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纵横>>“非遗+扶贫”,“加”出了什么
2019年10月25日
“非遗+扶贫”,“加”出了什么
“非遗+扶贫”,“加”出了什么

非遗+扶贫”,“加”出了什么

土  木

10月17日是我国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这个扶贫日显得尤为特别。如何在最后关头,攻克最后堡垒,稳住阵脚,关系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关系到全国人民能否一同迈入小康社会。这一天,同是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开幕日,全球关注非遗传承,助力脱贫攻坚也是焦点所在。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就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在当下,对贫困人口实现建档立卡户基本都摸清的情形下,怎么扶就成为脱贫工作中的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制约因素很多,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情况,该用什么来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呢?通过非遗助力脱贫,在近些年逐渐积累经验,成为一条难得的脱贫路径。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连续出台文件,大力推进文化扶贫,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并确定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10个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坊设立一年有余,在多方力量的聚合下,“非遗+扶贫”模式成为脱贫很好的助力,促进非遗资源丰厚的贫困地区人口增产增收。

对文化底蕴深厚的贫困地区来说,通过非遗助力扶贫,不管从非遗传承的角度还是扶贫效益的角度,都是可以优先选择的脱贫新路径。从非遗传承的角度来看,一些传统技艺不再适用于当下,即将淡出或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发掘、传承保护非遗急需年青一代加入,但是如若没有经济收入,需要养家糊口的年轻人很难坚持下来。从扶贫效益角度来看,如果可以通过发掘非遗资源,创造效益,既可以达到精准扶贫,又可以保证稳定扶贫。

笔者近日走访了全国具有典型性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发现,当下,“非遗+扶贫”大多依据“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村组织公司,对村民进行培训、组织订单、负责销售,村民培训结束后,可就近或居家进行产品制作。这种方式汇聚了不少外出务工的妇女,既可以满足她们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愿望,又可以获得一定收入。发展势头较好的地区,可以带动相邻地区发家致富。在贵州雷山,以银饰锻制为生的麻料村,由于非遗发展火热,银匠们纷纷返乡创业,通过银饰锻制不仅实现了脱贫,还吸引了大批游客,自2018年以来,旅游综合收入50余万元;在湖南湘西,昔日冷清的苗寨由于苗绣产业的发展,又意趣盎然。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花垣县,过去村民们望山发愁,干部们见山思变,通过国家级非遗项目苗绣产业的助力,如今,村寨恢复了生机,村民们的生活也日渐好了起来。

虽然,非遗助力扶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要把非遗变成脱贫的稳定生产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文化属性多于商品属性,难以实现市场转化;无法适应现代生活,应用场景狭窄,市场需求不大;销售渠道不畅,市场受到地域限制;缺乏品质管理,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非遗助力扶贫,是否能长久下去,还需从各方面着手,将非遗资源真正转化为资产。

当前,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持续发力的时代背景下,“非遗+扶贫”就是将传统手工艺和广阔市场密切对接,进而成为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动力。然而,动力何以强劲持续,还需进一步培养人才、融合现代设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只要突破了这几道瓶颈,非遗助力扶贫定会激发出更强的效应。

来源:中国文化报10月25日第3版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