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经纬>>献礼祖国七十华诞,《攀登者》用实力诠释攀登精神的内涵
2019年10月18日
献礼祖国七十华诞,《攀登者》用实力诠释攀登精神的内涵
献礼祖国七十华诞,《攀登者》用实力诠释攀登精神的内涵

【热点回顾】

《攀登者》:众星云集 用匠心传承攀登精神

《攀登者》是国内首个以登山为题材的电影,是一次新的探索与突破。用电影语言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充盈着家国的使命与信仰;用赤诚匠心刻画丰满的攀登者形象,彰显着集体的凝聚与精神。该片由阿来执笔,李仁港执导,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等主演,凝聚了上海电影集团几代人坚守高质量创作的心血。

攀登信仰之峰:十五载两登世界屋脊

六七十年代面对世界屋脊的中国攀登,不同于现今登山爱好者挑战自然、证明自我的攀登,它不单是身心的挑战与探索,更是对信仰的执着。

1960年3月始,登山队先后三次向珠峰发起挑战,但都以失败告终,登山队抱着“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登上去”的决心,毅然决然继续组织攀登。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再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打破了西方认为无法从中国境内登上珠峰的臆断。十五年后,中国登山队带着仪器与装备,又一次向世界屋脊进军,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最高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首次精准测量了珠峰高度——8848.13米。

影片中张译所扮演的曲松林以两种身份,肩负着不同的职责,参与了两次攀登。在完成首次攀登之后,他成为第二次攀登任务的总教练,遥遥“远望”着“战友”们成功登顶。张译说:“这是一种强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一种强有力的信仰。”

章子怡扮演的气象学家徐缨,是影片中少有的女性角色,谈及对这个角色存在的认知,章子怡说:“她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帮助他们。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她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个使命感推动着一步一步往山上爬,徐缨虽然不是登山队员,但是她有登山队员的毅力,同样有她的坚持。”

攀登集体之魂:冷暖相依共冰雪沉浮

两次攀登是历经十几年的“战役”,是用一串向上的脚印书写的宣言,是登山队员、气象专家、医疗专家等一整个团队的信仰与使命,更是伟大的集体英雄篇章的壮丽书写。

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的壮举,是集体英雄的典型写照。面对工具的匮乏和艰险的环境,登山队员选择搭建人梯开辟向上的道路。屈银华不忍心用满是钉子的登山靴踩在队友的肩膀上,所以选择只穿一双毛袜向上攀爬,寒冷的冰雪致使他的脚趾和脚跟冻坏切除。还有最令吴京动容的,是一次无私的生死守候,在临近山顶几百米的时候,走不动的老队长守在原地,坚决要把自己的氧气留给登顶折返的队友们,因此冻伤了自己的喉咙。

战友的存亡关乎着自己的存亡,在冰川茫茫、白雪皑皑的高山之上,能依靠的只有一同作战的队友。张译也说:“登山时三四人结成一个小组,他们的绳子是绑在一起的,大家的命是绑在一起的,所以尤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我们必须互相救助。登山不仅是攀登精神,很重要的是团结协作精神。”饰演杨光的胡歌说:“攀登珠峰的任务是不可能一个人完成的,在珠峰面前没有个人,只有集体,所以能够称之为英雄的一定是集体。”

攀登匠心之作:专业制作传承攀登精神

为了再现当年的攀登场景,《攀登者》集结了强大而专业的阵容,邀请极具纪实性创作经验的茅鲁双奖获得者阿来担当编剧,众多演员也极其专业和敬业。

为了更好地体会、理解、塑造角色,演员们拍摄前进行了学习与体验。《攀登者》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方五洲的饰演者吴京,更是在2019年1月初抵达青海岗什卡雪峰,进行了半个月的极寒训练,亲自上阵爬雪山,学习了攀冰、如何使用冰镐、怎样刨冰壁爬雪坡等专业技能,经历了缺氧、生病等各种情况。“没有歇斯底里、深彻入骨的这种感受,可能我演不出来。所以我就去了。”

张译更是在拍摄时赤脚踩在冰雪上。“好像有几把刀子在划你的脚,划你的脚心。一开始的几秒钟是可以扛的,大概超过十秒左右就不行了。但是要把戏演完,在导演喊‘咔’之前,你没有权利蹲下、躺下、卧倒、把脚离开雪面。虽然很疼,但会因为你的人物、剧情、规定情景而忘掉疼痛。”

导演李仁港对细节有清晰地要求和把控。每一块冻伤的位置,皮肤的质感怎么样,灰尘的厚度够不够,树叶飞来得够不够多,雪花扬得够不够密,他都一一注意。为了带动演员的情绪,他会根据片情在现场播放适宜的音乐,营造氛围。吴京说他是个浪漫而善良的人:“在音乐里由内而外去处理自己的角色,是一种特别舒服的享受。”

《攀登者》整个团队用赤诚和专业的匠心,揭开了那一段尘封近六十年的攀登故事。他们用敬业演绎了攀登者们无畏的勇气与担当,用专业传承了攀登精神,在中国电影的山峰上向前探索攀爬。

(以上来源:人民网,2019-09-30)

电影《攀登者》:弘扬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

作为文艺攀登者的上海电影集团,自1949年成立以来,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以领先的创作生产能量、市场占有率及国际影响力发展成为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现代电影集团之一。近日,上影集团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推出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精心创作出影片《攀登者》。该片以1960、1975年中国人两次从珠峰北坡登顶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改编而成,众星云集,用“影像的力量”追忆英烈致敬英雄,弘扬永不止步的攀登精神,凝聚了上影几代人坚守高质量创作的心血,饱含了上影人献礼祖国的崇高敬意。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长河在神州大地浩浩荡荡奔腾,镌刻着无数攀登的瞬间,涌现出无数看似平凡普通的科技攀登者、文化攀登者、教育攀登者、体育攀登者、医疗攀登者……他们都怀揣自己的梦想,矢志不渝,拾级而上,开拓新领域,创造新成果,夯实了国家发展强大的根基,体现着无畏的攀登精神。

攀登是在不可能的条件下,当惊世界殊。回望新中国的历史,从百业待兴到经济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攀登速度与中国奇迹。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同年,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更以优异的表现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奥运奇迹。

攀登是在全新的起点上,创造辉煌。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打破了西方认为无法从中国境内登上珠峰的臆断。其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又首次精准测量了珠峰高度。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被国际公认为一次新的绿色革命,为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2015年,屠呦呦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让青蒿素成为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攀登,让世界的镜头一次次聚焦在东方。

攀登是在精神与身体的极限中,突破自我。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勇夺48金;从创造世界体操史神话的“体操王子”李宁,到为中国田径体育带来无数感动与希望的“中国飞人”刘翔;从书写中国泳坛奇迹的孙杨,到守护中国篮球薪火的英雄易建联;从激励无数国人的中国女排五连冠……在体育竞技的高峰上,无数体育健儿化身攀登者,身披五星红旗,不断以坚韧的精神挑战身心的极限,刷新纪录,为国争光。

攀登是在自力更生中,创造中国奇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2003年,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2008年,“神舟七号”首次实施太空出舱;2018年,“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一幕幕攀登的瞬间背后,是无数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辛勤付出,正是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正是他们使攀登成为中华民族的动力。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但攀登的精神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为登珠峰失去双腿,最终依靠假肢登顶的登山队员夏伯渝,就是这样一位不平凡的攀登者。

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每一名中国人都是攀登者。14亿中华儿女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细碎的生活里,传承攀登的精神,追求美好的生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以上来源:中国新闻网,2019-09-20,钱景童 )

《攀登者》两代“攀登者”同台传递攀登精神

6月16日,电影《攀登者》在上影节期间举办“登峰时刻”发布会,首度曝光“点将”版预告片与“屹立”版海报,“三帝一后”阵容同台飙戏。发布会上,主创们分享拍摄趣事,张译自曝拍摄解压靠吴京,两人拥有“不能说的秘密”;胡歌透露自己戏里戏外都是吴京粉丝,却不料吴京一个嘴瓢“反击”,认证了胡歌“粉丝”身份,章子怡笑称“吴京老师一个不小心说出了真心话”。作为国内首部登山题材电影,片中也充斥大量的动作场景,井柏然表示:“这次虽然不用打,但是拥有各种高难度的危险镜头。”此外,活动现场还邀请到曾参加75年登珠峰行动的桑珠、夏伯渝两位前辈回顾登峰经历,戏里戏外两代“攀登者”同框齐聚组成最强“攀登者联盟”。

6月16日上影节期间,电影《攀登者》举办“登峰时刻”发布会,影片出品人任仲伦、监制徐克、编剧兼导演李仁港、编剧阿来、领衔主演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何琳、陈龙、刘小锋、曲尼次仁、拉旺罗布,以及攀登英雄桑珠、夏伯渝组成最强“攀登者联盟”出席盛会。发布会上首度曝光了“点将”版预告片,众演员以“报到”的方式一一登场亮相,珠峰雪山极险、极寒、极美的自然环境也在预告片中展露一角,这也是国产商业片中第一次真实还原珠峰原貌。预告片中,吴京饰演的登山队长飞身一跃极具视觉冲击力,攀登者们全副武装集结雪峰的镜头,也充满众志成城、必登珠峰的强大气势。

发布会现场,影片监制徐克从电影市场的行业角度表示,《攀登者》的出现是国产商业类型片的一种全新尝试,“中国人登上中国人自己的山峰这是登峰精神的所在,中国人拍自己的登峰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徐克坦言:“区别于欧美、日韩等国家同类型题材的大片,电影《攀登者》将通过中国文化和精神的传承,着重体现影片中的东方色彩与中国精神。”而针对预告片中演员服化道以及场景写实、考究的风格,李仁港也表示:“为了拍这部作品,我也访问了包括60年代的登山前辈与校队老师,以及现代的登山队长和专业队员等,目的就是力求拍出真实感。”对于此次参与创作《攀登者》这部作品,编剧阿来坦言:“登峰是用身体去感触自然界的伟大,感触自己人格与意志的升华。有了这样的过程,登高才是有意义的。”作为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同时也是影片出品人的任仲伦表示:“今天电影《攀登者》发布会的所在地,也是上影厂的所在地。70年前上影厂在这里宣告成立,办公群中的电影博物馆记载了上海电影和上影集团的根与源。就像‘上影70年经典瞬间’开场视频中所展示的,上影70年生产了近2000部电影,我们最根本、最坚定的想法就是努力拍好片。电影《攀登者》也将成为一部再次展现中国艺术家东方美学的电影作品。”

两代“攀登者”同台齐聚薪火相传

活动现场还播放了一支“登峰时刻”短片,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中从各行各业到每个普通人,不断攀登不断追梦的进取精神。现场也邀请到1975年攀登珠峰的桑珠、夏伯渝两位前辈,他们透露了当年中国登山队需要登上珠峰的背景原因,并与主创们分享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登山小故事,戏里戏外两代“攀登者”同台相聚。桑珠坦言:“60年中国登山前辈登顶珠峰的事迹与精神,给了我们75年再次登顶珠峰的决心和动力,完成了中国人自己勘测珠峰高度的任务。”夏伯渝也坦称:“作为75年登珠峰的登山队员之一,很遗憾我没能登顶并失去双腿,但我那颗登顶的心与攀登精神一直没有熄灭,不断为登顶珠峰做训练,终于在2018年成功登上顶峰。”演员们现场向两位前辈表达了对中国登山英雄们的敬意,并坦言攀登精神传承至今,一直激励着影片的所有主创们:“攀登者的精神就是中国精神,攀登精神世代传承永不磨灭,将继续影响今后的每一个人。”

互动环节中,桑珠、夏伯渝与演员们一起向现场观众演示了八字结、接绳结等多种不同登山结的打法,并对每种登山结的功能与作用加以讲解,教授观众登山必备的实用知识与技巧。片方还准备了60年中国登山队成功从珠峰北坡登顶后国家颁发的一座纪念奖杯,作为合影环节的重要道具,同时也表达了对英雄的敬意和缅怀。

(以上来源:新华网,2019-06-17)

【数据分析】

《攀登者》上映之前,网上就出现了不少吐槽:“一个爬山的电影有什么好看的?”“要我去看别人爬两个小时山?”但是电影点映之后,看过电影的人纷纷“真香了”。许多网友一直评价说,很燃很催泪,看完之后真的敬佩那些攀登者,他们是英雄。

有网友看完电影写下这样的影评:与信念有关的生死攀登,正如那句名言“山就在那里”,他们是不该被遗忘的一群登山者。是的,共和国体育史中,一群特殊的人应被铭记。没有观众,没有金牌,他们在冰雪极寒里独行,在峥嵘险峰中向上,在生死考验面前一次次书写着民族精神的史诗,也在空气稀薄地带不断叩问着生命的意义。

59年前的一个初夏之晨,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之巅仍风雪交加。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名勇士,将中国人的足迹第一次留在了世界之巅。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的登顶时间,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熠熠生辉的历史坐标。1960年的登顶在举国上下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工厂车间、在学校课堂、在乡村田野,各行各业的人们一遍遍重温着登顶的报道。因为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这次登顶的不易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然而今天。了解这一段攀登历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理解这次登顶意义的人更少。因此,电影《攀登者》将这段历史在国庆节搬上大屏幕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一个民族,总要有望向远方的探险精神,总要有敢于做梦的先行者。这是攀登者的使命,也是攀登者的告白。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