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非遗融入“百姓家”
2019年10月30日
非遗融入“百姓家”
非遗融入“百姓家”

【热点回顾】

“一木千金”的非遗展品走进时髦商场,非遗传承人带你慢品沉香

说到“沉香”,你会想到什么?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劈山救母”的少年?还是李清照诗词中“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的意境?近日,一场名为“留香待月”的沉香香品制作技艺作品展在美罗城5楼艺-space空间揭幕,为市民游客呈现精美沉香艺术展品,也让更多人走进这项上海非遗文化。

“留香待月”沉香香品制作技艺作品展

展品中除了有难得一见的香中极品棋楠雕件外,还将展示严格遵循传统技艺手工制成的沉香线香与沉香香粉。本次展览不仅能让更多人了解国内历史悠久的沉香文化,近距离接触最顶级和最具传统精神的沉香雕刻艺术,也是一道能让老百姓走进非遗文化的别具“韵味”的暑期大餐。

制香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从上古时期周代就已存在,燃烧香料以祭天。战国时代,屈原以诗歌抒发心情,就以香草咏君子的高洁。西汉初期,熏香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到了唐、宋时期,制香技艺更是到达顶峰。香在此时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合要焚香助兴,就连出门在外也要佩挂香囊。

2015年,“沉香香品制作技艺”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五批上海市级非遗名录。不过如今,化学香精和化学加工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现当代的制香工艺,香料的选择、炮制、配伍、火候等最核心的内容逐渐被丢弃。制香工艺的中断与香谱配方的散失,也让当今真正精通传统制香技术的人少之又少。

好在,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品香、用香,开始致力于对国内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如今社会压力日增,沉香是能够让人快速安静下来的,这大概也正是沉香需求会这么旺盛的原因之一,能够让人安静的东西都是‘奢侈品’。”市级非遗传承人任刚说。

市级非遗传承人任刚

在距离美罗城不远的吴兴路上,任刚经营着一家十几年的老店“雍荷堂”。他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沉香制作技艺面临失传,因为沉香香品制作技艺不仅包括香线香粉的制作,还将沉香雕刻艺术涵盖其中,可以说是一门涉猎广泛且要求融会贯通的综合技艺。为了传承这门技艺,任刚跟随老药工学习鉴香,还与马来西亚的知名收藏家交流木雕艺术品创作,“我见过的沉香大概有超过一百吨以上。”任刚骄傲地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制香历史和非遗技艺,任刚组织起了一定规模的粉丝群,定期举行品香活动,并将沉香文化带入了课堂、社区,让更多市民大众了解沉香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他还开发出一系列的文创衍生产品,诸如沉香香皂、香水、护肤品、按摩精油等,让非遗融入普通市民的生活,“只有与时俱进,‘非遗’才能够真正地传承和保持下去。”任刚说。

截至今年8月,徐汇区共有非遗名录项目33个,包括国家级4项、市级20项。非遗传承人70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位、上海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位。今年,徐汇区的上海说唱、乔家栅糕点制作技艺、古书画装裱技艺和沉香香品制作技艺等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也将申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悉,今年暑期,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还将走进社区,对市民推广非遗文化,让非遗进一步回归现代生活。

(以上来源:上观新闻,2019-08-17 裘雯涵)

西安非遗:突破开发瓶颈 实现传承与创新

古都西安是个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如今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包含传统技艺、传统美食、传统戏曲、民俗文化、地域特色等历史文化内涵的非遗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让文化旅游能真切实现“那山、那水、那空气,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化体验。那么,西安非遗如何突破开发利用的瓶颈,在文旅融合的大势下更好地实现传承与创新?专家认为,用文化创意发掘非遗的多维属性,与各种空间更广泛地融合,有针对性地因“类”开发,或许可以形成一条非遗创新发展的新通路。

丰富非遗资源等待系统开发

一场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市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承办的“匠心传承 创新筑梦”系列非遗主题活动近日举行,吸引了非遗传承人、文创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百余人参与。

这场非遗展分为优秀非遗作品、非遗品牌展示两部分。非遗作品包括西安剪纸、楮皮纸制作技艺、生漆制作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西安泥塑等项目传承人的作品。非遗品牌展主要集中展示了长安礼道、戏宝萌、如意面花、青韵、匠心艺品、屈氏香坊等一批我市非遗文创品牌。萌萌的秦腔娃娃、耳目一新的唐三彩造型、素雅的刺绣耳钉、裱起来的面花摆件……从外观到用途都在试图摆脱固有的非遗面貌,无论是文创企业还是非遗传承人都在给非遗寻找新的定位。记者获悉,我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尚未形成市场化经营模式及成熟的开发模式,这些试水创新的举措难能可贵。非遗资源融入文化旅游的海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西安是一个非遗大市。我市目前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0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01项、市级项目192项、区县级项目527项。记者从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我市非遗保护之路走得非常扎实,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作名录,并创建全市非遗文化资源清单,对几十个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并实施秦腔振兴工程、西安鼓乐传承发展文化工程等,探索非遗文化资源保护有效模式。

但是,将这些丰富的非遗资源转化的创新力量却依然薄弱。我市非遗项目产品创意、研发、制作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培育提升。尤其是支持非遗文化创新发展的平台未搭建,有效的非遗资源商业化转化模式暂未形成。那么该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让非遗成为文化旅游的新引擎?与会的专家学者给出了新的路径与建议。

以文化创意激活非遗旅游

“文化创意是激活非遗资源旅游利用的新动能,以审美创意提升非遗资源旅游审美的复合价值效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西建认为,非遗的保护与旅游利用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是新时代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

他以艺术界对非遗大师库淑兰剪纸作品评价的借鉴意义举例。“她的剪纸创作虽然是真实生活的形象写照,却保留着原始艺术所固有的那种实用的、复功能等性质,它给社会呈现了一种多元文化的矿脉。”他认为这个评价是对非遗文化属性的一种最恰当的概括。

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重心和方向。他认为,当代社会已进入以体验经济、符号经济、审美经济及梦想经济为核心的时代。“有效利用非遗资源,通过审美创意和构建以‘生活美学’为主旨的多元审美景观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非遗资源的旅游审美效用。”李西建提到创意产业有独特的价值链,通过创意提升产业的附加值是关键。“需要对非遗资源的审美利用与全新的商业业态植入高度融合”,他说应促使非遗资源的审美空间布局和展示与画廊、餐厅、咖啡馆、酒吧、生活美术店铺的有机结合。还可以充分利用非遗项目的生活属性、活态属性、技艺属性、艺术属性、娱乐属性等,深入发掘其丰富的审美体验、彰显其情感魅力、体现其快乐功能等。“如果能真正释放出审美创意的无限力量,并最大限度激活非遗资源的旅游美学效用,那对促进旅游业的生态化发展来说则成为一种可期待的愿景。”

保持非遗本质因“类”制宜

“市场已经成为非遗最普及的传播载体,也被认为是目前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方法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锋认为,一些具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可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事业中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举了两个成功案例,一个是众所周知的袁家村,一个是广东醒狮。其中袁家村把最接地气、最容易市场化的美食类的非遗技艺发扬光大。广东醒狮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多元化创新。打造成全国知名民间舞品牌,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还延伸出中国第一部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主题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推出了同名纪录片、同名漫画,还有文创周边如Q版公仔、吉祥狮子钥匙扣、中国结贴纸等衍生品等都在加速开发中。

“总体来说,非遗的市场开发虽备受关注,但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产业链仍处于探索之中。”他提到我市非遗产品大多还是家庭小作坊在生产。吴锋建议要弄清不同非遗项目的特性,走适合的市场化道路,还要保持内核不变,不断发展创新。政府、非遗企业、非遗传承人等要各司其职,在开展非遗市场化的同时研究不同项目的特点,因“类”制宜。并在利用非遗进行创作、展示、产品开发等活动时,充分尊重并珍视这些项目的文化内涵,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保护好它的形式和核心内涵。

专家普遍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延伸,非遗资源将不断适应升级的消费环境,衍生出融入现代生活的产品与品牌,将成为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在文旅融合的大势下,丰富的非遗资源也将成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内核与驱动源。

(以上来源:央广网,2019-10-08)

让非遗产品直面市场检验

随着非遗传播与展示的渠道更加多元,人们现在了解非遗的途径也越来越丰富。把传统文化当成产业来做是一门大学问,基于非遗产品的特质,它更需要可观可视、面对面的销售环境,因此这两年非遗进商场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现在的商业综合体,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简单的购物中心,在这里几乎可以一站式满足人们的各种休闲娱乐需求。这几年,随着非遗热的兴起,与非遗有关的展览展示与售卖活动也不断向大型商业综合体渗透,这种联合不但为商业综合体增加了客流、提升了底蕴,也让非遗产品有了直接面对市场检验的机会,让传承人看到了希望、提升了自信心。

2018年底,一座集现代人文艺术与时尚商业设定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蓝海风•漫巷在陕西西安落地。开业伊始,商家把老绣片、明清家具、传统木雕,以及书法课、香包制作体验课,西安本土的一些非遗创意产品等请进了商场。今年6月,上海也展开了类似的探索,近一个月的2019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非遗品牌智造研培成果展暨“非遗遇见时尚”研培成果零售快闪文化月亮相淮海中路755商场,引起了消费者和媒体的关注。“展览+零售试销+手作体验”活动为上海市民及国内外游客带来互动参与、深入了解全国27个地区68项精湛技艺的机会。这次成果展展出了200余件作品,几百元至几千元的价格让非遗产品、传承人群与顾客面对面。通过在市场中不断试水,以市场需求引导非遗创新、实现商业转化的思路,对传承人群来说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机会。

非遗进商场,实践证明是一场双赢的合作,但仅是一个开始,未来这种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商业综合体或许会成为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新载体、新地标。

笔者曾前往日本京都一家大型购物中心观光,这里每天的和服秀吸引了各大旅游团前往。与京都著名手工技艺西阵织相关的创意产品如手包、领带、围巾等,也颇受游客的喜爱。走进这家商场,不但会对京都这座城市的文化传统有深刻的认知,也会满足一站式购齐所有当地特色产品的欲望。

在国内文旅融合不断发展的当下,融合发展模式将更为灵活和多元,而非遗与商场的高度融合,或许将成为某个旅游目的地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

(以上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10-15,李静)

【数据分析】

“非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涉及传统技艺、民俗、曲艺、民间文学等方方面面。目前,我国已分4批公布了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近2000人。当前,我国政府、学校及社会各方都开始重视非遗传承问题。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非遗传承与发展正迎来重要历史机遇,加快我国非遗市场化、品牌化步伐,不仅是非遗本身传承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非遗”不仅包括了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还包括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等,“非遗”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是破解“非遗”保护、推进非遗产业化的关键。近年来,“非遗”离群众生活越来越近,非遗文化展示场馆遍布全省各地,传习所等非遗宣传展示阵地遍地开花,这些场所已经成为展示地方文化和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过程中,要在坚守非遗品质传承的基础上,构建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传承人及传承人群,企业家、设计师、品牌商,政府、行业组织及社会力量等要携起手来,探索实践“以企业为主体、以文化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非遗传承新模式。

而“非遗”不仅要到生活中去,“非遗”更要到市场上去。我国“非遗”丰富多样,有许多具有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发展空间。据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结果来看,中国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而以山西非遗项目打铁花为例,这两年山西不少景区引进了打铁花非遗表演,非常火爆,不仅实现了保护和传承,更初步实现了市场化产业化的目标,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走向市场,市场意识最为关键。要让更多“非遗”进入市场,激活这些“非遗”的市场价值,就要求相关部门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树立市场意识,重新发现和认识“非遗”资源的市场潜力,要保护和开发并重,传承和市场共赢,构建丰富的“非遗”产品体系。

来源:文化大数据

分享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林校南路5号   邮编:102600
联系电话:010-69243250(办公室传真)   69268094(教务处)   69268437(科研处)
网站维护: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9268476
官微二维码
学院官方微信