失文物漫漫回归之路,见证的正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克艰克难 荣归故土(1949—1978)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即将遏制文物流失、抢救重要国宝摆上重要议程,建章立制、革弊振颓,开启了流失文物回归返还的序幕。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令,迅速扭转了鸦片战争以来珍贵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
重点回归文物:苏联、民主德国返还《永乐大典》与义和团旗帜,从香港抢救征集珍贵书画文物,从香港抢救征集珍贵钱币文物,杨铨捐赠文物,侯宝璋捐赠文物等。
从香港抢救征集珍贵书画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成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专门在香港从事珍贵文物抢救工作。文物小组克服艰难困苦,保护和追回了大量流失文物。《中秋帖》《伯远帖》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统称为“三希”。清末时,中秋、伯远二帖被溥仪带出紫禁城,其后几易其手,辗转至港。1951年10月,郑振铎得悉“二希”即将询价出售的消息后,立即在徐森玉、胡惠春、徐伯郊等人的协助下,启动文物抢救工作。周总理高度重视“二希”的抢救征集,专门作出批示。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奉命偕同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兼程南下谈判,最终成功购回“二希”,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结束了两件国宝长达数十年的颠沛流离。
此后几年间,“文物小组”有计划地征集了唐韩滉《五牛图》、五代董源《潇湘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宋徽宗赵佶《祥龙石图》等重要文物。
多措并举 殊途同归(1978—20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物事业迅速步入法制化、专业化的快车道,也实现了与全球化、国际化的融合接轨。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行,1989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97年加入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我国政府与相关国家逐步展开双边合作,探索形成了外交谈判、执法合作、民事诉讼等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流失文物,以海外华人华侨、国际友好人士捐赠方式回归祖国。我国第一次通过国际司法诉讼追索走私文物,第一次叫停海外市场流失文物拍卖,第一次促使外国博物馆退藏返还被盗文物,都在这一时期出现。
重点回归文物:叶义捐赠犀角文物,颐和园文物回归,从英国追索3000余件文物,庄氏捐赠书画文物,从美国追索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回归,英国返还清代大沽铁钟,从日本追索北朝菩萨石立像,从丹麦追索文物,范季融捐赠青铜器文物,从美国追索唐代石椁和壁画,曹其镛捐赠漆器文物等。
协和万邦 四海归心(党的十八大以来)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下,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新进展,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新阶段。文物追索“朋友圈”迅速扩大,在国际公约框架下,我国政府与20余个国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签署双边协议,建立合作机制,与美、意等国政府间追索返还实践逐步深入。圆明园虎鎣、秦公金饰片、皿方罍器身、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一大批珍贵文物,自欧洲、北美、日本等地重回祖国。
重点回归文物:皿方罍器身回归,秦公墓地金饰片回归,邓峪石塔塔身回归,山西闻喜西周春秋青铜器回归,从英国追索青铜虎鎣,美国两次返还文物,意大利返还文物,从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文物回归方式盘点:
捐赠:2009年,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由法国收藏家弗朗索瓦•皮诺捐赠回到中国,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圆明园虎鎣等,捐赠行为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文物返还其原属国价值理念的认同。
但私人捐赠往往取决于捐赠者主观因素及外部的机缘巧合,变数很大,而政府捐赠往往受限于本国法律与政治制度,可行性更小。
购买:流失美国的皿方罍,历经非法倒卖、合法拍卖,几易其手,“身首”分离近百年。其在 2014 年以民间出资购买方式回归,最终得以合体。
但购买方式也会带来很多问题:一方面,通过市场回购流失的文物,可能导致文物贩子乘机炒作,进行第二次疯狂掠夺;另一方面,对非法流失的文物采用市场回购的方法,不但承认了其合法性,而且将鼓励纵容更多非法文物盗买、盗卖行为,使文物市场完全失控。
追索:流失文物追索最主要的国际法依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简称“1970年公约”)。“1970年公约”是规范和平时期文物进出口和跨境流转行为的国际公约,对于打击文物非法贩运、支持文物原属国追索非法流失文物、促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增强各国民众的文化主权与文物保护意识起到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被称为“文化财产国际立法之里程碑”。根据国际公约规定和原则精神,各缔约国负有完善国内立法和执法机制,积极开展双边合作,促进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国的公约义务与国家责任。中国于1989年加入“1970年公约”,并在国际公约框架下,目前与22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
追索面临诸多难题。首先,公约的追溯期有限,一般不超过 50 年,清朝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掠夺的诸多文物就不在追溯期内;其次,公约仅在缔约国之间产生约束力,只有当事国加入了公约,才能受其约束,而收藏流失文物较多的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美国都不是缔约国;再次,追索还面临取证、诉讼等诸多方面因素制约。
从英国追索3000余件文物
1995年3月,英国伦敦警方截获了两批走私文物艺术品,其中包括大量疑似源自中国的文物。获悉相关情况后,中国国家文物局紧急派员赴英国开展文物鉴别认定,确认了其中3400余件为中国流失文物,并正式向英国政府提出文物返还要求。
对于这起文物走私案件,英国警方积极主张刑事立案,但是英国皇家检察院以文物走私发生地不在英国为由,决定不予起诉。随后,走私嫌疑人提起民事诉讼。伦敦地方法庭经过初步审理,决定将查扣文物判还走私嫌疑人。为应对不利局面,中国国家文物局将案件移交英国上诉法院,迫使地方法院冻结涉案文物。最后,在强大的司法与国际舆论压力下,涉案嫌疑人很快表达了庭外和解的意愿。
经过为期一年的艰难谈判,1998年1月,走私嫌疑人终于承认这批文物的所有权归属中国,同意将其归还。同年3月,这批珍贵流失文物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从英国追回的3000余件文物是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流失文物追索,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相结合的追索模式,对日后的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美国两次返还文物
2014年,美国国土安全部移民与海关执法局在纽约、克利夫兰和迈阿密等地发现了走私入境的22件中国文物和1件古生物化石。美国法院裁决没收文物,并最终判决文物归属中国所有。随后,中美双方文物、司法、海关等部门立即就文物返还事宜开展紧密合作。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作为此次访问的重要成果,中美两国政府宣布将根据2009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共同实现上述文物和古生物化石的返还。2015年12月10日,流失文物交接仪式在中国驻美使馆举行。
2014年4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印第安纳波利斯分局查获大量各国走私至美国的文物艺术品。中国国家文物局在获得相关信息后,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开展鉴定研究,对确认为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向美方提出声索要求。经过中美双方近5年的共同努力,2018年11月,美方正式决定将这批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2019年2月28日,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交接仪式在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举行。此次返还系中美两国签署限制进口中国文物政府间谅解备忘录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返还。
美国两次返还的中国流失文物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实物资料,承载着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历史信息。
意大利返还文物
2007年,意大利文物宪兵在其国内文物市场查获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随即启动国内司法审判程序。中国国家文物局在获知相关信息后,立即与意大利文化遗产主管部门对接和启动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多次组织专家鉴定研究,向意方提供详实的文物鉴定意见和法律依据报告,并通过外交渠道向意大利政府正式提出文物返还要求。
2014年,意大利法院做出有利于中方的判决,但由于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上诉,判决未能执行。2019年初,意大利法院最终判决将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2019年3月23日,中意两国代表在意大利罗马交换了796件(套)文物返还证书。4月1日至7日,国家文物局派出工作组,赴意完成文物清点、交接、核查和运输工作。2019年4月10日,满载着意大利返还的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的航班抵京,历经12年的漫长追索,这批文物艺术品最终重回祖国怀抱。
796件(套)文物艺术品中,丰富多样的新石器彩陶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重要实证;数量众多的汉代、唐代和明代陶俑是了解当时人民物质精神生活的实物见证。这次追索是中意两个文化遗产大国为打击文物贩运、促进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国际合作贡献的新范例。
从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铜组器
2019年3月初,中国国家文物局获悉,日本某拍卖行拟拍卖疑似我国流失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立即组织专家团队对青铜组器进行研究,确认其为近期湖北曾国墓葬被盗掘后非法出境的文物,并随即会同公安部门通过刑事与外交渠道共同开展追索。
3月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照会日本驻华使馆,要求日本政府依据相关国际公约规定,返还我国流失文物。同日,日本拍卖企业公开声明撤拍青铜组器。随后,中日两国政府代表共同约见拍卖企业代表,公安机关紧锣密鼓推动文物盗掘走私犯罪调查,最终促成青铜组器拍卖委托人将文物无偿上交国家。8月,国家文物局、公安部组成联合工作组赴日,完成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接收工作。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为春秋时期曾国高等贵族克父所铸,包括鼎、簋、壶、甗、霝、盨六大类共8件,品类丰富、铸造精致、保存完整,每件青铜器均有铭文,共计330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这些文物对于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文化、曾国宗法世系以及青铜器断代与铸造工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次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成功追索,是我国依据相关国际公约,在日本政府的配合协助下,实现的流失日本文物的回归,具有重要开创意义。
(以上来源:中国经济网,2019-09-23,刘修兵、陈曦)
讲述国宝“回家”的故事
在圆明园海晏堂喷绘背景下,6个朱红展柜里,分别陈列着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鼠首和兔首铜像。这些兽首铜像原为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后流失海外。时隔159年,它们又重聚一堂,诉说着辗转曲折的回归之路,同时也见证着中华国运的沧桑巨变。
勾勒70年文物回归画卷
9月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通过600余件珍贵文物和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讲述了70年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与精彩故事。
据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从1949年至今,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已成功促成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
“我们遴选的25个案例各具特色,涵盖不同年代、不同回归方式,较为全面地勾勒出流失文物七十载归国之路的壮丽图卷。每个展示单元都附有二维码,观众扫码就能听到更详细的文物回归故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对记者说。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序章“圆明梦归”,以圆明园兽首铜像由散到聚的今昔对照为引线,折射中华民族从屈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第一单元“革故鼎新 昔往今归”,展现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迅速扭转鸦片战争以来珍贵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开启流失文物回归的序幕。第二单元“多措并举 殊途同归”,表现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立足双边合作,探索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多种有效途径。第三单元“协和万邦 四海归心”,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与新进展。
展示最新追回曾伯青铜器
此次展览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涵盖陶器、青铜器、典籍、书画等诸多品类,其中不乏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展览文物年代跨度之久、品类之全、价值之重、参与单位之多,均为过去所少有。”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说。展品中有国博馆藏文物425件,包括圆明园青铜虎鎣、鼠首、兔首等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珍贵文物。
《伯远帖》和《五牛图》是展览中备受瞩目的瑰宝。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关心下,文化部文物局建立“香港秘密收购文物小组”,成功抢救大批珍贵文物,包括“三希”之二的晋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唐韩滉《五牛图》、五代董源《潇湘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宋赵佶《祥龙石图》等书画珍品。此次展览交替展出《伯远帖》《五牛图》和《潇湘图》《祥龙石图》等书画真迹,令观众大饱眼福。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是此展的另一大亮点。今年8月从日本追索回国后,它们首次与观众见面。这组青铜器共有8件,源自春秋早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克父墓葬,铸造精致,保存完整,鼎、簋、盨、壶、甗、霝器类同时出现,每件器物上均铸有铭文,共计330字,每器均带有自名,对研究春秋早期青铜器的铸造与断代以及曾国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折射祖国发展强大历程
文物的聚散,与国运的兴衰息息相关。70年文物回归故事串联起来,正是祖国不断发展强大的生动写照。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前民主德国返还《永乐大典》与义和团旗帜,开启了中国流失文物回归的崭新篇章。从1950年公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到1982年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再到1989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中国文物保护逐渐法制化、专业化,并与国际接轨。依靠国内立法支撑和国际公约合作框架,中国政府与相关国家逐步展开双边合作,探索形成了外交谈判、执法合作、民事诉讼等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有效途径。
英武传神的王处直墓武士浮雕石刻,肃穆静美的龙门石窟石雕像,雄浑庄重的皿方罍……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都见证着中国在文物追索返还方面的新实践、新进展。
关强介绍,中国已与22个国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签署双边协议,并主导制定《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为完善文物返还国际秩序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既要做好我们的流失文物回归工作,也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工作,共同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9-21,邹雅婷)
【数据分析】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于9月1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展览汇集来自13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回归文物参展,不仅有伯远帖卷、中秋帖卷、五牛图卷、秦公晋侯青铜器、龙门石窟佛像等珍贵文物,也有我国近期从海外追回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这是对70年来流失文物回归的历史性成就的全面总结展示。
文物是穿越时空的历史见证,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以史鉴今、启迪后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华文明孕育的璀璨文物,却在山河破碎之时遭逢劫掠,在和平年代又被走私贩卖。流失到海外的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追索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努力下,我国文物保护立法不断完善,在保护文物安全、打击文物犯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探索文物回归路径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外交斡旋、谈判协商等方式,已促成300余批次、14万余件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今年3月23日,在习近平主席、孔特总理的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4月10日,这批中国文物艺术品历经12年终于抵达北京,这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
197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并于1972年4月生效。2015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公约操作指南》,克服公约表述模糊等缺陷,回应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文物流出国打击文物非法贩运的呼声。但该公约没有溯及力,对公约生效前流失的文物并不适用。这就需要人们掌握实时信息,不让流失文物进入拍卖程序。
目前,我国还有海量文物流失海外,文物犯罪呈现出国际化、高智能化等特点,追索之路还很漫长,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制定更加切实有效的文物保护方案,依法加大对文物盗掘、走私出境的打击力度,不让其流出国门;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家的保护意识、提高警惕意识,形成人人爱护文物的良好氛围,把文化遗产保护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文化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